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岩口复兴学校八年级上期中考试2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重庆岩口复兴学校八年级上期中考试2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重庆岩口复兴学校八年级上期中考试2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重庆岩口复兴学校八年级上期中考试2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一人坐在小船上沿河顺流而下,河岸上有树,如果以树为参照物,人和船是运动的,如果用人作参照物,则船和树分别是 ( ) A船是运动的,树是静止的 B船是静止的,树是运动的 C船和树都是运动的 D船和树都是静止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一人坐在小船上沿河顺流而下,河岸上有树,如果以人作参照物,船和人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则船是静止的;而以人作参照物,树在岸上,树和
2、人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树是运动的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光的反射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物体经过水面成像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故 A符合题意 B、一叶障目
3、,不见泰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故 B不符合题意 C、放在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是因为光的折射故 C不符合题意 D、树林间的光线是光沿直线传播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汶川地震后,我国动用飞机对灾区进行航空摄影,其镜头焦距为 50mm,像到镜头的距离约 : ( ) A略小于 50mm B略大于 50mm C 100mm D 50mm或 100mm 答案: B 试题分析: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
4、物体的像并且照相机工作时物距大于 2倍焦距,像距介于 1倍焦距与 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时物距变大,则像距变小,而像距必须介于 1倍焦距与 2倍焦距之间,此时焦距为 50mm, 所以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像距变小,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点评:凸透镜的应用: 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实像既可用光屏承接,又可用眼睛看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看到。 实像总是倒
5、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平静的水面能映出岸上景物的倒影,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漫反射 C我们能从不同的地区看见天上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对太阳光发生了镜面反射 D人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 为光在这些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 答案: D 试题分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实例中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镜面反射是将光朝同一方向反射,漫反射是将光朝各个方向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 A、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本选项
6、错误;平静的水面如同平面镜,岸上的景物通过平静的水面成像在水面上,因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是发生的镜面反射, B错误; C、我们能从不同的地区看见天上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对太阳光发生了漫反射, C错误; D、人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这些物体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镜面反射、漫反射 点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反射的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某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 5.37 cm, 5.36 cm,5.36 cm,则木块长度应记作 ( ) A 5 36 cm B 5 363 cm C 5 3633 cm D 5 36333 cm 答案:
7、 A 试题分析:为减小误差,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题目中测量了木块的长度三次,求出平均值即可注意小数 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木块的长度的平均值为 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长度的测量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在探究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时,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 30cm处,光屏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 A 10cm B 15cm C 20cm D 30cm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给出的物距和成像的性质,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焦距的可能值把蜡烛放在凸透镜前在光屏
8、上可接收到倒立、缩小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断定物体是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因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 30cm,即可得到不等式30cm 2f,解得 f 15cm,在 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 A在这个范围内 综上所述,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涉及四个方面: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成像的性质; 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具 体的应用在这四个方面的信息中,只要告诉其中的一个信息就可以确定另外的三个此题就是告诉了成像的性质,让确定焦距的范围 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9、( ) A验钞 B微波炉 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超声波的特点是:超声波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所以超声波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A、纸币上有荧光粉,其重要成分是荧光增白剂,能在紫外线光照射下发出迷人的反光,验钞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来快速分别纸张的,不符合题意; B、微波炉采用电磁波工作,不符合题意; C、电视遥控器采用红外线工作,不符合题意; D、潜艇上的声呐利用超声波进行工作,这样可以传播相当远的距离,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超声波与次声波 点评:此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应用原理,会利用所学知识
10、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甲、乙两汽车同时从 A地出发去 B地,已知在整个过程中,甲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任何时刻,甲车一定在乙车前面 B在任何时刻,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后退 C在整个过程中,甲车用的时间一定比乙车短 D在前半路程,甲车用的时间一定比乙车短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乙两汽车同时从 A地出发去 B地,已知在整个过程中,甲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说明在整个过程中,甲运动的比乙运动的快;根据,在整个过程中,甲用的时间比乙用的时间短。 考点: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理解 点评: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关于速度公式 V
11、=S/t,理解正确的是 ( ) A物体通过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B物体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大 C物体通过路程越长,时 间越大,速度越大 D速度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大小不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运动方向都是不变的,而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无关 实际上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时间 t是原来的几倍,路程 s就是原来的几倍,其速度 V=S/t是不变的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定值,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也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而选项 A、 B、 C中的说法属于不能真正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速直
12、线运动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 让学生明白,不能只站在纯数学的角度理解物理公式,而应考虑它的物理意义 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 ) A 110mm=110mm( 1/1000) =0.11m=1.110- m B 360km=3601000=360 000m=3.610 m C 72km/h=72km/h( 1/3.6) m/s=20m/s D 10m/s=103.6km/h=36km/h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110mm=110( 1/1000) m=0.11m=1.110- m,故 A错误; B、 360km=3601000m=360000m=3.610 m,故 B错误; C、
13、72km/h=72( 1/3.6) m/s=20m/s,故 C错误; D、 10m/s=103.6km/h=36km/h, 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长度单位、速度单位的换算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长度单位,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 甲、乙两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路程之比是 1: 3,运动时间之比是 4: 1,那么运动速度之比是 ( ) A 12: 1 B 3: 4 C 4: 3 D 1: 12 答案: D 试题分析:已知路程 s之比,速度 t之比,由速度公式 可求出速度之比已知 ,由 ,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计算 点评:关于速
14、度公式的计算,是一道基础题;本题运用了做比的方法,要注意体会、应用 实验题 如图所示的长度测量中,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乙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是 cm . 答案: cm, 2.40 试题分析: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与零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是刻度尺上相邻最近刻线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测量结果越准确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cm;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 8.40cm-6.00cm=2.40cm; 考点:本题考查刻度尺的使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础知识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在光屏上
15、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 (P 点是2倍焦距处 )你解决的方法是将光屏 _(填 “向上 ”或者 “向下 “移动 (2)调整后,把蜡烛移到 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_移动 (填 “左 ”或 “右 ”),这 次成的是倒立、 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 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 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 _ (填“C”或 “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答案:向上 ,右, 放大,虚, C 试题分析: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U 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 V f 2f U
16、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V 2f U 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研究凸透镜成像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个高度 ( 1)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说明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没在同一个高度蜡烛偏低,或凸透镜偏高,光屏偏高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蜡烛上调; 凸透镜、光屏同时下调; 上调光屏 ( 2)当蜡烛在 A点上, 2f U 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V 2f,所以光屏右移到二倍焦距以外 ( 3)把蜡烛移到 B 点处, U f 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 的虚像 考点: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重庆 复兴 学校 年级 期中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