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3月月考试题(441_446班).doc
《期3月月考试题(441_446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3月月考试题(441_446班).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北省辛集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 3 月月考试题(441-446 班)第一卷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前的中国文学有两种不同的发展指向,一是横向地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一是纵向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学。作为繁荣文学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或强调横向借鉴,或注重纵向继承,或兼而有之,都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借鉴和继承,文学就无法发展。如果把借鉴或继承视为目的、视为文学的发展方向,那就错了。因为它不仅无补于文学的发展,而会将文学引入歧途。中国文学进入新时期以来,在横向借鉴上取得了一些成效,诸如: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使我国文学传统
2、表现手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新内容的表现开拓了新的领域;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中,借鉴了某些有益的东西。但是,要看到,由于某些人误将手段当目的,因而在横向借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诸如:一味强调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我”,鄙薄文学的社会功用性,耻于谈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一味强调时代精神的“淡化”,鼓吹文学“面向自我,背对现实”,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用现代主义文学模式来度量社会主义的文学,认为文学的崇高感和英雄主义已不复存在。这种试图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取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趋向,决不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和方向。新时期文学在纵向继承上,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具体表现为:“建立社会主义
3、的乡土文学”主张的提出和一大批乡土文学作品的出现;通俗文学的兴起;文学“寻根”问题的提出及“寻根”文学作品的出现。总之,文学的纵向继承,使文学的视野扩大到了文学历史的深层结构里去,使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有了更充分的历史纵深感。但也应看到它带来的消极因素。诸如:在文学传统中流连忘返,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醉心于已与时代不符的风俗民情的描绘,沉溺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致使作品格调不高,缺乏时代气息。实践证明,靠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或靠继承中国传统文学来发展中国文学,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都不能代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和方向。只有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的汇合,才能代表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为人民
4、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则是横向与纵向两股文学潮流唯一正确的汇合点,未来的中国文学将在这个汇合点上健康地、持续地发展。(摘自毛磊、石光荣、郝侠君中西 500 年比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的中国文学要有所发展,就必然要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中做出取舍。B.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因为过于强调表现自我而否认文学的崇高感与英雄主义。C.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技巧与手法,丰富了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D.文学的纵向继承,彻底解决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缺乏历史纵深感的难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国文学现
5、状做了具体阐述。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了大量的典型现象,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说服力强。C.文章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做了充分的论述,为文学的发展指了明方向。D.文章在具体分析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时,均先肯定其成绩,再指出其不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横向借鉴和纵向继承来繁荣中国文学,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完成。B.如果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与手法,就能开拓出我国文学内容新领域。- 2 -C.如果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方向,就有可能增强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D.如果中国文学想走向繁荣,就需要汇合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两股文学潮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6、鸡毛汪曾祺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净)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
7、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下江人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的东西的下面。学生离不
8、开纸。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他每晚都开夜车。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只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
9、什物之下,酣然睡去。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早上开鸡窝放鸡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她明白出了大事了。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
10、。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有的先生要走了。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 3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
11、一下。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12、)A.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让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更加彰显,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B.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C.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D.养鸡、卖鸡蛋是文嫂赖以生存的重要途径,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先生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号啕大哭。5.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
13、分析。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 敞惧 ,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 ,数日瑾败 ,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
14、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 顺
15、之应召 ,欲挽之出 ,严嵩以同乡故 ,拟假边才起用 ,皆力辞。- 4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节选白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7.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B.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C.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
16、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D.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8.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B.“修撰”是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为父母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
17、苫块蔬食”即守丧之礼。D.“谥”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的称号。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B.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上让位。C.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人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D.罗洪先
18、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10.把文中变斜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2) 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自题 白居易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 。傍看 应寂寞,自觉甚逍遥。徒对盈尊 酒,兼无愁可销。注: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谪江州司马时所作。趁朝:上朝,这里指到庭办公。傍看:在别人看来。尊:同“樽”,酒器。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5 -A.首联“老”字表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月月 考试题 441 _446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