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
《宁夏银川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宁夏银川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1、课内基础知识(19 分)(一)字词句辨析(本题共 3 小题,9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愀然(qio) 枕藉(j) 愆期(qin) 山川相璆(lio)B. 垝垣 (yun ) 糜室(m) 袅娜(nio) 游目骋怀(chng)C. 桂棹 (zho ) 酾酒(sh) 潜伏(qin) 忍尤攘诟(rng)D. 横槊(shu) 渔樵 (jio ) 椽子(chun) 朝谇夕替 (ci)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夙兴夜寐”中“夙”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屈心而抑志
2、B. 西望夏口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D.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下列句式和“凌万顷之茫然”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渺渺兮予怀 客有吹洞箫者 而今安在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A B C D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5 小题,10 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一空一分,共 10 分)(1) 诗经氓中用“ , ”这两句以比兴的手法来说明女子容貌的衰老。(2) 诗经氓中分别用“ ”和“ ”写女子在看到“氓”前后不同的表现,可见她爱“氓”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3) 离骚中能体现屈原自己宁愿死,也不愿做出世俗姿态的是“ ,。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从侧面来突出箫声的哀婉悲
3、怆。(5)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以比喻和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生命的渺小。 二、现代文阅读(共 24 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題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这 些 桥- 2 -冯文超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
4、水架桥。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
5、,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
6、被卡住。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
7、,好像心灵上- 3 -搭了一座桥!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摘自 2016 年 10 月 17 日 人民日报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
8、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有的只是质朴和雄健,这也为后文写桥隧工人做了铺垫。C文章第五自然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笔墨饱满,读来有催人奋进感。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6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7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8-10 题。 (10 分)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
9、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4 -60 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
10、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 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 1960 年到 1965 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 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
11、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20 世纪 80 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
12、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 “于老爷子” 。目前,88 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 。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
13、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注】九院: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 年 1 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5 -【相关链接】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 。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 (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1955 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对此,于敏说, “土专家”不足为法,
14、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 (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1988 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B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他
15、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D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9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具体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 ) (3 分)A于敏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B于敏带领团队,用两年八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氢
16、弹,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C于敏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D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 6 -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10作为一名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有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2 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
17、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夏银川 一中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阶段性 测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