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10 T 214-2023 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pdf
《DB3710 T 214-2023 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10 T 214-2023 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40 CCS B 64 DB3710威海市地方标准 DB 3710/T 2142023 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 Guidelines for mesurement and monitoring of forestry carbon reduction and carbon sink trading 2023-11-30 发布2023-12-30 实施威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10/T 2142023 I 目 次 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原则.34.1 保守性.34.2 透明性.34.3 可比性.34.4 确定
2、性.34.5 经济性.35 项目符合性.35.1 土地条件.35.2 项目活动条件.46 计量监测方法.46.1 计量监测对象.46.2 项目边界.56.3 碳层划分.56.4 外业调查.56.5 样地设置.56.6 项目期和计入期.56.7 监测周期.66.8 调查精度.67 碳减排量计算.67.1 碳储量.67.2 温室气体排放量.97.3 碳汇量.117.4 泄漏量.117.5 碳减排量.11附录 A(规范性)缺省数据和参数.13参考文献.20 DB3710/T 2142023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3、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威海市林业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和评估。本文件起草单位:威海市林业局、威海市林业发展中心、威海市百慧工程测绘有限公司、中国人保财险威海分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樊斌、李强、王智慧、鞠传龙、袁丽萍、赵萌、丁义飞、孙东兴、王光华、赵 倩、迟世宽、王钰洁、李莎、满强、董昕颖、常佳丽、卢静静、李阳、孙敏、樊琳、张先林、袁淑琴。DB3710/T 2142023 1 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林业碳票机制下碳减排量计量监测的基本原则、项目符合性、计量监测方法、碳减排量计算的指导。本文件适用于指导
4、林业碳票机制下造林、森林经营和保护过程中实施林业固碳增汇活动所产生的碳减排量的计量监测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 2253 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监测指南 LY/T 3253 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LY/T 2253和LY/T 325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林业碳票 certificate for forest
5、ry carbon sink trading 林业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即以一片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作为资产额凭证,以森林生长量为测算基础,经计量方法换算成碳减排量,经主管部门核定后,以“票”的形式发给申请人。3.2 林业碳汇 forestry carbon sink 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森林经营、植被恢复等活动的实施,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与机制。3.3 森林碳库 forestry carbon pool 森林碳的储存库,包括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3.4 地上生物量 above-ground biomass DB3710/T 21
6、42023 2 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所有植被活体生物量,包括干、枝、叶、花、果、种子、皮及草本植物地上部分等。来源:LY/T 3253-2021,3.2.17,有修改 3.5 地下生物量 below-ground biomass 所有植被活根的生物量,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质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直径小于等于2.0mm的细根。来源:LY/T 3253-2021,3.2.18,有修改 3.6 枯落物 litter 土壤层以上、直径小于5.0cm、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所有死生物量,包括枯落物、腐殖质,以及不能从经验上区分于地下生物量中的直径小于等于2.0mm的活细根。来源:LY/T 3253-2021
7、,3.2.20,有修改 3.7 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深度1.0m内的土壤中由动物、植物、微生物所产生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不能从经验上区分于地下生物量中的直径小于2.0mm活细根。3.8 碳汇造林 afforestation for carbon sink 特指在确定了基线的土地上,开展以增加林业碳汇为主要目的,并对造林及林木生长过程实施碳汇计量和监测的、有特殊要求的造林活动。3.9 森林经营 forest management 通过采取适当的森林经营手段,对森林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调整,以维持和提高森林生长量和其他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增加森林碳汇的森林经营活动。3.
