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7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7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07及答案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07及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地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分数:2.00)A.宋国农民没有正确区分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B.宋国农民并不知道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
2、此,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C.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D.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必然性的作用3.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人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分数:2.00)A.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B.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时只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C.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4.近
3、百年来,人类关于存储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 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将不断出现。这说明(分数:2.00)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5.冰岛人口只有 33万,但是在 2016年的欧洲杯是不折不扣的“黑马”,他们击败荷兰闯进欧洲杯决赛圈,接着又淘汰英格兰,以不败战绩进入到八强,最后惜败于法国,止步八强。至少有 3万名冰岛球迷,在这个夏天去法国给自己的球队助阵。冰岛队战胜英格兰,比赛踢得荡气回肠。而比这一切更为震撼的,是比赛结束后,冰岛球员与看台上冰岛
4、球迷之间的互动吼阵。“嚯!嚯!嚯!”,冰岛球员引领全场 3万多名冰岛球迷,整齐划一地做着庆祝动作,并齐声吼叫。这情景,就像 3万多人在足球场上一起做“广播体操”。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表明(分数:2.00)A.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B.整体等于各部分之和C.整体拥有每个部分都不具备的新特性D.整体的功能可以小于部分功能之和6.某视频中,一只猫头鹰被人用大手轻轻抚摸,它瞪大了眼睛,显得傻气而乖巧,网友皆呼“萌”。但科学研究表明,它的“萌态”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数:2.00)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D.既要看到
5、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7.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颗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分数:2.00)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8.有这样一则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
6、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分数:2.00)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9.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分数:2.00)A.矛盾的普遍性和运动的绝对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10.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分数:
7、2.00)A.只有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修订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一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B.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不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C.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只有依靠理论的理解和思维的运动才能验证D.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只有依靠实践来解决11.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分数:2.00)A.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的B.认
8、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C.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D.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12.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这说明(分数:2.00)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13.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
9、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分数:2.00)A.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B.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D.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14.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精确地预见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分数:2.00)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B.理性认识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15.清朝有一首关于钓鱼的诗歌
10、:“春钓浅滩,夏钓树荫,秋钓坑潭,冬钓朝阳。春钓深,冬钓清,夏池秋水黑阴阴。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这首诗歌通俗地表达了春夏秋冬四季垂钓的环境各异它所体现的哲理是(分数:2.00)A.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C.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D.把握度是正确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16.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句话表明(分数:2.00)A.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B.正确
11、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是价值评价C.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D.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17.据报载,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和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质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这个故事体现的哲理是(分数:2.00)A.量变引起质变B.偶然
12、性通过必然性开辟道路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D.有其因必有其果18.近年来,随着美国等西方世界危机的加深与人们认识的深化,“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政治符号式话语的虚伪性日益被人识破,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生态”“反恐”“时尚”等日常生活性的新型话语工具,塑造新的“全球共识”。以世界人民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制造话语工具,抢夺话语权,借机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今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基本手段。关于意识形态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意识形态又称政治上层建筑B.意识形态包括道德、艺术等思想观点以及国家政治和行政制度C.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D.
13、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9.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分数:2.00)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20.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把他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是(分数:2.00)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B.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C.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
14、.00)2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分数:2.00)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D.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3.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分数:2.00)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B.割裂了自由与
15、必然的辩证过程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24.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分数:2.00)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D.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25.“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16、。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分数:2.00)A.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它是有条件的、特殊的、有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它是无条件的、普遍的、无限的B.在矛盾的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相对中有绝对”,所以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C.必须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26.步人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材料体现的哲理是(分数:2.00)A.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B
17、.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27.“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分数:2.00)A.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B.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C.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28.智齿是人的第三大臼齿,用于切割食物。现代人的食物比古人的软,也更容易咀嚼,颚部因此变小,智齿往往长不出来。有科学家认为,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
18、而最终消失。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道理是(分数:2.00)A.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外部矛盾有时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29.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或自误,经世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分数:2.00)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C.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D.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30.曾经有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呜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但经过进一步观察和
19、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材料表明(分数:2.00)A.从他人处得到的实践经验并不可靠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1.2011年 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分数:2.00)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B.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C.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
20、旋式上升过程D.认识随实践发展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32.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原因主要是(分数:2.00)A.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C.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D.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33.列宁指出:“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分数:2.00)A.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个性特征B.对未来
21、社会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C.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D.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34.“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分数:2.00)A.“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B.“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C.“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D.“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12.00)35.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
22、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4.00)_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改革,千头万绪,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字。农民育种家沈昌健书柜里存放着 23个笔记本,是一家两代人进行杂交油菜实验的原始记录。翻开最早一本的扉页,上面写着:“1978年秋,沈克泉”。 1978 年,沈克泉在贵州养蜂。7 月的一天,路边 3株野生油菜引起他的注意。湖南的油菜 5月就已经成熟收割,而眼前这 3株竟还在开花,不仅植株壮硕,分枝还特别多。沈克泉如获至宝,立即兴致勃勃带回家乡播种。 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1 000 多次反反复复的失败,沈克泉的青
23、黑胡茬儿变为长白美髯,不过他终于培育出了双低(低芥酸、低硫甙)的油菜种子“贵野 A”。专家们惊叹,“贵野 A”的恢复系本身就很难找,能让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农民育种家做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2004 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 A”不育系材料油菜新组合,终于荣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2009 年 12月 8日,70 岁的沈克泉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老人把全家人叫到床前,他说:“我没有时间了。油菜事业不要丢,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沈克泉去世后,沈昌健依然坚持着油菜育种,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 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2014年 2月,沈昌健及其父亲沈克泉荣获感动中国 20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207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