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外国文学史(亚非文学)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外国文学史(亚非文学)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外国文学史(亚非文学)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外国文学史(亚非文学)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春香传2 东亚战后派3 悬诗4 万叶集5 俳句6 东方文学7 物哀8 旅美派文学9 吠陀文学10 迦梨陀娑11 “往世书”12 怎样认识印度文学的特征?13 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14 松尾芭蕉俳句的艺术风格。15 圣经.雅歌中的爱情描写有何特征?16 简述阿拉伯文学的民族文学特性。17 简述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色。18 吉尔伽美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9 什么是“圣经文学 ”?20 简述沙恭达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21 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并说明中国文学对该作品的具体影响。22 简述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3 简述夏目漱石我是猫的艺术
2、特色。24 谈谈你对圣经.创世记中“偷食禁果” 神话原型的理解。25 论述川端康成雪国中的虚无思想。26 论泰戈尔的诗歌主题。27 东方文学的多元性与统一性是如何体现的?28 简述川端康成雪国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表现出的虚无思想以及作品中的驹子形象。外国文学史(亚非文学)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春香传是朝鲜于 18 世纪形成的一部古典小说。早在 16 世纪前后,有关春香故事的多种传说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包括一些烈女传说、伸冤传说等,到 18 世纪王朝时代,这一口传文学逐渐定型为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艺妓之女春香与翰林之子李梦龙之间充满波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春香这样一个忠于爱情
3、、敢于反抗、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作品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将歌颂爱情和抨击封建官僚统治联系在一起,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民间风格的小说。【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2 【正确答案】 东亚战后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亚的日本、韩国出现的以战争为题材与背景、以现代主义为创作原则的战后文学。二战后,两国的作家们接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的各种现代主义哲学、美学、文学思潮的影响,他们悲恸于战争中人性的沦丧和自我的丧失,于是出现了一批宣泄战争中郁积的苦闷情绪、寻求个体超越和自由的现代主义作品。这些作品既不是近代现实主义的延续,也不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简单继承,更多的是批判和否定战前的文学传统,大胆地、有意识地进
4、行文学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重大变革。其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日本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脸上的红月亮、梅崎春生的樱岛,韩国孙昌涉的下雨天、徐基源的深夜的拥抱等。【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3 【正确答案】 悬诗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代表,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相传在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人每年要到麦加附近举行赛诗活动,获胜的诗用金水写在麻布上,悬挂起来,供后人观赏模仿,史称悬诗。悬诗采用“格西特” 诗体,形式粗犷自然,辞句华美,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描绘了沙漠生活情景与沙漠风光,歌颂了阿拉伯人勇武、忠诚的英雄品质。现留存有乌姆鲁勒.盖斯等七位诗人的七首悬诗,它们被视为伊斯
5、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们文学的不朽杰作。【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4 【正确答案】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和歌集,有“日本之诗经”的美誉。全书共 20 卷,收录 48 世纪的诗歌 4500 多首。其内容包括挽歌、杂歌、相闻三类,较广泛地描绘了日本奴隶社会末至封建社会初的社会状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艺术上,它摆脱了对汉诗的模仿,使用日本民族语言,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和歌诗体,真实地表现了日本人民的感情生活、祭吊追悼及行旅风物等,为后世日语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万叶集的作者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山上忆良等为代表诗人。【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5 【正确答案】 俳句是日本文学
6、最短小的诗歌形式,源于日本连歌、俳谐两种诗歌形式,在中占后期发展起来。俳句以_J 句十七音组成,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未句五音,故又称十七音诗。按照规定,其中一般有一个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音韵上有自然悦耳的特征。它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表达诗人瞬间的感受,多采川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风格淡雅闲寂。最著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他因不断发展创新而被称为“俳圣” 。【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6 【正确答案】 东方文学也称为亚非文学,与西方文学相对应,包括古代东方文学、中古东方文学、近现代东方文学三部分。文学意义上的“东方” 是相对于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而言的一个概念,主要包括了三大
7、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东方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宗教关系密切,注重伦理道德教化,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民族文学的精华与民间口头文学的特质。东方文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西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7 【正确答案】 物哀是日本最古老的文论之一,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最初来自于源氏物语中处处弥漫着美丽哀伤的美学情趣。物哀即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它有四个特点:其一,它不仅是“感于物” 而哀,而且是物本身的哀;其二,它是无法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衷情的摩挲
8、玩味;第三,这种衰情是一切其他情绪感动的净化剂,超越所有的世俗情感并使它们带上高洁的精神意味;第四,由于被束缚于物的无常和瞬间,所以物哀对人精神的提升是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8 【正确答案】 旅美派文学是由一些旅居美国的叙利亚和黎巴嫩作家创作的文学。这些作家以纪伯伦为领袖于 20 世纪初期组成了一个文学团体。这是黎巴嫩也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活动和创作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高潮。旅美派文学表现了对个性解放的渴望,描写了阿拉伯人在美洲新环境中的奋斗,倾诉了对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后来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代表作家有纪伯伦、努
