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期中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泰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期中测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联考期中测试试题(含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苏省泰州市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初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黄老学说, “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实行盐铁官营等措施,国家强化统制经济的力度,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对材料主旨理解最正确的是A. 汉代长期奉行黄老无为学说B. 汉武帝时民间经济无自由度C. 汉代官方统治思想不断调整D. 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初的经济政策。西汉主要是在初期实行黄老无为学说,
2、并没有长期奉行,故排除 A 项;汉武帝时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而不是无自由度,故排除 B 项;汉代的官方统治思想是儒学思想,并未不断调整,故排除 C 项;汉初奉行黄老无为,经济上较为开放,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民间经济自由度弱化,所以说经济自由度与政府政策相关,故选D。2.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这表明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 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 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
3、流【答案】A【解析】【详解】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 2 -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 A 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 项;“成为种植主体”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C 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 D项。3.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由此,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在对外交涉中,无论大小事,清政府都一再谕令大臣要“恪守条约” 。这说明当时A. 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B.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C. 中外之间完全建立起平等的关系D. 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答案】B【解析】【
4、详解】本题考查了清政府的对外交往。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 A 项;中国近代与西方并没有完全建立起平等关系,故排除 C 项;西方国家改变侵略方式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故排除 D 项。根据“恪守条约就成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可知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了中国,故选 B。4.英国传教士米赫斯认为:“革命军确有进步及改革之能力与走向,此清朝所绝不能有所表示者如基督教国家对此运动加以阻挠而打倒之,诚为大可惜之事也。至其所奉特异的基督教,虽仍有可议之处,然已远胜于中国人一向之偶像崇拜矣对于双方战争,务宜不再被牵涉入此旋涡,避免与各方面发生任何政府间的关系。 ”这表明米赫斯主张A
5、. 对太平天国运动采取中立政策B. 避免英国介入义和团运动C. 对辛亥革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D. 对北伐战争奉行中立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根据“革命军” 、 “基督教” 、 “其所奉特异的基督教”可知米赫斯谈论的是太平天国,而不是义和团、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故排除 B、C、D 项。根据“务宜不再被牵涉入此旋涡,避免与各方面发生任何政府间的关系”可知米赫斯主张采取中立政策,故选 A。- 3 -【点睛】利用宗教进行革命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突出特征,但太平天国信奉的基督教是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基督教,所以米赫斯说使“特异的基督教” 。5.史家陈旭麓说:“它因模仿一部分
6、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些变化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 ”下列不属于材料中的“它”布新之举的是A. 轮船招商局B. 福州船政局C. 派遣留学生D. 发昌机器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陈旭麓描述的是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厂和派遣留学生都是洋务运动中的举措,属于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 ,故排除 A、B、C 项。发昌机器厂是民族工业,不是洋务企业,所以不属于材料的“它
7、” ,故选 D。【点睛】洋务运动虽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不改变政治基础,所以是“以新卫旧” 。6.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记述:“其后两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浙江兰溪) ,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 。 ”这主要表明A. 农民阶级不知道辛亥革命B.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C. 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D. 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根据题意可知,乡间所说的是“造反”而不是“革命” ,说明农民阶级并不是不知道有辛亥革命,故排除 A
8、 项;中国社会未出现丝毫变化和农村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事实,故排除 C、D 项。农民的概念中依旧认为- 4 -是“造反”而非“革命” ,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有所影响,但影响有限,故选 B。7.1912 年 3 月 2 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 ”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A. 强调信念一致B. 强化公仆意识C. 充实人民语言D. 彰显平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题意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称谓的变化,
9、没有体现信念的相关内容,故排除 A 项;公仆意识主要针对官员,与民间无关,故排除 B 项;称谓的变化是为了消除官职高低和阶级之间的尊卑,并非是为了充实语言,而是为了体现平等,故排除 C 项,故选 D。8.张闻天在一次会议中说:“在主力红军方面,从苏区转移到白区去,从阵地战场转移到运动战场去关于为什么退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等基本的任务与方向问题,始终秘而不宣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 ”此次会议A.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 纠正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遵义会议。根据“为什么退
10、出中央苏区、当前任务怎样、到何处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故排除 A 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是中共七大,故排除 B 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 C 项。遵义会议纠正了之前中共中央“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故选 D。【点睛】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的军事领导,是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 -9.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
11、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 ”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根据“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指的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反攻,战略反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徐州和破坏陇海路是在战略决战阶段,故排除 B、C 项;强渡长江是在战略决战以后,故排除 D 项。故选 A。10.“这部宪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12、的目标和道路,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这部宪法”A. 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 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保障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D. 开启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历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新中国 1954 年宪法。初步建立政协制度的是 1949 年第一届政协的召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开始于 1953 年,都在 1954 年宪法颁布之前,故排除 A、D 项;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 1954 年宪法无关,故排除 C 项。1954 年颁布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 B。11.1970 年 10 月下旬,尼克松在欢迎罗马尼
