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4516-2023 生态河湖评价规范.pdf
《DB32 T 4516-2023 生态河湖评价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4516-2023 生态河湖评价规范.pdf(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7,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出 版生态河湖建设规范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and lake2023-07-25 发布2023-08-25 实施CCS Z 04DB32/T 45162023ICS 13.060.10DB32/T 45162023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通则 25 水安全保障 26 水环境提升 37 水生境改善 38 水生生物保护 49 水文化水景观建设 510 水域空间管护611 工程验收7附录 A(资料性)生态护岸型式8附录 B(资
2、料性)滨岸带植物配置原则 11参考文献 14目 次DB32/T 4516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厅生态河湖处、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苏州园科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汪院生、张建华、秦灏、王俊、张亚洲、胡晓东、刘仲刚、展永兴、汪安宁、黄睿、王春美、吴芳、尹子龙、程实、徐季雄、孙岩、殷鹏、李霞、梁庆华、瞿海波、刘茗、张志来、
3、毛安元、朱晓芳、唐仁。DB32/T 45162023生态河湖建设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河湖建设的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提升、水生境改善、水生生物保护、水文化水景观建设、水域空间管护、工程验收等内容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列入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河湖,其他类型河湖生态建设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201 防洪标准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L 492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
4、L 613 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规程SL 709 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导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态河湖ecological river and lake具有稳定的、有弹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能够满足较高标准的防洪、供水等社会服务功能需求的河流、湖泊。来源:DB32/T 36742019,3.1,有修改3.2生态护岸ecological revetment利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结构相结合而构筑的,能对河湖坡面进行防护,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改善自然景观的一种护坡型式。3.3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所有来源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
5、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等,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来源:SL 7092015,2.0.73.4滨岸带riparian zone河湖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核心范围是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水位1DB32/T 45162023变幅区。4通则4.1应根据河湖的实际情况,协调防洪、排涝、供水、生态等方面需求和关系,明确水文情势、水质状况、河湖形态、生物状况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和建设目标。4.2应统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与部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分步实施。4.3应与城镇、乡村振兴等相关规划做好衔接,若有航运、旅游、文化或其他特
6、殊要求,需进行相关专项设计。4.4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工程技术措施。5水安全保障5.1基本要求5.1.1应根据河湖防洪保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按照 GB 50201 的要求确定河湖的防洪标准。5.1.2应保持河湖自然通畅,控制河湖缩窄或裁弯取直,不应填埋河湖。5.1.3涉河、涉湖建设不应减少现状水域面积,不应影响水域功能或改变水功能区用途。5.2防洪安全保障5.2.1堤防断面结合陆域景观地形塑造或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时,设计堤顶高程、宽度范围内的填筑土料土质、压实度等应满足 GB 50286 的要求。5.2.2防浪墙可与园林景墙、花坛、踏步、栏杆
