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大名县一中2018_2019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 2018-2019 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第八周周测试题(范围:必修二第一单元)一、单选题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2.唐代元植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惜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
2、易的市场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3.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明代中叶以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追逐奇装异服,甚至以男女错位的“服妖”来展现自我。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理学的影响力削弱 B.社会统治处于失衡状态 C.民众创新意识增强 D.城市物质生活条件提升5.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
3、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6.“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D.“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2 -7.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右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
4、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8.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9.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
5、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 C. D.10.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1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
6、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 -1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
7、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4.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B.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1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1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
8、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国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17.汉书食货志记载:“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南宋陈旁旉(f)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需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18.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
9、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4 -19.伊恩莫鱼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写道:“大多数中国皇帝担心的,不是自己如何获得更多财富,而是外贸可能使不受欢迎的商人阶层致富。”为此明清皇帝采取的政策是( )A.工商皆本 B.海禁和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断绝中西贸易2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
10、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21.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22.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作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 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 )
11、A.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2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24.明代有家训指出,“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宗法制度依然存在 B.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C.轻商观念已有变化 D.男尊女卑思想严重2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
12、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 -2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A.男耕女织的特点 B.富裕和谐的景象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集体劳作的方式27.“时至而作,渴(竭)时而止”和“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共同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讲究因地制宜 C.强调精耕细作 D.注重自给自足28.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寓意深远。铲、锄、针、锤等生产工具的字形可以体现出我国古代( )A.政府重视农具的改进 B.农业注重耕织结合
13、 C.铁器促进生产力发展 D.手工业技术先进29.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重农”的实际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稳固统治C.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提高粮食产量30.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历史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汉代: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唐代:李有财在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元朝: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清朝: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
14、经常要与洋商交往A. B. C. D.31.宋书周朗传:“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材料主张( )A.抑制商业的发展 B.王侯要重视商业 C.反对尊卑与贵贱 D.商人王侯等贵贱32.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33.下列图片显示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发行的货币。- 6 -关于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反映出商业环境十分宽松C.都是政府首创的正规货币 D.货币改革是国家统一的需要34.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上角与右上角分别刻有“
15、北市门”“南市门”。此画像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市场交易有专门场所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化市场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35.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36.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工师”是指(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业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
16、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3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出的手工业生产形态是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38.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7 -39.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
17、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40.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指出:“我们靠精耕细作吃饭,人多一点,还是有饭吃。”下列不能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是( )A.“湿耕泽锄,不如归去“B.“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C.“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D.“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二、材料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有一定的范围,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长、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据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整理材料二
18、 有人说,东京比汉唐的京都,民户增加十倍。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天明即散,叫作 “鬼市”。马行街北至新封丘门大街,两边民户、铺席、 诸班直军营相对。遍布内外城的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 为刀镊、为负贩”;抚州“金谿陶户,大抵皆农民”。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渐增多,有的还建立了书院,有的成为学派重镇。据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大名县 一中 2018 _2019 年度 历史 学期 第八 周周 测试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