8、10 基线情景 baseline scenario 在没有拟议森林经营或碳汇造林活动的情况下,在项目所在地的技术条件、融资能力、资源条件和政策法规下,最能合理代表项目边界内各碳库碳储量的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方式。3.11 项目情景 project scenario 拟议的森林经营管理活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情景。DB3710/T 2142023 3 3.12 碳减排量 net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removal by sinks 由于项目活动产生的净碳汇量,也叫净人为温室气体汇清除。项目减排量等于项目碳汇量减去泄漏量。4 基本原则 4.1 保守性 采用保守的
9、假定、缺省值和程序,以确保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不被高估。4.2 透明性 除个别涉及商业机密的数据外,碳减排量计量监测参数的确定方法和数据应公开、透明,并易于为公众所获取。4.3 可比性 采用的碳减排量计量监测参数应具有可比性,如果所选择的当地参数超出国家及省水平参数值的正常范围,应详细说明其理由。4.4 确定性 碳减排量计量监测须尽可能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尽可能减少偏差和不确定性。4.5 经济性 在选择计量、监测方法和确定参数时,既要考虑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也要考虑成本因素,需要在计量和监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与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合理的成本。5 项目符合性 5.1 土地条件
10、碳减排量计量监测项目土地宜符合以下条件:a)碳汇造林项目:项目活动所涉及的每块土地是 2005 年 2 月 16 日以来的无林地,即植被状况不能同时满足连续面积不小于 0.0667hm2、郁闭度大于等于 0.2 和成林后树高不小于 2m 等三个条件;b)森林经营项目:项目实施所涉及的每块土地符合国家规定的乔木林地,即连续面积不小于0.0667hm2、郁闭度大于等于 0.2、树高不小于 2m 的乔木林;c)为证明 a)、b)两条件,项目业主或参与方须提供下列证据之一,用于证明项目的每个地块的土地合格性:1)经过卫星影像、航片提供地面验证的高分辨率地理空间数据;2)森林资源分布图、林相图或其他林业
11、调查规划空间数据;3)土地权属证或其他可用于证明的书面文件;DB3710/T 2142023 4 4)如果缺少 1)3)项资料时,项目业主或其他项目参与方须呈交通过参与式乡村评估(PRA)方法获得的书面证据。5.2 项目活动条件 碳减排量计量监测项目活动宜符合以下条件:a)不违反任何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规程;b)对土壤的扰动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土壤扰动面积不超过地表面积的 10%,扰动频率不高于 20年一次;c)不采取烧除的林地清理方式以及其它人为火烧活动;d)除为改善林分卫生状况而开展的森林经营活动外,不移除地表枯落物、树根、枯死木及采伐剩余物;e)不会造成项目开
12、始前农业活动的转移。6 计量监测方法 6.1 计量监测对象 6.1.1 碳库 计量监测碳库为森林碳库,其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碳库是应选择碳库,对于枯死木、枯落物、土壤有机质和木产品碳库,项目参与方可根据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成本有效性、保守性原则,选择是否计入,碳库的选择见表1。表1 项目边界内碳库选择表 碳库 是否选择 理由或解释 地上生物量 是 项目活动影响减排量的主要碳库 地下生物量 是 项目活动影响减排量的主要碳库 枯死木 是或否 根据本文件的适用条件,项目活动的实施会增加这个碳库;也可以保守地选择忽略该碳库 枯落物 是或否 根据本文件的适用条件,项目活动的实施会增加这个碳库;也可
13、以保守地选择忽略该碳库 土壤有机碳 否 根据本文件的适用条件,保守地选择忽略该碳库 木产品碳库 否 根据本文件的适用条件,保守地选择忽略该碳库 6.1.2 温室气体排放源 温室气体排放源只考虑森林火灾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选择见表2。表2 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选择表 温室气体 排放源 温室气 体种类 是否选择 理由或解释 生物质 燃烧 CO2 否 生物质燃烧所导致的CO2排放已在碳储量变化中考虑。CH4 是 项目计入期内发生森林火灾时,要考虑生物质燃烧所引起的CH4排放;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时,则不选择。DB3710/T 2142023 5 表2 温室气体排放源及种类选择表(
14、续)温室气体 排放源 温室气 体种类 是否选择 理由或解释 生物质 燃烧 N2O 是 项目计入期内发生森林火灾时,要考虑生物质燃烧所引起的N2O 排放;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时,则不选择。6.2 项目边界 项目边界以项目实施单位提交的图形文件为依据。项目边界可以以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数据为底图,结合现势性高的高清卫星影像或GPS现场测量确定项目边界。6.3 碳层划分 项目边界内林分结构、立地条件等往往是不同的,为了提高生物量估算精度并降低监测成本,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生物量。碳层划分通常根据优势树种、郁闭度、龄组和坡位进行分层,可视项目区立地条件,增加坡向、坡度、土壤类型或土层厚度等一种或数种分层
15、条件。此外,如果项目边界内由于自然或火灾、采伐人为影响等其他原因导致项目的生物量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则应对碳层划分进行调整。6.4 外业调查 6.4.1 调查监测以小班为单位,对项目区边界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方法,或使用符合监测时限要求的县级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林草湿生态综合监测数据。6.4.2 调查监测项目及相关技术指标按 GB/T 26424-2010 中第 5、8、9 章相关规定执行。6.5 样地设置 6.5.1 数量 小班调查样地数量按下列公式(1)计算,但不得低于7个。5n.(1)式中:n 样地个数;A小班面积,单位:hm2。6.5.2 面积 小班调查的样地面积根据林分密度确定
16、,小班内样地面积应一致,样地面积按下列要求设置:a)林分密度在 1050 株/hm以下时,样地面积 100m;b)林分密度 1050 株/hm1350 株/hm时,样地面积 66.7m;c)林分密度在 1350 株/hm以上时,样地面积 50m。6.5.3 形状 样地形状为圆形或者方形。6.6 项目期和计入期 DB3710/T 2142023 6 6.6.1 项目期开始时间不得早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如果开始时间早于向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提交备案的时间,项目业主或其他项目参与方须提供透明的、可核实的证据,证明项目活动最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这些证据必须是发生在项目开始之