7、等构筑物相结合,可选用砌石、混凝土、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等多种材质,防浪墙应进行强度和稳定性核算。5.2.3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河湖功能、水文特征、周边环境等因素确定堤防型式,包括斜坡式、直立式、复合式等。各堤防型式满足以下要求:a)斜坡式堤防应从有利于植物生长、保持水土、利于管护等方面,选择适宜的斜坡坡度;b)直立式堤防在确保堤防稳定下应采用生态元素;c)复合式堤防宜考虑景观休闲和亲水性的需要。5.2.4护岸工程应符合 GB 50286 的要求,并宜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护,护岸型式选择见附录 A。5.3供水安全保障5.3.1应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
8、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统筹兼顾,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5.3.2应科学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河湖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5.3.3当发生特殊干旱等突发事件时,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可开展应急水量调度。5.4水域空间安全保障5.4.1建设项目应满足行洪安全,留足行洪、滞洪空间,确保现有河湖水域面积不减少、滞洪空间不占用。5.4.2工程设施占用水域的,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占用的水域面积、容量及其对水域功能的不利影响,建设等效替代水域工程。2DB32/T 451620236水环境提升6.1基本要求6.1.1河湖水质应满足
9、水环境考核断面、水功能区水质的目标。6.1.2水质良好的河湖应遵循水质不降低原则进行保护,现状水质低于管控目标的河湖应在加强外源治理与控制的基础上实施生态清淤、入湖河道治理等措施。6.1.3河湖水体应保持清澈,岸坡清洁,无明显垃圾和淤泥聚集,无较大面积漂浮物等集聚现象,滨水空间环境质量良好,不应存在裸露土体和水土流失现象。6.2生态清淤6.2.1应根据具体河湖的自然地理、地质及污染状况等特征,制定河湖底泥清淤方案,开展清淤疏浚工作。6.2.2清淤方式宜采用生态环保型清淤疏浚设备和工艺,减少施工对水体的扰动。6.3入湖河道治理6.3.1应根据河湖及周边水系格局、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
10、发展要求,结合水系演变规律,统筹考虑水系连通需求与可能性,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改善水动力条件。6.3.2在确保防洪除涝安全前提下,可采用前置库、前置塘等适宜性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增加河水入湖前的滞留时间,净化污染物,提升入湖水体质量。7水生境改善7.1基本要求7.1.1为确保河湖生态水位(流量)目标,有生态水位(流量)保障要求的河湖应制定生态水位(流量)保障方案。7.1.2生态护岸结构设计应遵循“安全、环保、生态、节能”的理念,力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7.1.3河道断面多样性修复应以改善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充分发挥栖息地功能和提高生物群落多样性为导向。7.2生态水位(流量)保障7.2.1应根据河湖
11、生态保护对象,明确河湖生态水位(流量)控制断面。7.2.2宜结合生态水位(流量)各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数据获取情况,选取合适的计算方法,确定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水位(流量)目标,并应符合 SL 613 和 SL 709 的有关规定。7.2.3应明确河湖生态水位(流量)保障方案,科学制定水量调度方案和调度计划。7.3生态护岸建设7.3.1应根据河湖岸坡坡度、水流特点和岸坡土质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生态护岸结构型式,具体见附录 A。7.3.2应合理分析生态护岸在重力、水流拖拽力、坡内渗流作用力和波浪吸力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分析计算坡脚淘刷深度及范围,保证工程安全,具体可参照 GB 50286
12、的有关规定。7.3.3宜充分发挥植被根系在生态护岸结构中的加筋与锚固作用,必要时应进行植被根系生长和岸坡土3DB32/T 45162023体强度加强效果试验。7.3.4结合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要求,宜采用覆土工法、原位植生等技术对硬质化护岸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并采取加固措施。7.4河道断面多样性7.4.1河道断面多样性修复包括纵断面坡降确定、横断面多样性改善、深潭浅滩序列布局等。7.4.2河道横断面应满足功能需求,设计中尽量保持河道断面天然性、多样性和环境协调性。7.4.3横断面多样性修复应综合考虑河段功能、行洪安全、平面形态、泥沙冲淤等因素,设置主河槽、河漫滩、河滨带等多种地貌形态,避免采用规
13、则几何断面,缺水地区应避免形成大水面。7.4.4河道纵向坡降宜采用自然坡比,避免采用单一坡降,并与河道内栖息地加强结构相结合。当采用多级跌水调整纵向坡降时,平原地区单级跌水高度宜不小于 0.3 m,山丘区单级跌水高度可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合理确定。7.4.5在河道或主河槽内宜合理布局深潭-浅滩序列,包括位置设定、控制断面宽度和深度确定、河床基质铺设等。7.5河湖岸带建设7.5.1城镇河湖岸带宜遵循现有的形态布局,着重微地形改造、护岸改造、水质净化、生态绿化和生态景观营造,外部适当增加休闲空间满足居民使用。7.5.2农村河湖岸带建设宜着重生境多样性保护及营造、水生动植物恢复及生态绿化。7.5.
