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周考试题.doc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周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4月周考试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 4 月周考试题(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题号 一 二 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40.0 分)1.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C.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答案】B【解析】戊戌变法是想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而辛亥革命是直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三场运动体现了中国近代追求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故 B 项正确。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政治运动,属于制度变革,不属于文化领域,也不属于经济领域,也没有体现技术转型,故 ACD 三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考查三场运动的基本趋势。近代中国有两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
3、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正是为完成第一个任务而进行的斗争,体现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2. 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2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A 由“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分析可知,解答须从社会
4、文化角度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维新变法失败,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危机的作用,A 项说法错误; B 维新变法结果是失败的,而且在实际变法过程中并没有实践设议院等主张,B 项说法错误;C 维新变法失败了,但从思想上看,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民主思想得以传播,为近代思想起启蒙的作用,C 项正确;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D 项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意义,考查学生已学知识的再认再现。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
5、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3. 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道:“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此处“皇帝的方向”是指()A. 实现政体改革,顺应民情 B.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C. 实现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D. 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同光中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美国人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6、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因此皇帝的方向没有错误,这个方向就是“实现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变法实施前,光绪帝曾公开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因此- 3 -本题选 C 选项。ABD 均与题意不符,故选 C。4. 晚清官员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对这段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 披露了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B. 变法触动了广大中下层市民的利益C. 变法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D. 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答案】D【解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
7、协性,所以 A 错误; 戊戌变法主要触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 B 错误; 材料只是表明戊戌变法裁汰冗官冗员的措施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不能体现变法阻力主要来自冗官,所以 C 错误; 材料“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裁汰冗官冗员的措施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阻碍了变法的推进,所以 D 符合题意 故选 D解答的关键是从“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切入,结合戊戌变法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戊戌变法,考查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考查
8、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 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过程中,严复在孟德斯鸠法意卷五按语中指出:“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严复这段按语旨在A. 阐释中国的国情 B. 认清中国历史特点C. 强调家国的一致 D. 激发民众国家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家也,皆家而已”是严复对传统专制政体尖- 4 -锐地批判,旨在激发民众国家观念,故 D 正确;A 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B 项“认清”说法片面,故排除;C 依据材料“无所谓国也,皆家
9、而已”可知 C 错误。故选 D。6. 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机构变化情况一览表。 时 间 事 件 1861 年 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898 年 光绪皇帝下诏设立农工商总局 1903 年 增设“商部”并制定各项商律 1909 年 各省的代议机构-咨议局成立 与以上行政机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准确的一组是A. 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新政B. 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新政-预备立宪C.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年战争-新政-预备立宪D. 第二次鸦片战争-维新变法-辛丑条约-新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与晚清时期清政府机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洋务运动的兴起,
10、为了便于和外国打交道建立了总理衙门;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下诏设立农工商总局;清末新政时期增设“商部”并制定各项商律,1909 年各省设立咨议局。综上所述,故 B 正确,排除 ACD。故选 B。7. 1860 年,日本出口 470 多万美元,进口 160 多万美元;1867 年出口 1200 多万美元,进口 2160 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 B. 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C. 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 D. 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答
11、案】D- 5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进口的西方工业产品在增多,而出口的工业原料也在增多,这种工业原料为西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材料,这与 D 相符,故 D正确; 此时明治维新尚未开始,故 A 错误; 从题中可知出口额开始少于进口额,这说明了日本从出超变成了入超的国家,故 B 错误; C 从题中无法体现,题中尚未涉及到中国,故 C 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 内忧-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四民(士农工商)不平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
12、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外患-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明治维新主要内容: 政治: 废藩置县-结束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体。 经济:殖产兴业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拓展海外
13、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文化:倡导“文明开化”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 6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新”: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8. 某学者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拥有相当财产的 25 岁以上
14、男子有选举权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B.依据材料“某学者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均包括有“遏制”民主化的含义,故正确,B 符合题意。ACD.“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与“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不符,故错误,排除 ACD。故选 B。9.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
15、.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 “废藩置县”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7 -【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人姓氏的起源在幕府时期除了武士等少数人外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不允许有自己的姓,明治维新时期在政治上废除等级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普通百姓才开始有姓,故 A 项正确 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A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需要掌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废除封建身份制度的影响解答即可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考查对废除封建身份制度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
16、,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A. 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B. 国际环境是否有利C. 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D. 皇帝(天皇)是否支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与维新变法的比较,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主导变法的新型资产阶级力量较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国际环境是重要原因,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赶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给日本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日本的明治维新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参与。因此 ABC都是明治维新成功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不符合题意;在中国,光绪皇帝是支持变法的,只是没有实权,
17、因此皇帝(天皇)是否支持不是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D 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11. 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是()A. 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 完善国家管理职能C. 消除封建割据 D. 确定土地私有【答案】C- 8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根据所学,1871 年,明治政府下令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设置 3 府 72 县,由中央政府派官员直接进行管理。这彻底结束了封建割据局面,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开始建立起来,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 C。12. 下列是反映社会发展
18、变化的一些文献,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摆脱了农奴制依附关系的农民可以享有农村自由居民的各种权利,包括居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行政权力赋予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达到。”“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A. B. C. D. 【答案】B【解析】指的是 1861 年农奴制改革;出自美国 1787 年宪法;出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于 1848 年;出自权利法案,发布于 1689
19、年,故其顺序为。故选:B。本题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内容,需掌握各事件的时间。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俄国的 1861 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13. 1864 年,根据俄国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俄国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省和县设立了地方自治会议及其执行机关。这些机构 是由选举产生的 是俄国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标志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9 -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 1861 年
20、农奴制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俄国 1864 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结合所学,这些机构是由选举产生,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需要,故符合题意,故选 C;1861 年后的俄国,其政治体制依然是沙皇专制,地方和城市的实权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中,故排除,故排除 ABD。故选 C。14. 1907 年,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在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中指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结合时代背景推断,英国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的理由是(
21、 )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A. B. C. D. 【答案】C【解析】德国完成统一成为欧洲强国所以要求取代英国。 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是错误的,德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 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是正确的,他要求拆散和取代英国,就表现了他的意思。 德国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协约材料看不出来。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背景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黄梅 国际 育才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考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