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8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
《内蒙古2018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2018中考语文面对面文言文阅读题库1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文言文阅读 15篇一、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 15题。(15 分)【甲】舜发于畎(qun)亩之中,傅说(yu)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 17课)【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桔槔 。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又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
2、尽改戎服 ,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以种稻,三年皆伤于涝。人谓之宜泄水以树黍,弗对,而仍其旧。其年乃大旱,连三岁,计其获则所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之名言也。”(选自郑鄙人学盖)【注释】盖:雨具。桔槔(ji go):井上汲水的工具。戎服:这里指穿军装。1.选出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中加点“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3 分)( )A.乃弃而学为桔槔B.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者(鱼我所欲也)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3 分)( )A.郑之鄙人学为盖余幼时即嗜学 B.鲜有用盖者菊之
3、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C.欲学为兵。鱼,我所欲也。(愚公移山)D.越有善农者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旱斯具舟,热斯具裘。4.【甲】文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乙】文郑人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5.纵观两个语段可知,【甲】文主要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乙】文论2述了_的观点。在写法上两文均采用了_、_的论证方法,都在结尾点明中心论点。(3 分)一、【参考译文】【乙】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后技艺学成了却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
4、有用处,于是他就放弃雨具改学做井上汲水的工具。三年后学成了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又回头重做雨具。不久盗贼兴起,人们都改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是他(已经)老了。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田来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有人对他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仍按他原来的干。干旱连续三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歉收还有盈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1.(3 分)A 【解析】A 项中“而”与例句中的“而”的意思均是连词,表并列,可不译;B项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着”;C 项中“而
5、”的意思是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D 项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2. (3分)D 【解析】A 项中两个“学”的意思均为:动词,学习;B 项中两个“鲜”的意思均为:少;C 项中两个“欲”的意思均为:想要;D 项中两个“者”的意思分别为:的人/的样子,可不译。故选 D项。3. (4分)(1)(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会导致灭亡。(2)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皮衣。4. (2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没有未雨绸缪)。【解析】【甲】文以六位先贤的事例来论证“生于
6、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由此推及国家的发展,强调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的法度大臣和敌国外患,由此即可找出答案。【乙】文通过讲郑人失败和越人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论证,进而得出“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的观点,强调了一个人做事情前应提前做好准备,据此概括即可。5. (2分)“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解析】首先分析【乙】文可知,文章先写郑人学盖、弃而重学,但最终一事无成的故事,接着写越人种稻最终成功的事例,一正一反论述了“旱斯具舟,热斯具裘”的观点。其次分析【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甲】文开篇引用六位贤人的事例,【乙】文讲述郑人和越人的例子,可知均采用了举例论证;【甲】文由个人的发展
7、推及到国家的存亡,【乙】文由郑人和越人的小故事推及到做事的普遍规律“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可知两文均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5题。(15 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8、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3【乙】闵本性刚正敏给而刻志于学。御史大夫不花 奇本之才,辟以为掾 ,平反冤狱,甚有声。擢 御史台照磨 ,皆以能见称。本素贫,且有目疾,尝上章乞谢事,不允,诏授集贤侍讲学士。大明兵薄京师,本谓其妻程氏曰:“国事至此,吾知之久矣。愧不能立功补报,敢爱六尺躯苟活哉
9、!”遂各缢焉。(节选自元史闵本传)【注释】不花:人名,时御史大夫。掾(yun):古代属官的通称。擢:提拔,提升。照磨:官名。即“照刷磨勘”的简称。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2 分)闵本性刚正敏给而刻志于学。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1)故不为苟得也 (2)妻妾之奉(3)万钟于我何加焉 (4)辟以为掾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愧不能立功补报,敢爱六尺躯苟活哉!4.【甲】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请列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分)5.结合【甲】【乙】文内容,说说两位主人公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什么。(2 分)二、【参
10、考译文】【乙】闵本,性情刚毅敏捷,在学习上志向专一。御史大夫不花惊异于闵本的才能,招他为部属助理,由于(他)平反冤狱,非常有声誉。后提升为御史台照磨,在所有的职位上,他都干得很出色。闵本一向清贫,并且有眼病,曾上奏请求朝廷免除他的职务,但未获准许,还被授予集贤侍讲学士。朱元璋反元义军接近国都时,闵本对他的妻子程氏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很早就已知道了。自愧不能为国立功,现在只能以死报君,不敢贪生苟且地活着!”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各自上吊而死。1.(2 分)闵本/性刚正敏给/而刻志于学。2.(4 分)(1)苟且 (2)侍奉 (3)益处 (4)征召3.(4分)(1)用脚踢(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
11、因轻视而不肯接受。(2)自愧不能为国立功,现在只能以死报君,不敢贪生苟且地活着!4.(3分)文章中将鱼与熊掌对比、“生”与“义”对比、重义轻生与贪利忘义对比、“乡为”与“今为”对比,突出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解析】【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鱼与熊掌、“生”与“义”、重义轻生与贪利忘义、“乡为”与“今为”等进行对比,突出了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据此概括即可。5.(2分)舍生取义。【解析】【甲】文的中心句“舍生而取义者也”,很明显作者的价值取向是“舍生取义”;而【乙】文也体现了主人公闵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他们都有共同的价值取向“舍生取义”。4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3题
12、。(11 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巳刻,同伯化蹑屐二里,复抵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二十九日,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
