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3190-2018 冶金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
《DB37 T 3190-2018 冶金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3190-2018 冶金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pdf(103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13.100 D09 DB37 山东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190 2018 冶金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实施指南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Safety of metallurgical enterprise 2018 - 04 - 28发布 2018 - 05 - 28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7/T 3190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2009给
2、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金玲、刘建新、蒋文志、姜涛、汪向明、顾克庆、田通、朱本东、崔小满、 李忠、康建、孙红亮、王学功、李建华、刘自民。 DB37/T 31902018 II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 则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的要求,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国内风险管理相关标 准、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和冶金行业的安全生产风险(以下简称风险)管理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
3、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特点编制而成。 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 冶金行业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少各 种事故隐患,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DB37/T 31902018 1 冶金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冶金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工作程 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冶金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
4、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安监总管四 2016 31号文件 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2016版 )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4.1 建立组织机构 4.1.1 机构框架 企业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以及安全、生产、设 备、 工艺、电气、仪
5、表等专业人员和分厂负责人组成的工作组,明确各组成员的职责,将建设任务从 领导小组至各工作组进行分解、 层层落实责任。确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 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 立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1.2 小组设置 企业可结合自身特点,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组织机构中,公司层面设铁前系统、钢轧系统、 公辅系统等 3 个工作组,组长由分管领导担任。工作组又分为化产、原料、焦炉、烧结、高炉、炼钢、 轧钢、供水、供电、发电、煤气、氧气、检修等 13 个专业小组,组长由专业负责人担任,并分别明 确各层级职责分工。 4.
6、1.3 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职责 DB37/T 31902018 2 组长应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其主要职责: 确保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 能、方法、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等; 确定各部门、各车间、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理; 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履行其职责。 4.1.4 企 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职责 负责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
7、等工作统一部署协调; 负责组织编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相关制度的审核; 组织对实施方案、制度进行培训; 确定各工作组的职责,并监督其履行职责。 4.1.5 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职责 按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度的要求进行落实。 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等工作; 根据现场变化、工艺改进、技术更新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对管控体系持续更新,确保与 现场相符; 负责对分管范围的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员工熟知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及管控措施。 4.1.6 体系办公室职责 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起草和制度建设; 组织各工作组对风
8、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进行讨论、修改完善; 负责风险告知牌板的设计、制作、安装; 负责风险评价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资料的建档管理; 传达上级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落实领导小组有关要求。 4.1.7 其他职责 其他职责如下: 财务部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保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实施与运行,并监督经费的 使用落实情况; 技术、设备、生产等部门负 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 导和监督检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监督管理,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活动时,由活动牵头或 组织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管控工作; 各生产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
9、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 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鼓 励本部门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评价;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 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新、改、扩建设项目由项目筹 建组负责项目“三同时”各阶段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4.2 编制建设实施方案 DB37/T 31902018 3 应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工作任务、进度安排等。要提出具体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管理保 障措施,从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强化宣传推广、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培训交流、督查考 核等方面制定
10、措施,以保证工作任务切实落实到位。 4.3 宣传发动 4.3.1 企业要针对全体从业人员充分做好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宣传发动工作,宣传内容应包括安 全生 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特别是企业员工应履行的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安全素质,应承担的法 律责任等;开展风险分级管控的目的 意义、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评价准则等,典型示范单位的好经验、 好做法,相关行业领域事故案例等。 4.3.2 应创新宣传形式,采取简报、宣传专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还可采 取举办培训班、 “ 现身说法 ” 警示教育等有效形式。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广大职工进一步认识风险 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11、不断提高全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领导高度重视、职 工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4.4 制度建设 4.4.1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明确各层次风险管控职责,要求各专业管理部门要按照 “ 谁主管、 谁负责 ” 原则,履行 部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认真做好本专业管理范围内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企业各 基层部门按照 “ 分级控制、属地管理 ” 的原则,做好本部门管理范围内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规定安全风 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及风险等级判定 准则,明确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准则、管控层级确定、 管控措施编制、安全风险