13、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据此判断,美国A. 积极传递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B. 彻底改变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6 -C. 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D. 开始推进与中国新型区域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从来没有彻底改变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故排除 B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 1972 年,故排除 C 项;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排除 D 项。根据“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 ”可知美国积极传递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14、故选 A。12.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 年至 1987 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 年至 1992 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 1992 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B. 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C. 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D. 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国企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故排除 A 项;根据题意可知,国企改革开始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 B 项;国企
15、改革任重道远,远远还没有完成,故排除 D 项。根据“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可知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故选C。【点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到 1987 年,全国已有 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也迅速推进。13.罗马法史记载:“十二表法中包含一些以和异邦人的复杂关系为前提条件的规范,比如涉及要式买卖 ,意思是说,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 ”这反映了十
16、二表法A. 只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 7 -B. 不保护异邦人权利C. 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D. 调节帝国经济纠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处理了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关系,并不只是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故排除 A 项;对异邦人是否保护在题意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B 项;十二铜表法诞生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调节罗马帝国经济纠纷的主要是万民法,故排除 D 项。根据“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可知十二铜表法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故选 C。14.下图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白银的流向图。这表明A. 世界白银流动推动新航路开辟B. 美
17、洲国家能独立主导白银输出C. 西欧国家以白银对外资本输出D. 中国和印度是白银主要输入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期间的世界贸易。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是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白银流动,而不是相反,故排除 A 项;美洲的白银被西方殖民国家大量掠夺,并不能独立主导输出,故排除 B 项;工业革命前,西欧国家还没有进入对外资本输出阶段,故排除 C 项。- 8 -根据图片中的路线分布可以看出,白银主要流向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故选 D。15.“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工业化只局限在大不列颠。不列颠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的领先地位,禁止机器、制造技术以及技术工人的出口。 ”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
18、A. 奉行贸易保护政策B.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 维护工业垄断地位D. 推行专利保护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英国是禁止机器、制造技术和技术工人出口,而不是限制外来商品进口,不是贸易保护,同时也没有隔绝与外界的联系,不是闭关锁国,故排除A、B 项;英国直接禁止出口,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领先地位,不是进行专利保护,故排除 D 项。故选 C。16.剑桥世界近代史记载,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把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成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 ”由此可知当时A. 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革
19、命B. 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完全相同C. 马恩主张革命任务分两步完成D. 马克思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根据题意可知,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开始实行,故排除 A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所以两个阶段的革命任务必然是不同的,故排除 B 项;马克思是拒绝立即实行,而不是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故排除 D 项。根据“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把争取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当前的革命任务”可知马恩主张革命任务要分两步完成,故选 C。【点睛】正确理解题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把 1848 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看做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20、他们拒绝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但并不是拒绝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9 -17.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十月革命的胜利B.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 赫鲁晓夫的改革D.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外国势力和本国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苏俄进入艰难的战争时期,所以题干中描述
21、的人民生活状况好转的情况不可能出现,故排除 A 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1936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此时瞿秋白已经逝世,故排除 C、D 项。根据“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可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选 B。【点睛】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的道路18.面对经济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认为,我们决不开动印刷机印制货币和债券,决不采纳顽固的破产主义者的意见,要
22、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美国政府A. 奉行凯恩斯主义B. 有限干预经济C. 完全地自由放任D. 有效缓解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美国经济大危机。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胡佛政府时期美国对经济基本上还是自由放任,没有奉行凯恩斯主义,故排除 A 项;胡佛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剧了危机,并没- 10 -有缓解危机,故排除 D 项。根据“决不开动印刷机印制货币和债券,决不采纳顽固的破产主义者的意见,要通过严格减少政府开支和增加税收,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政府并不是完全地自由放任,而是实行了有限的经济干预,故排
23、除 C 项,故选 B。【点睛】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行调节功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但胡佛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放任,而是采取了有限的国家干预,如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等。19.下表据全球通史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催生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系列限制核武器扩散协定的原因不包括时间 协定1963 年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1967 年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1967 年 拉美无核区的协定1968 年 在现有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1971 年 海底禁止核武器的协定1971 年 禁止使用生物武器的协定1972 年 西方苏联限制战略武器条约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泰州市 2019 届高三 历史上 学期 联考 期中 测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