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苹果腐烂 B榨取果汁 C面包发霉 D菜刀生锈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苹果腐烂的过程中,有酒精等许多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榨取果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面包发霉的过程中,有霉变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菜刀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
2、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发射航天飞机 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 D风力发电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本题其实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 A、航天飞机的发射过程中是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 B、水车汲水灌溉的过程中只是动能与重力势能间的转化,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 C、太阳能供热的过程中是光能转化为热能,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 D、风力发电的过程中是
3、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属于物理变化中的能量转化问题。故选 A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点评:物质的状态变化一般伴随着能量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存在能量变化,但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解题的关键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下列各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的图是答案: B 下列各图所示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漏气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装置气密性检验的原理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来形成水柱或气泡。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故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即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
4、颈漏斗中倒水,由于锥形瓶内气体被压缩,故压强增大,则在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即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即不漏气。故选 C 考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 在验证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的实验中,设计了四个小实验,对它们的认识不正确的
5、是 A实验 只说明了石蕊 遇酸变红色,与本实验没有任何关系 B实验 为对照实验,说明水不使石蕊变色 C实验 为对照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使石蕊变色 D实验 为验证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而且生成了酸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 A、实验 说明了石蕊遇酸溶液变红,是为实验 IV中的石蕊变红作对比用的,从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形成了酸,错误; B、实验 中只对石蕊纸花喷水而花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正确; C、实验 是把干燥的石蕊花放入充满二氧化碳的瓶中不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正确; D、实验 中有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同时存在时,石蕊花变红了,说明此时石蕊遇
6、到了酸,而此酸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正确。故选 A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 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 -2价 C 化学性质相似 D 表示的是阴离子 答案: B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判断。 A、由于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上述 中质子数都是 8,属于同种元素,故上图表示三种不同元素,错误; B、 中最
7、外层电子数为 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 2个电子而形成带 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故在化合物中显示 -2价,正确; C、 中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 2 和 8,但都是相对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D、 中质子数为 8,核外电子数为 10,是阴离子; 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为 10,是原子,错误。故选 BC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 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本题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明确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中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小张同学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后发现所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 1/5。下列是小张同学对此实验误差的
8、一些想法,你认为合理的是 A将红磷点燃伸入集气瓶时速度较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 B弹簧夹未夹紧 C实验中红磷的量可能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全 D反应后未能完全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答案: AB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分析判断。 A、将红磷伸入集气瓶的速度过慢,会导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瓶内气体减少,故等反应完毕冷却后会使进入的水的体积大于五分之一,正确; B、弹簧夹未夹紧,也会在红磷燃烧时,导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故等反应完毕冷却后会使进入的水的体积大于五分之一,正确; C、如果红磷的量不足,燃烧时就无法将瓶内氧气全部消耗完,则水倒吸入装置内的量就占不到其容积的
9、五分之一,错误; D、装置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由于此时瓶内温度较高,气压还没完全降下来,故水倒吸入装置内的量就 占不到其容积的五分之一,错误。故选 AB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点评:熟练掌握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等,是解题的关键。 氧气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有关氧气的三个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化合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D甲和丙实验时,瓶内放液体的目的是一样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甲: S+O2 SO2;乙: 4P+5O2 2P2O5;丙:3Fe+2O2 Fe3O4。 A、三个
10、反应都是 “多 变一 ”,都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B、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正确; C、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四氧化三铁都是氧化物,正确; D、甲中放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其逸出而污染空气;丙中放水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溅落而使集气瓶炸裂,目的不一样,错误。故选D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点评:理解和熟记氧化反应、化合反应、以及氧化物的概念,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及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由 NaOH 和 MgO 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其中 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则该混合物中 NaOH 和 MgO
11、 的质量比为 A 12 B 21 C 11 D任意比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本题中,由于 NaOH 和 MgO 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 40,且每种微粒中都含有一个氧原子,所以氧元素在两种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都是 40%,所以按任意比混合,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 40%。故选 D 考点: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分别求出两种化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可解答,所以熟练掌握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对催化剂描述正确的是 A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发生了变化 C只有分解反应才需要催化剂 D某些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答案: D 试题分析:催化
