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苏州吴中临湖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苏州吴中临湖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苏州吴中临湖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苏州吴中临湖一中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体升高的温度就 “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猜想假设 C进行实验 D分析论证 答案: B 试题分析: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要素: 第一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 第二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
2、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第三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实验的核心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要做到规范操作、安全操作,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 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3、,属于猜想与假设。 考点:本题考查物理学方法 点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不只是记住有关的探究知识就能解决的,必须在探究实践中不断积累 萧逸同学用自制的小孔成像装置观察窗外景物所成的像,发现有一位同学在光屏上倒立的像越来越大,则这位同学与萧逸同学的距离( ) A越来越近 B越来越远 C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是实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当物体距离小孔的距离越近,成的像越大;当物体距离小孔的距离越远,成的像越小,根据题意发现有一位同学在光屏上倒立的像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距离小孔越来越近,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小孔成像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
4、清楚小孔成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 5 m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为满足测量要求,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 A 1m B 2 m C 2 .5m D 3m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 3m,所以视力表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 3m,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 5 m只需要人距离平面镜2m即可,所以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大小相等;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入射光线和平面镜间的夹角为 35,若转动平面
5、镜,使入射角减小 5,则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A 60 B 80 C 100 D 120 答案: C 试题分析: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根据题意,入射光线和平面镜间的夹角为 35,所以入射角是 90 -35 =55 ,若使入射角减小 5 ,则入射角等于 5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减小 5 ,则此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100 。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三线同面 ,两线分居 ,两角相等。即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若要眼睛看见
6、一个物体,则( ) A这个物体一定是光源 B物体上肯定有光线进入人眼 C物体和眼睛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D眼睛能发光 答案: B 试题分析:若要使眼睛看见一个物体,一定是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里,这个物体不一定是光源 考点:本题考查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点评: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眼睛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或者反射的光线进入眼里是中招的热点 以下不能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是( ) A人工虹的形成 B日食、月食的形成 C手影的形成 D小孔成像 答案: A 试题分析: “人工彩虹 ”,这是指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也就是光的色散由于
7、光的直线传播所形成的现象有: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树下光斑的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色散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我们要能够判断出哪些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光,对于光的传播规律以及产生的现象,一定要了解还考查了光的色散的原理的了解,要会辨别生活中的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扬汤止沸 ”是指将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以阻止锅 中的水沸腾,“釜底抽薪 ”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可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扬汤止沸 ”只能暂时止沸 B “釜底抽薪 ”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 ”利用了汽化吸热 D “釜底抽薪 ”彻
8、底止沸是由于锅中水不能继续吸热。 答案: C 试题分析: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扬汤止沸 ”由于散热,水的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不沸腾,但继续加热温度还是能达到沸点的,所以 “扬汤止沸 ”只能暂时使水停止沸腾 “釜底抽薪 ”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能彻底地使水停止沸腾扬汤止沸 ”由于散热 ,水的温度达不到沸点,所以不沸腾,但继续加热温度还是能达到沸点的,所以还能沸腾,故 “扬汤止沸 ”只能暂时使水停止沸腾 “釜底抽薪 ”水不能继续吸热,所以能彻底地使水停止沸腾所以“扬汤止沸 ”不是利用了汽化吸热。 考点:本题考查沸腾及沸腾条件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
9、点,还要继续吸热要判断液体是否能沸腾,就要分析液体是否具备液体沸腾的条件 通过研究物态变化我们知道,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下列各组物态变化中都放热的是( ) A熔化 、液化 、升华 B熔化液化 凝华 C汽化 、液化、升华 D凝固、液化、凝华 答案: D 试题分析:吸热和放热过程是能量发生了转移,当物体吸收热量时,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加;当物体放出热量时,物体的内能就会减少; 吸收热量的物态变化过程有: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的物体变化过程有: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吸热的物体内能增加; 凝固、液化
10、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放热的物体内能减小 考点:本题考查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点评:解决此题要知道: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 通常情况下,在气温 0 时的室内,水所处的状态是( ) A固态 B液体 C气态 D三态都有可能 答案: D 试题分析:水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固态;水的凝固点是 0 ,水的熔点是 0 ,由于水是晶体,所以水在凝固或者熔化的时候,温度保持不变;当在气温是 0 的室 内,水和室温的温度相同,所以水不能吸收热量
11、,所以不能进行热传递,因此水的状态不发生变化,所以有可能是液态,有可能是固态,也有可能是固液共存。 考点:本题考查水的三态 点评:掌握水的三态,水在凝固或者熔化的时候,温度保持不变,有可能是固态,有可能是液态,也有可能是固液共存。 周杰伦、费玉清合唱千里之外,听众听歌声就可分辨是谁在唱。这主要是依据他们声音具有不同的 (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需要掌握: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声带结构都不相同,因此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音色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