14、3河湖岸带宽度宜根据河湖形态、土壤类型、相邻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功能等情况综合确定。7.6退圩还湖7.6.1应详细调查分析湖泊周边围垦区状况,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生态敏感区布局、沿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需求,科学规划退圩还湖方案。7.6.2退圩还湖工程实施后的湖泊形态应有利于湖泊生态修复,并满足湖区行水要求。7.6.3退圩还湖工程实施后应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湖泊保护范围和蓄水保护范围。8水生生物保护8.1基本要求8.1.1开展生物现状调查和评价工作,评估河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威胁情况。8.1.2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地形、水流形式、水质情况,构造多样化植物群落结构和生境类型。8
15、.1.3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适用于流速缓慢、河岸带缓坡、水深小于 3 m、岸线复杂性高的岸段。可优先采用本地植物,不应使用外来品种,慎重使用易蔓延的物种。8.1.4构建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底栖动物(甲壳类、头足类)等水生动物的水生动物群落。8.1.5河湖水生动物多样性恢复应以自然繁衍为主,人工投放为辅,投放时应考虑对水生植物系统的保护,禁止投放大量草食性鱼类和外来物种。8.2土著生物保护8.2.1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尽可能降低人为干扰,营造土著生物适宜生境。8.2.2应遵循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土著生物恢复策略,选择乡土野生植物物种,完善土著生物食物链,建立恢复以土著生物为
16、优势种的水生生态系统。4DB32/T 451620238.2.3河湖岸带建设施工应避开水生动植物生长和鱼类洄游、繁殖等敏感期,尤其是对湖岸带进行清淤疏浚时,适当间隔保留部分原有湖岸,提供原生动植物生境条件。8.3生物多样性恢复8.3.1水生动植物恢复符合以下技术要求。a)挺水植物优先选择所在区域常见植物,挺水植物种植在水下 20 cm30 cm 处,种植面积占河湖岸带恢复区水面的 20%,种植密度为 2 丛/m210 丛/m2;在景观要求较高的河湖,可合理搭配观花和观叶植物,考虑设置定植桩、定植沟或定植墙等根控措施。b)浮叶植物宜采用盆栽方式控制其扩散,不应配置水葫芦等易爆发性繁殖的漂浮植物,
17、可适当引入荇菜和菱,采用围网、底泥清理等措施进行控制。c)沉水植物宜合理搭配耐寒种及常温种,种植面积占河湖岸带恢复区水面的 10%,选用水质净化功能强、易管理维护的地方性种类,种植密度为 30 株/m2100 株/m2。d)水生动物恢复宜选择不同季相的种类。螺类、贝类投放密度为 10 kg/亩20 kg/亩,杂食性虾类投放密度为每亩 2 kg3 kg,鱼类投放密度为每亩 5 kg10 kg。8.3.2水生植物种植和水生动物投放种类按以下要求执行:a)水生植物修复宜选择以挺水植物为主、沉水植物为辅,结合少量漂浮植物的全系列生态系统修复模式,优先选择土著物种和低维护的水生植物种类;b)骨干河道及通
18、航河道,在保证行洪(泄洪)断面及通航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配置水生植物,以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的种类为主;c)城市河段河道,可结合周边环境需要,配置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的、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种类;d)水生动物宜首先修复螺类、贝类、杂食性虾类,待群落稳定后,可引入本地肉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选择河湖所在区域常见物种。8.3.3加强植物群落维护管理,分区域进行轮期清理、收割。8.3.4结合定期投放、捕捞等方式对动物群落进行管理,保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发展。9水文化水景观建设9.1基本要求9.1.1应在河湖文化景观资源充分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具有保护、挖掘、开发利用的各类文化景观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并与周边