17、时或之前的官方的、或有法律效力的文件。6.6.2 计入期按县级以上主管部门规定的方式确定。在颁布相关规定以前,计入期的起止时间应与项目期相同。计入期最短为 20 年,最长不超过 60 年。6.7 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一般为3年10年,具体根据项目主要树种的生长特性确定,应避免与采伐或者间伐前后一年内时间重合。速生树种3年监测一次;中生树种5年监测一次;慢生树种10年监测一次。6.8 调查精度 见表3。表3 调查精度表 调查项目 精度 误差范围,%胸径 0.1cm 5 树高 0.1m 5 郁闭度 0.1 10 单株生物量 0.1kg 5 样地生物量 1kg 5 样地碳储量 0.1Mg/hm2 5
18、小班蓄积 小班的蓄积调查监测精度不低于90%7 碳减排量计算 7.1 碳储量 7.1.1 林木生物质碳储量 7.1.1.1 林木生物质碳储量是利用林木生物量含碳率将林木生物量转化为碳含量,再利用 CO2与 C 的分子量比(44/12)将碳含量(tC)转换为二氧化碳当量(tCO2-e)见公式(2):1,i,i,1244jjtjTREEtTREECFBC.(2)式中:tiTREEC,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林木生物质碳储量,tCO2-e;tjiTREEB,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木生物量,t d.m.;jCF 树种 j 的林木生物量含碳率(见附录 A 中表 A
19、.1),tC(t d.m.)-1;i 1,2,3第 i 碳层;j 1,2,3第 i 碳层的树种 j;t 项目开始后确定的计入期的年数,a。DB3710/T 2142023 7 7.1.1.2 林木生物量可采用生物量方程法、蓄积生物量相关方程法估算,森林经营项目也可用缺省值法估算。方法如下:方法:生物量方程法 利用项目边界内计入期不同年份(t)各碳层各树种的林分平均胸径(DBH)和平均树高(H),通过一元或二元生物量方程模型计算林木生物量,见公式(3):iTREEtjiTREEjtjiTREEtjiTREEjABtjiTREEANRHDBHfB,1,.(3)式中:tjiTREEB,第t年时,项目
20、边界内第i碳层树种j的林木生物量,t d.m.;HDBHfjAB,,树种 j 的林木地上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方程(见附录 A 中表 A.4),t d.m株-1;tjiTREEDBH,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胸径,cm;tjiTREEH,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树高,m;jR 树种 j 的林木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之比(见附录 A 中表 A.3),无量纲;tjiTREEN,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每公顷株数,株hm-2;iTREEA,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的面积,hm2;ji,i,j 分别为划分的第 1,2,
21、3i 碳层和第 1,2,3j 树种;t 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如果有树种 j 的总生物量方程,则公式(3)可改写为下列公式(4):iTREEtjiTREEtjiTREEtjiTREEjBtjiTREEANHDBHfB,,.(4)式中:HDBHfjB,,树种 j 的林木全株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的相关方程(见附录 A 中表 A.5),t d.m株-1。方法:蓄积生物量相关方程法 通过项目边界内计入期不同年份(t)各碳层各树种的林分平均胸径(DBH)和(或)平均树高(H),查材积表或运用材积公式转化成林木单株材积,并计算出单位面积蓄积量(V),利用蓄积生物量相关方程法(见附录A中表A.2)计算林木生
22、物量见公式(5):iTREEjtjiTREEjABtjiTBEEARVfB,1.(5)式中:tjiTREEB,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木生物量,t d.m.;tjiTREEjAB Vf,树种 j 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Bj)与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Vj)之间的相关方程,通常可以采用幂函数bjjaVB,其中 a、b 为参数,t d.mhm-2;tjiTREEV,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分平均蓄积量,m3hm-2;jR 树种 j 的林木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之比(见附录 A 中表 A.3),无量纲;DB3710/T 2142023 8
23、iTREEA,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的面积,hm-2;ji,i,j 分别为划分的第 1,2,3i 碳层和第 1,2,3j 树种;t 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方法:缺省值法 根据各碳层单位面积蓄积量年均生长量的缺省值,计算出方法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tjiTREEV,),见公式(6),然后采用方法的公式(5)计算出林木生物质碳储量。tjiHTREEjiTREEtjiTREEtjiTREEVVtVV,0,.(6)式中:tjiTREEV,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0,tjiTREEV项目开始(t=0)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平均
24、单位面积蓄积量,m3hm-2;jiTREEV,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见附录 A 中表 A.6),m3hm-2a-1;tjiHTREEV,自项目开始至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树种 j 的林分平均采伐蓄积量,m3hm-2;ji,i,j 分别为划分的第 1,2,3i 碳层和第 1,2,3j 树种;t 项目开始以后的年数,a。7.1.2 枯死木碳储量 枯死木碳储量,采用缺省因子法进行计算,见公式(7):DWtiTREEtiDWDFCC,.(7)式中:tiDWC,第 t 年时,项目边界内第 i 碳层的枯死木碳储量,tCO2-e;tiTREEC,第 t 年时,项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10 214-2023 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监测指南 214 2023 林业 碳票碳减 排量 计量 监测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