13、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方促伯化共饭。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楼后出一羽士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元阁。阁在崖侧,冰柱垂垂,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选自游白岳山日记)【注释】巳(s)刻:上午 911 点。 羽士:道士。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每小题 1分,共 4分)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梦中闻人言大雪()近若香炉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每小题 2分,共 4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翻译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的活
14、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甲】文表达的是;【乙】文写出的是作者的心情。(每空 1分,共 3分)三、【参考译文】【乙】二十八日,睡梦中听见有人说下大雪了,我催促仆人起床查看,白雪已漫山遍谷了。我强行躺到床上。上午 911 点,(我)同汪伯化穿好木鞋,走了二里路,又抵达文昌阁。看天地间茫茫一片白色,虽然五井胜景的游览被阻,但更增添了奇异的景象。二十九日,仆人报告说:“云已散开,太阳光已浮现在树林梢端了。”(我)急忙披好衣服起床,只见蓝天一色,是半个月以来所没有见到过的(好天气),然而严寒的威力非常地厉害。于是催促汪伯化一同吃饭。吃完饭,大雪又重新下起来,飞雪积起来超过一尺厚。偶然走到楼前,只见
15、香炉峰正好屹立于楼前。楼后走出一位叫程振华的道士,为我讲述九井、桥岩、傅岩等各处胜景。三十日,雪下得更大,兼有浓雾弥漫,(人)在咫尺之间不能辨别方向。汪伯化带着酒到舍身崖,在睇元阁里边饮边看雪。睇元阁在山崖侧面,冰柱一根根从崖上垂下,长的竟然有一丈。峰峦的影像都已消失于雪雾之中,像香炉峰这样距离很近的,人也不能看见它的影像。1.(4 分)(1)撑(船) (2)穿着 (3)听见 (4)像2.(4分)(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2)是半个月以来所没有见到过的(好天气),然而严寒的威力非常地厉害。3.(3分)雪景和人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游历时的匆匆和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
16、5【解析】【甲】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乙】文通过“促”“强”等字,可以看出作者游历时的匆匆和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15题。(15 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17、似相公者!”(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乙】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 ,及佛灯隐现林杪 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节选自游虎丘小记)【注释】风铎:风铃。林杪:林间树梢。趺坐:盘膝而坐。1.用“
18、/”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2 分)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1)是日,更定矣(2)及下船(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尝秋夜坐钓月矶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4.【甲】文中运用了许多量词,请赏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1 分)5.【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志趣、性情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4 分)四、【参考译文】【乙】虎丘,在中秋之夜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去。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整夜都不停歇。于是那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
19、实在可恨。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6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不时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还看到佛灯在林间树梢若隐若现。还有今年春天,我和侄子无际一起到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说:“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得真对啊!1
20、. (2 分)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2.(4 分)(1)这(2)等到 (3)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4)曾经3.(4分)(1)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整夜都不停歇。4.(1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几组量词,充分表现了雪后西湖的阔大境界,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5.(4分)两人都有着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闲情雅致,对生活饱含热爱之情,有着高雅的情趣。【解析】【甲】文中作者的“痴”在于“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乙】文中作者喜爱清静、追求“独往会心”都反映了两人高雅志趣。由此归纳概括即可。五、阅读
21、【甲】【乙】两篇选文,回答 15题。(16 分)【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u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咄(du),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曳(y)屣(x)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n)裂而不知。至舍
22、,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n)人持汤沃灌,以衾(q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烨(y)然若神人;余则缊(y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八年级语文下册)【乙】吾室之内,或栖 于椟 ,或陈于前,或枕籍 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
23、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节选自渭南文集陆游筑书巢)【注】栖:堆放。椟:木柜,这里指书橱。枕籍: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觌(d):见。1.选出与“久而乃和”中加点“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3 分) ( )A.乃引客就观之B.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7D.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2.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3 分)( )A.或栖于椟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B.或陈于前杂然而前陈着(醉翁亭记)C.未尝不与书俱先生曰;“君与俱来”(隆中对)D.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知之为知之(论语十二章)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4、,余因得遍观群书。(2)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4.【甲】文中作者多次提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其用意是什么?(2 分)5.【甲】【乙】两文的作者都醉心于读书,但在具体形式上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五、【参考译文】【乙】我的房间里,有的书堆放在书橱上,有的书在面前放置,有的书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放在床上,低头抬头四周环顾,没有哪里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如果)客人不来(拜访我),妻子子女不来见(我),(即使)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的(天气)变化,我也不知道。偶尔我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2018 中考 语文 面对面 文言文 阅读 题库 15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