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第3讲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案(含解析)人民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 1840年到 1949年一百多年来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华民族进行了英勇不屈的反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第 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2概 念 阐 释 半
2、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半殖民地在政治上表现为丧失了部分主权,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但不能认为中国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能认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轻 巧 识 记 列 强 入 侵 与 民 族 危 机思 维 升 华 近 代 前 期 中 外 关 系 的 演 变 及 影 响(1)演变: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呈现了四部曲,即从对抗到和好、再到对抗直至最后屈服的变化趋势。因为中外反动势力之间既有矛盾和斗争,又有共同的利益。(2
3、)影响: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使中国革命的任务更加艰巨和曲折,使中国人民不得不肩负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3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此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伟 大 的 抗 日 战 争4概 念 阐 释 正 面 战 场 和 敌 后 战 场正面战场,是指日军侵
4、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交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武装力量。敌后战场,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 。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当指日军正面推进线后方的战场,抗日敌后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思 维 升 华 抗 日 战 争 是 全 民 族 的 反 侵 略 战 争(1)抗日战争是第一次真正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2)全国各个阶段、阶层都参加了抗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3)全国各党派在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5、领导下,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4)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都一致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抗日。(5)共产党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辨 析 比 较 “党 内 合 作 ”与 “党 外 合 作 ”的 区 别党内合作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所谓党内合作,是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国民党一党内部进行,所以叫党内合作。而党外合作是抗5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所谓党外合作,是指国共两党没有统一到任何一个政党内部,而是在两党外部进行合作。轻 巧 识 记 抗 日 战 争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6、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1945 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11854 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体现资本主义国家根本需求的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此时资本主义国家最根本的诉求是( )A抢占殖民地 B开拓世界市场C将鸦片贸易合法化 D控制中国外交解析:选 B 依据“中国
7、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分析可知,列强“修约”的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便利西方国家在中国“通商”和进行鸦片贸易,故 B项符合题意。2下图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某场战争,它附有生动的文字说明:“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 。这场战争( )A开放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B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6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中“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可知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C项正确;A、D 两项为鸦片战争的影响,B 项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故排除
8、。3 “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日本获得赔款增强国力B三国还辽旨在维护中国主权C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的赔款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 A、C、D 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三国干涉还辽是为了控制日本在远东的势力,不是维护中国主权,故 B项符合题意。4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
9、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与“转折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解析:选 D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此“转折点”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辛丑条约 。5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表格中数据说明(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 1 000余人 亡 167人,伤 94人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 20万余人自
10、身伤亡 3万余人,因病减员 6.7万余人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 5万余人 伤亡 3.2万余人百团大战毙伤日军 2万余人、伪军 5 000余人,俘日军 280余人、伪军 1.8万余人亡 302人,伤 1 719人,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 1 202人A.国民党成为抗日的主力 B历史事实无法被认知7C中国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D报纸不具有史料价值解析:选 C A 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历史事实无法被认知说法错误,排除 B项;这是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双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中方统计有利于激发人民的抗日热情,C 项正确;报纸不具有史料价值说法错误,排除 D项。6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中评价抗战中一
11、次大会战时认为:“在战争中给予来犯之日军以迎头痛击,大量杀伤日军,迫使其一再增兵,同时亦为中国沿海工业内迁及政府机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在战略上使日本对华战争陷入持久作战,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 。这场会战指的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解析:选 A 根据材料中“迎头痛击”和“沿海工业内迁”及“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美梦”可知指的是淞沪会战,故 A项正确。史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
12、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史料二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教你读史从史料一中反思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必然走向解体。从史料二划线部分中体会鸦片战争对中国文明转型的影响,即用现代化的眼光看鸦片战争给早期现代化带来的影响。史料三表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3、,划线部分表明了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史论形成鸦片战争的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主 题 一 天 朝 的 崩 溃 ,社 会 的 转 型 两 次 鸦 片 战 争 及 影 响8兵 170周年反思史料三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茅海建天朝的崩溃(3)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
14、,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主题二 近代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群魔盛宴”综合认识近代列强侵华 史料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 “不以倭人为意”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区处,必有收场” ,命令部下“静守勿动” , “保舰勿失” ,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朝鲜战场失利,李鸿章在向朝廷汇报:“平壤之败,因由寡不敌众,亦因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李鸿章
15、的结论是“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强于我” 。黄海战后李鸿章更加保守,对海战完全失去信心。此后,舰队只是困守港口,北洋海军作为一个战略军事力量,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教你读史抓关键语句逐层分析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指的是清政府盲目自大缺乏预见;第二段的意思是清政府消极备战;第三段中李鸿章的结论过于强调军事装备优劣;第四段中“拱卫渤海的使命就此不复存在”表明清政府丧失了渤海的制海权;第五段中“坏蛋官吏的
16、罪恶”表明清政府吏治腐败。史论形成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9史教训主题三 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 史料一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抗战胜利 60周年胡锦涛讲话史料二 “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专版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模块 政治文明 历程 专题 近代中国 维护 国家主权 斗争 民主革命 解析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1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