12、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下来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B由于次声波声音太弱,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 340 m/s的声音 D超声波可以越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 答案: A 试题分析:超声波也属于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在液态中,最慢是气体,所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快, A正确;声音的频率低于 20Hz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由于低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人听不到,并不是声音太弱, B错误;声音的频率高于 20000Hz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波,人耳也听不到, C错误;超声波也是声音,声音
13、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超声波也不能通过一定厚度的真空,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超声波与次声波 点评:高于 20000Hz 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波,低于 20Hz 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超声波和次 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关于 “震耳欲聋 ”这个成语,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它形容声音的响度很大 B它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C它说明噪声的危害很大 D它说明物体振动很快 答案: D 试题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
14、 -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 A、 “震耳欲聋 ”是形容声音的响度 大;故 A不符题意; B、 “震耳欲聋 ”也形容声音具有能量,能将耳朵振聋;故 B不符题意; C、 “震耳欲聋 ”也能反映噪声的危害很大,将耳朵振聋;故 C不符题意; D、 “震耳欲聋 ”说明声音的响度大,由于声音振动的振幅大所致;而不是由于振动快,振动的快慢影响的是音调;故 D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响度、音调、声与能量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及影响三者的因素;还要将声音知识与生活有机的结合 实验题 下表列出的是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请你把
15、解决问题的方法填写在表中对应的空格里。 题号 实际问题 解决方法 ( 1) 为了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按亮激光小手电,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 2)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为了既能看到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答案: 题号 实际问题 解决方法 ( 1) 为了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按亮激光小手电,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空气中喷烟雾 ( 2)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为了既能看到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试题分析:为了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按亮激光小手电,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在空气中喷烟雾,光线遇到烟雾后就会显示光路;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平
16、面镜只能成像,但不好确定像的位置,为了既能看到像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考点:本题考查物理实验 点评: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现象不容易显示,所以使用一些实验器材或者方法把它显示出来。 在探究 “水的沸腾 ”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 90 时,小军同学每隔 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 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下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
17、出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 “高于 ”、 “等于 ”或 “低于 ”) 1标准大气压 ( 3) 同时,小华和小明也做了该实验,根据各自数据,他们在坐标纸上分别画出了如图所示图线。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你认为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答案:( 1) 96 、( 2) 98 、 低于 ( 3)、 水的质量不同 试题分析:温度计读数时,首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很分度值;如图所示,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1 ,过 90后 6个格,所以是 96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表中数据,当温度达到 98 时,数值不在改变,所以水的沸点是 98 ;液体的沸
18、点随着气压 的降低而减小,此时的温度低于 1标准大气压时,所以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都相同,只是加热时间不同,可能是水的质量的不同造成的,水的质量越大,需要加热时间越长。 考点:本题考查温度计的读数、水的沸腾实验、水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清楚水的沸腾实验以及实验现象,明确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用两段等长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把刻度尺等器材做实验,如图所示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_ (2)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 比较物与像 _关系 (3)用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_关系 (4)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
19、好在 (填 “较明亮 ”或 “较黑暗 ”)环境中进行,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如图眼睛应该在玻璃板的 _(填 “左方 ”或 “右方 ”)观察蜡烛 A的像移去蜡烛 B,并在 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 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_(填 “实 ”或 “虚 ”)像 答案:( 1)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 到镜面距离相等 、( 3) 大小 、( 4) 较黑暗 、 右方 、虚 试题分析:研究 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要使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原因是玻璃板既可以成像还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要使用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由于
20、使用点燃的蜡烛,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所以该实验应该在较黑暗的地方进行;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如图眼睛应该在玻璃板的右方,观察蜡烛 A的像移去蜡烛 B,并在 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 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考点: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掌握实 验中注意的问题。 在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 M放在平板上, E、 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 ON转动 (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也能方便地测量 ( 2)如图甲,当 E、 F在同一平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苏州 吴中 一中 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