12、告知 等内容,保证本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规范化。 4.4.2 培训教育制度 应明确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各基层单位培训教育职责,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制定 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 容,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培训,加强培训督促考核。要求各二级单位负责落实 培训计划,组织本部门员工利用班前会、安全活动日等方式组织职工学习 “ 两个体系 ” 相关内容,岗位 员工要加强日常学习,熟悉本岗位存在的危险源及相应的管控措施。 4.4.3 运行管理考核制度 应明确制定岗位、班组、分厂、专业(职能部门)运行管理考核内容及标准, 规范相关信息档案 的管理,确定考核频次和考核组织形式,规范监督检查的方法和
13、程序。应将考核结果与评先争优、物质 奖励等有机结合,强化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参见附录 B)。 4.5 实施全员培训 4.5.1 编制培训计划 企业应制 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制定并落实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措施,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 分阶段、分层级实施全员培训。组织企业管理层、部门、基层单位管理人员与各岗位人员进行培训,达 到企业风险管控培训教育率 100 %。应明确培训内容及考核标准,确保每位员工提高风险意识,能够辨 识工作岗位中存在的风险,参与到风险评价工作中,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措施,降低风险。 4.5.2 培训内容与实施 DB37/T 31902018 4 企业应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14、之初组织全员培训,重点针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 分级、管控措施编制的标准和依据进行培训,以及对企业制定的组织机 构文件、实施方案、风 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考核制度等内容进行传达落实。促使每位职工熟练掌握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设标准及实施步骤; 企业应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之后,对企业确定 的风险信息进行培训。 4.5.3 培训考试及考核 培训结束后应进行考试,按照层级、岗位职责,重点是岗位风险点,包括岗位风险点的风险类 别、风险辨识分析评价方法、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基本知识,考试应 采取闭卷考试或 “ 手指口述 ” 的方式,组织全员进行考试,并应留存相
15、关记录;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定期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安 全培训情况,并按照不低于 20 %的 比例采取随机抽考的方式,检查培训效果; 对参加公司或本部门组织的培训时,如发生不符合培训要求、违反培训规定和纪律、培训考试 成绩不合格等情况,按照企业培训教育制度进行考核 。 4.5.4 培训记录 企业应按照培训计划组织人员进行培训,并收集相应的培训资料归档保存。包括:培训计划、培训 内容、培训签到表、培训影像、培训考核及培训效果总结与评价等资料。 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的风险点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
16、于 管理、范围清晰 ”的原则;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 动。对于系统或大型机组开、停机,检维修、动火、有限空间等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 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5.1.2 风险点排查 5.1.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 DB/T 2974-2017中 5.2.1的规定进行。 5.1.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一般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地理区域)、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 结合等进行。但是对于复杂的系统应按照所包含的设备、设施、装置等进行细分。相关单元风险点排查 方 法可参照以
17、下划分细则: a) 轧钢工序:由于生产流程长,工艺相对简单的特点,为保证风险点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宜 根据具体作业流程、生产工序、设备特点以及作业活动来划分风险辨识单元,具体划分办法为: 先按作业流程划分作业区域,可分为:原料、加热、精整、公辅设施、公共部分。在作业区域 的基础上,按照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进行风险点的排查; b) 烧结工序、炼焦工序风险点的划分可参照轧钢单元方法进行划分; DB37/T 31902018 5 c) 冶炼工序(炼铁、炼钢);由于金属冶炼工艺复杂、危险性大、辅助工序多,为保证风险识别 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宜将工序、区域、设备、作业活 动等结合起来划分风险点。如炼铁单元
18、先 按照作业区域划分为:高炉区域、除尘、 TRT 发电、高炉冲渣、高炉供料、喷煤系统、热风炉、 铸铁区域、鱼雷罐区域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点的排查; d) 其它工序,如化产工序、公辅系统可按照日常操作、异常情况处理、开停车、作业活动等方面 进行风险点的排查如下: 1) 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2) 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汽)、停风、停止进料的处理,设备故障处理; 3) 开停车:开车、停车及交付前的安全条件确认; 4) 作业活动:动火、有限空间、高处作业、临时用电、动土、断路、吊装、 盲板抽堵等特殊 作业;设备检测(测厚、动态监测)、脱水排凝、人工加料(剂)、汽车
19、装卸车、火车装 卸车、成型包装、炉窑点火、带式传输机检查、清罐内污油等危险作业;场地清理及绿化 保洁、设备管线外保温防腐、机泵机组维修、仪表仪器维修、设备管线开启等其他作业。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对生产过程中操作、检维修作业等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 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或作业任务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 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见附录 C-1)及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见附 录 C-3); 由于冶金企业点多、面广,工艺复杂,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仅运用 JHA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全面辨识危险源,针对设
20、备设施、区域、场所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 SCL法) 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建立设备设施清单(见附录 C-2)和设备设施风 险分级管控清单(见附录 C-4)。 5.2.2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以下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 a)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b)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以及其它因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c) 建(构)筑物:结 构、防火、防爆、防尘、朝向、采光、运输、通道、开门、职业卫生设施; d) 生产工艺过程: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 及失控状态; e
21、) 生产设备、装置:机械、液压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 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f) 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 g) 特殊单体设备、装置:变配电室、锅炉房、煤气柜、氧气罐、苯槽、空压机房、危险品库等; h)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i) 管理工作设施、事故应急救援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安 全防护用品; j)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k)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l)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m) 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5.2.3 危险源辨识实施 DB37/T 319020
22、18 6 5.2.3.1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 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并判断其在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条件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 其后果。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 5.2.3.2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 SCL)辨识危险源应当从能量和危险物质的角度进行考虑,其中从能量的 角度可以考虑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和辐射 能等,将存在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部位和工艺参数作为 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
23、静态的物,而非活动。 5.2.3.3 辨识时应依据 GB/T 13861的规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 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状态和行为。 5.2.3.4 危险源描述时宜将根源类和行为或状态类的危险源有机的结合。如危险源“维修水泵时,未 挂牌、未上锁及无监视,发生意外送电的误操作,导致维修工触电”这个危险源,应包含的内 容: “电 ”(根 源类),“未挂牌、未上锁及无监视、意外送电”(行为类) 5.2.3.5 危险源辨识时应重点考虑国家安监总局下发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 2016版)中提及的较大危险因素,确保不遗漏。 5.2.3.6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3190-2018 冶金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3190 2018 冶金 行业 企业 安全生产 风险 分级 体系 实施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