19、的自然特色、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相协调。9.1.2在满足水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居民对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的不同需求,建设亲水便民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新建亲水便民设施与常水位的高差应兼顾安全、美观等要求。9.1.3水景观建设包括陆域景观、消落带景观及水域景观,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宜以生态为主,河湖水岸的形态规划、景观布局,以及涉河、涉湖构筑物型式应与河湖沿岸景观环境相协调。9.2水文化传承9.2.1应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内的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做好水文化的挖掘和档案建设。9.2.2有保护价值的古代水利工程设施如古堰、古陂、古渡口、古码头、古桥、古堤、古井、古水庙、古闸、古栈道、古排灌工程等,应设立保护标
20、识,对已损坏或损毁的水利文化遗产,宜原址修复。9.2.3宜选择合理的位置、形式、内容,构建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水文化公共展示载体。5DB32/T 451620239.3亲水景观设施布置9.3.1亲水性设施主要包括亲水平台、慢行道、亲水栈道等,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滨水广场、滨水公园、景观建筑、景观小品等。亲水设施宜选择自然生态无污染的材料。9.3.2城镇、城郊区河湖景观设计应结合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和园林绿化的要求,合理设置亲水便民设施,满足观赏和休闲需求。农村可结合村庄布置功能性亲水设施,其型式可结合取水、泊船等功能设置。9.3.3亲水平台的设置不应影响行洪和堤防安全,应设置在缓流、水浅、
21、常水位小的地段,平台台阶的宽度不宜小于 0.3 m,高度不宜小于 0.15 m,台阶的延伸范围宜大于常水位的变幅,最低一级台阶宜延伸至常水位以下,应采取防滑措施和安全警示牌。9.3.4滨水慢行道应满足防洪、堤防巡查和便民生活的需求,宜与堤顶路相结合,宽度宜不小于 1.5 m,高程宜大于常水位 0.5 m,色彩宜与河湖环境、植被类型相协调,路面材料宜自然生态,并满足稳定、平整、抗滑、防冻、经久耐用等要求。9.3.5亲水栈道的结构材质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栈道铺装面层宜采用石材、仿木混凝土或塑木等,尽量避免使用木材,栈道两侧水深大于 0.5 m 时,应设置防护栏杆。9.3.6滨水小公园宜设置于桥头、路
22、口、古迹、古木、人流聚集点、洲滩河湖节点处,并体现地方特色。9.3.7不设置防护栏杆的景观桥、亲水平台、亲水台阶等亲水景观设施,临水侧 2 m 范围内的常水位水深不应大于 0.5 m。9.3.8应根据使用人群和场地需求合理布置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公共厕所、灯光亮化、停车场、坐凳、垃圾箱、标识牌、警示牌等。9.4水景观植物配置9.4.1滨岸带植物由岸带往水域扩展,包括陆域植物、消落带植物及水域植物,应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水深、风浪、水体透明度等合理布置适宜的植物类别,可参照附录 B 执行。9.4.2陆域植物宜适当营造滨水植物景观带,采用藤本或垂挂植物对硬质护岸进行美化。9.4.3消落带植物品
23、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景观功能等需求,做好从陆域到水域景观的自然过渡。9.4.4水域植物应充分考虑河湖生态平衡,合理选择耐受性较高的水生植物,综合考虑环境条件、生态功能与视觉效果的要求,优化植物配置群落。10水域空间管护10.1基本要求10.1.1应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新建工程划界确权应与工程建设同步完成。10.1.2应根据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目标、指标综合确定生态监测内容,内容包括水文情势、水环境、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等。10.1.3应全面落实河湖长制要求,建立河湖巡查、保洁、执法等日常管理制度,落实河湖管理保护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实行河湖动态监控。10.
24、2空间划分10.2.1应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岸线利用项目调查登记和分区管理工作,合理确定河湖生产、生活、生态岸线比例。10.2.2应科学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建立岸线自然资源总量管理、节约集6DB32/T 45162023约利用和违规退出制度。10.3监测设施布控10.3.1应依据工程安全运行和方便管理需要,设立必要的水位、位移、渗流、扬压力等观测、监测设施。10.3.2应在相关监测点、管理房、建筑物、重要堰坝、险工险段等重要位置布设必要的视频监控设施,有条件区域可形成实时监测网络体系,对河湖生态要素进行实时监测、传输和管理。10.4生态监测10.4.1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4516-2023 生态河湖评价规范 4516 2023 生态 评价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