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蜀相书愤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散文欣赏》.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拟行路难(其四)蜀相 书愤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2.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知识积累文学常识 鲍照(约 415 年470 年)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 ,久居建康(今南京) 。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
2、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
3、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 。字 词 汇 总踯躅:徘徊不前。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频烦:犹“频繁” ,多次。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拟行路难 (其四)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蜀相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
4、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理清结构拟行路难 (其四)本诗直抒胸臆的词是叹、愁。第一层(1-4 句):不当愁。命运天注定,不必怨叹、忧愁。2第二层(5-6 句):消愁。虽然不当愁,但还是挥之不去,饮酒、歌吟自我宽解。第三层(7-8 句):更添愁。宽解不得,徘徊独伤心,郁结胸中不敢倾吐。蜀相杜甫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 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安
5、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昏庸颟,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 “功盖三分国”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全诗共八句,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丞相祠堂,后四句写丞相。但写祠堂,实际上也是写丞相。开头两句,就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
6、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三、四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更深刻地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自春色”的“自”字和“空好音”的“空”字,是这两句中的关键字。诗人用这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对这些景物的特殊感受:春色固然美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
7、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的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
8、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书愤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与“处当师颜原,出当致唐虞”的信念。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主题便会放射出异彩。陆游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并把它发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在他将近万首的诗篇里,大都贯穿着那种强烈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9、书愤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一是诗人 39 岁(隆兴元年,1163)在镇江府任通判时,主张抗金的张浚3统率江淮诸路兵马,给诗人带来收复故土的希望,但张浚兵败,第二年被罢免;一是诗人48 岁(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任王炎幕僚时,王炎策划进兵关中收复中原,诗人曾几次亲临前线,但王炎不久被调走,北伐又成泡影。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
10、,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塞上长城” ,是诗人毕生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 “空自许” ,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把握重点拟行路难 (其四)1.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诗人在这四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 3-4 两句,可是却以 1-2 两句起兴。如果没有 1-2 两句的起兴,就没有 3-4 句来得浑然天成。如果没有我们的深入解读,就不可能品
11、味出作者在短短两行字中蕴含的无限感慨。诗人在质朴平淡的诗句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但他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就越是显出这一现实的荒唐;他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 ,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他越是自我宽解,故作超脱之语,我们就越能感受到他那颗被压抑的心灵在对命运苦苦地抗争。2.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的理解。酒只能短暂地麻醉自己,却不能获得对问题的根本解决。鲍照为了疏解心中的愁闷去喝酒,结果却是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 ,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失意的文士,手托壶觞,脚步凌乱,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场景啊 ! 这举杯驱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_2019 学年 高中语文 行路 相书 愤学案 解析 新人 选修 中国古代 散文 欣赏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14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