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斗争6_1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
《的斗争6_1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斗争6_1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2.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 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预习导引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了解 19 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1.了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含义及影响。2.概括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与顽固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知识点一 “中体西用”1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强劲。2含义(1)“中体”:坚持以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2)“西用”:在“中体”前提下,学习利用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3演变(1)萌发:魏源呼吁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以“制夷”
2、。(2)初步提出: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兴起时。(3)明确提出:维新运动时期,直接使用“中体西用”的概念。代表人物:冯桂芬、郑观应。代表作品:张之洞的劝学篇 。危害: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4影响: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1)是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2)是清末新政的主旨。名师点拨 “中体西用”论是清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但在戊戌变法中,它却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倒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知识点二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1洋务派与顽固派:反对西方民主制度(1)不同点:要不要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以自强。(2)相同点:都反对西方的民主制度,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
3、纲常名教” ,维护清朝统治。22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度。(1)阶级性质: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2)思想主张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实行“变政” ,即实行君主立宪制。3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制度。(1)兴中会誓词提出:创立合众政府。(2)邹容在革命军中呼吁用革命手段恢复人民民主权利。(3)宋教仁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中的议会政治。(4)孙中山设想在中国同时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名师点拨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引起了各阶层的反应,应注意把握其阶级性、主张,进而认识其目的和结局。主题一 “中体
4、西用”思想【史料探究】史料 最早表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的是名士冯桂芬。1861 年,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其思想本质如后来鲁迅所概括的那样:“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思考(1)据上述史料,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是什么?(2)你认为鲁迅先生的评价正确吗?为什么?答案 (1)用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2)正确。洋务派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在保持和维护旧的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是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在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身上,因此其实质是“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史论归纳】 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1含义:“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清朝统治阶级对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政治奉行的原则,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背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当时外有西方的经济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内外交困的清政府,遇到了“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为应对这一局面,清政府3中一部分开明官僚在与对手打交道的过程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3目的:从根本目的看,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旨
6、在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从具体目的看是为了“剿发捻”(镇压农民起义)和“勤远略”(抵御外侮)。4评价(1) 积极性在“中体西用”的形势下, “西学”教育规模下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此思想指导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措施,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在“中体西用”理论指导下,晚清政府进行了经济政策调整的政治改革,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性:这种主张不改变封建制度,不废除传统的“伦常名教” ,只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的腐朽统治。这
7、种思想力图在保持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借助西方科学技术来抵御外侵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也限制了“中体”的变革和“西用”的发展,其指导下的一系列运动也相继失败了。主题二 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史料探究】史料一 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严复集史料二 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之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之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借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之
8、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梁启超开明专制论史料三 “革命为唯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清政府,建设民国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 1903 年在檀香山的一次演讲思考(1)简要指出史料二中梁启超的主张及其依据,并分析他与史料一中严复主张的共同之处。(2)根据史料三,归纳孙中山在建立何种政体和政体建立方式与梁启超有何不同。答案 (1)主张:希望以渐进的方式形成开明专制的局面。依据:新经破坏之后,易形成武力专制的局面。共同之处:二者均反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孙中山以革命方式建立共和政体。梁启超以渐进改革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4【史论归纳】1与“中体西用”思想相比维新派的思想的深化2近代中国
9、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轨(track)、火轮机(l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 A解析 B 项为最强干扰项,材料中体现出“师夷”之意,但并未表达“制夷”之意;C 项错在“全面” ;D 项错在“政治制度” 。2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一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清代学风:“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指道光、咸丰)以来之学新。 ”文中的
10、“新”主要是指( )A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B针砭社会时弊C注重经典考据 D学习西方文化答案 D解析 道光、咸丰年间,即鸦片战争后,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现象。3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分歧和争论的焦点在于( )A要不要学习西方民主制度5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C要不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要不要坚持传统“纲常名教”答案 C解析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洋务派和顽固派都坚持传统“纲常名教” ,维护清朝统治,反对西方的民主制度。4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进行认真研究,特别关注西方议会制度,并为在中国建立共和制度和实行议会政治绘制了蓝图的是( )A严复 B梁启超 C宋教仁 D孙中山答案 C解析 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斗争 _1 西方 民主 思想 中国 冲击 新人 选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