12、剂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既可使反应变快,也可使反应变慢,而催化剂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会改变,并不是任何反应都需要催化剂,但有的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故选 D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点评:解题时只要把握催化剂的特点是只改变反应的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的特性即可;还要使学生明白有的反应需用催化剂,有些化学反应不需要催化剂。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蒸发食盐 B取固体粉末 C加热液体 D倾倒液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正确; B、取用固体粉末时,要先将试管横放,
13、再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最后使试管直立,正确; C、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内液体的量,液体太多,加热沸腾会喷出,故试管内液体的盛液量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1/3,错误; D、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正确。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对一些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食盐在热水中溶解更快 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B 石油气经压缩后存放在钢罐中 分子间有间隔 C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14、D 架在高处的电线夏季变得比冬季长 原子的体积热胀冷缩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食盐在热水中溶解更快,正确; B、石油气能经压缩后存放在钢罐中,是因为气体受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体积变小,说明气体分子之间间隔较大,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正确; D、由于夏季温度高,故原子之间的间隔较大,而冬季温度低,故原子之间间隔较小,即表现为热胀冷缩,但此过程中原子本身的体积不变,错误。故选 D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
15、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相关基础知识,以便在解题时能灵活运用。 锌铬黄( ZnCrO4)可用于制防锈涂料,其中铬元素的化合价是 A +1 B +2 C +6 D +7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价的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已知锌的化合价为 +2 价,氧的化合价为 -2 价,设 ZnCrO4中 Cr 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 +2) +x+( -2) 4=0,解得 x=+6价。故选 C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正确利用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
16、计算即可。 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A灯管内充入稀有气体做霓虹灯 B镁粉燃烧做烟花和照明弹 C氧气用于病人急救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灯管内充入稀有气体做霓虹灯,利用的是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性质,不需要化学变 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 B、镁粉燃烧做烟花和照明弹,利用的是镁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C、用氧气急救病人,利用的是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呼吸过程是化学变化,故由此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既
17、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不可燃、不助燃的化学性质;又利用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故选 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碳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B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7 C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 00 D C、 N、 O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分析。 A、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碳元素可以组成金刚石、石墨等单质,错误; B、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左
18、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而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故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7,正确; C、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且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 “1”,可省略不写,故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00,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 C、 N、 O 的原子序数分别为 6、 7、 8,依次增加,正确。故选 A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碳的单质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了解并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每一个信息,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答中。 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Hg B
19、2Mg C N D O2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般来说金属、固体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 表示一种单质。 A、 Hg即可表示一个汞原子,又表示汞元素,还表示汞这种物质,正确; B、 2Mg只表示 2个镁原子,错误; C、 N 可表示一个氮原子、氮元素,但不能表示一个氮分子,错误; D、 O2表示氧气,或一个氧气分子,但不能表示元素和一个原子,错误。故选A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一般表示一种元素和一个原子,化学式则表示一种物质或构成该物质的分子,同时要记住特例,即金属、固体非金属、稀
20、有气体元素的元素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 示一种物质。 被誉为中国 “新四大发明 ”之一的复方蒿甲醚( C16H26O5)是治疗疟疾的有效药品。下列关于复方蒿甲醚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分子由 47个原子构成 C属于化合物 D 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16 26 5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复方蒿甲醚的化学式 C16H26O5分析判断。 A、由复方蒿甲醚的化学式 C16H26O5可知,复方蒿甲醚是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 C16H26O5分子中含有 16个碳原子、 26个氢原
21、子和 5个氧原子,共 47个原子,正确; C、复方蒿甲醚是由 C、 H、 O 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属于化合物,正确; D、复方蒿甲醚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 1216):( 126):( 165)=96: 13: 40,错误。故选 D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描述,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化学式的意义,以及化学式的计算,即可做出正确判断;此类题中常出现的错误是,用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比来表示元素质量比,解答时要注意区分。 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 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烤下,
22、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定,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能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而使燃烧熄灭。故选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右图为某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其中 “”代表氢原子, “”代表氧原子。下列关于该物质的叙述正
23、确的是 A属于混合物 B化学式为 HO C每个分子由 4个原子构成 D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1:1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该物质的分子模型示意图可知,该分子中共含有 2个 H原子和2个氧原子,故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H2O2。 A、该物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故属于纯净物,错误; B、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H2O2,错误; C、该物质的 1个分子是由 2个氢原子和 2个氧原子,共 4个原子构成,正确; D、该物质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 12):( 162) =1: 16,错误。故选 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点评:分子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扬州市 九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