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玉溪一中高 2020届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 本试卷分为第 I卷(选择题)和第 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第 I 卷(选择题,共 60分) 第 I卷共 40小题,每题 1.5分,共 60分。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1.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A.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B.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C.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西方主导性 D.中国
2、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2.有西方学者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原因是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拒绝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增开通商口岸的要求D.西方国家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达到目的3.从 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 ”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A.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B.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
3、商C.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D.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4.1895年 5月 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5.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 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
4、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从 1900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由此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6.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 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 。 ”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涉外公文改“夷务
5、”为“洋务”7.图 8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后制作的时间轴,所标注的 7处事件中,标注正确的有 2A4 处 B3 处 C2 处D1 处8.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他认为太平天国A.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B.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C.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9.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
6、遵行为要”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A落后性与先进性并存 B革命性与民主性并存C空想性与先进性并存 D愚昧性与落后性并存10.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C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11.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
7、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 ”这反映了A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B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C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 D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12.有些日本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战、救亡之战、 ,文明之战是指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解放之战是指解放中国、光复中原;救亡之战是指黄种人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西方。下列各项对这种观点认识最准确的是A.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B.掩盖了日本对华侵略的战争本质C.突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D.表明了中国备受异族压迫的事实13.从 1872年到 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
8、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 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14.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15.梁
9、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3于国耻,痛恨庚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同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恩,当夫乙未(1895 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 ”以下不符合粱启超意思的是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 “徒快其口舌而已”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16.1911年国内外媒体对武昌起义都给予了高
10、度关注。10 月 13日上海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 ”12日和 13日英国的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进行了报道,其中用词频率最高的是“叛乱” 。这说明武昌起义A.得到了国内舆论的支持 B.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C.遭到国外媒体一致谴责 D.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17.公元 1912年 1月 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 ,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
11、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被推翻 B.此后的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18.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由此可见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省别 参与公推的群体 湖北 革命党人、部分咨议员及绅商代表 浙江 各界代表 湖南 革命代表、省城士绅、商警各界代表 江苏 党人代表、新军、官绅 陕西 革命党人、新军 广西 咨议员、革命党人、新军 贵州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安徽 咨议员 山西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广东 各界代表 云南 军、政、学、商各界
12、代表 福建 福建同盟会分会 江西 新军、绅学各界 四川 士绅和军官 A共和制度正式确立 B地方势力割据自立C南方力量走向联合 D民主政治渐成潮流19.图 5是清朝光绪初年(1875 年1885 年)由礼部铸造的“镇守福建台湾等处总兵官之关防”的正式官印,但一直没有启用。作为实物,在光绪初年,它的铸造和使用情况反映了 A台湾逐步脱离祖国怀抱 B中央逐步强化对台湾管辖C满汉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D顽固派抵制军政机构改革20.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 “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
13、制约对方” 。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4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21.1927年 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 ”这一认识的提出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22.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
14、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23.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
15、想的初衷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24.1938年 1月 8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 ”同年 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这反映出二人A.对抗战方针进行理性思考 B.对抗战持有感性认识C.所主张的抗战路线不同 D.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25.抗战爆发后,象征着民族国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引入根据地。1946 年元旦,延安各界欢庆新年,全城屋顶飘扬着国旗。之后的“二七”纪念日、元宵节
16、,不论是中共控制牢靠的巩固区还是新解放的地区,悬挂国旗俨然是根据地节日庆祝必不可少的元素。这说明A.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努力维护国共合作 B.根据地人民对内战没有任何准备C.抗战结束后,共产党仍服从国民党统治 D.国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26.1942年 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 ,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A.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础 B.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C.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27.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
17、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 ,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 ,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28.洋务派初期只准官办企业,不准民办企业。即使后来建立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也是置于衙门的严格控制之下。据此可以推知,洋务派A企图借助政权力量来实现“分洋利”B试图通过经济垄断以达求富之目的C为确保洋务企业独尊地位不择手段 D并未真正跨出师夷长技的坚定步伐529.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省 玉溪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