9、埃曼、雷哈尼等。【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9 【正确答案】 “ 吠陀” 意为智慧、知识、学问,后转化为教义、经典之意。“吠陀本集”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分。它原是记录上古时哲学、宗教、风俗、神话传说、社会生活的文献,后演化为印度各教崇拜的神圣经典。吠陀文学主要指吠陀本集中具有文学性的颂神诗、神话传说、咒语等,其中最古老、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吠陀文学中的哲理诗对印度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抒情诗成为印度世俗文学的源头,对话诗为史诗和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吠陀文学是印度梵语、印度教和印度文学的源头。【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10 【正确答案】 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伟
10、大的梵语诗人和剧作家,代表作有叙事诗鸠摩罗出世罗怙世系、剧本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等,他的剧作代表了印度古典梵剧的最高成就。剧作以宫廷生活为背景,以国王为男主角,以爱情为主题。摩罗维迦与火友王写历史人物火友王与在战乱中沦为宫女的摩罗维迦公主的爱情故事,它与跋娑的惊梦记共同开创了描写帝王艳史的先例;优哩婆湿描写天国歌伎优哩婆湿和人间国王补卢罗婆娑相爱的故事,富于浪漫色彩,诗情洋溢,风格爽健明朗;沙恭达罗描写净修林女郎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恋爱婚姻故事。剧中的沙恭达罗形象丰满、性格完整,是一位代表古典美的印度女性形象。全剧诗意盎然,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朴素而优美,风格爽朗,富有浪漫主义气
11、息,它是梵文古典文学代表作之一,并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中国先后两次将该剧搬上舞台。【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11 【正确答案】 “ 往世书 ”是印度传统名称,主要是用诗体 (有的附散文)写成的非纯粹文学性著述,严格说来这些著述不能全部算作文学作品。史诗往世书文学主要包含在朋占典梵语撰写的文献典籍里,包括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溥伽梵往事书等 18 部往世书。上述作品除神话故事外,还包括远古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源流、仙人家族谱牒、宗教经律训诫等,它以文学的体裁和形式,记录了关于哲学、宗教、道德、历史、政治、法制、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全面蕴含着古代印度人的宗教观念、认知思想
12、、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对印度社会生活产生了悠久而深广的影响,成为仅次于吠陀的神圣经典。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成为后来印度文艺创作取之不竭的重要源泉之一。【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12 【正确答案】 文艺与宗教融为一体的特征在印度文化中尤为突出,古代印度文学作品往往是某种宗教思想和情感的演绎。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宗教诗歌汇集吠陀,后来被奉为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根本经典。本生经和五卷书分别是佛教和婆罗门教的寓言故事集,它们均以文艺的形式阐释宣扬各自的宗教价值观念。规模宏大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则是印度教徒的圣典,充分地体现了印度民族的文化精神,并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母题、原型。印度文艺浓
13、郁的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风格同样是深受宗教影响的结果。譬如美术作品大多内涵深奥、想象奇特,物象也往往是变形的,带有超现实的神秘主义宗教色彩。中古流行的虔诚诗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神人合一,并以象征的方式来表达这一信仰,已成为神秘主义文学的范本。近代杰出诗人泰戈尔被誉为“宗教诗人” ,他的代表作吉檀迦利便是一部颂神的“献” 诗,具有“梵我同一”的神秘意趣和证悟色彩。印度文学广义上可以归纳为宗教文化的范畴,“泛宗教化” 可以说是印度文学的本质特征。首先是印度文学内容的“泛神化” ,印度文学作品的内容从整体上富有神话色彩,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加以神话化。其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吠陀本集就是关于诸神的颂诗等,同时也是
14、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吠陀教的经典。其次,印度文学内容、宗教信念文学化主要是通过“化身” 的观念实现的。通过“化身”的途径,神成为人,神的化身就成了文学形象。同时,印度文学在塑造人物时,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也存在“神化” 的倾向。再次,印度文学艺术形象呈现泛“众生” 化。“众生”是印度宗教的重要概念,泛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人和诸种动物。在印度文学中,人、神、魔以及芸芸众生都成为文学主角,并且表现出将人与其他“众生” 等量齐观、一视同仁的生命观念。最后,印度文学形式的“泛音乐化” 。印度文学作品在语言、情节、结构布局上,普遍存在着与音乐作品相类似的某些特征:一是吟诵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承方式与接受方
15、式;二是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都使用诗体;三是印度文学作品的“复沓” 特征,即一个主题音调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以强化听者的模仿与记忆。【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13 【正确答案】 源氏物语是紫式部的代表作,是日本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源氏物语广泛展示了平安时代日本贵族社会的情景,历三朝四代七十余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河小说” 。关于源氏物语的主旨,迄今为止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源氏物语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具有多重性主题。因此,应该多侧面、立体地理解源氏物语的主旨。第一,从时代及作家世界观看,作品似乎要表现“罪与罚” 及向往“彼岸净土”的思想。源氏物语中,主人公源氏及许多重要
16、人物,如朱雀帝、藤壶王妃、二公主等,都纷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第二,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念看,源氏物语的基本精神是“物哀” ,即“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 。紫式部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表现人在外部环境触发下产生的悲凉、凄楚之情。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天皇自美人更衣死后,“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为小说奠定了悲剧基调。源氏“ 任情而动”,他那多情多爱的毛病,既苦了自己,又害了别人。他先为相思所苦,又害怕隐事被人发觉。因此他每得到一个女人,就多一份哀愁。欢悦是短暂的,不安是长久的。源氏爱过的女人,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有的暴死荒郊,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削发为尼,有的独守空房。在源氏物语里,无论是隆
17、盛的宫廷宴会,还是凄凉的流放生活;无论是情场失意之时,还是封官晋爵时刻,都伴随着人生的哀伤。作品笼罩在哀怨的悲剧气氛中。第三,源氏物语属于“今物语” ,是一部表现社会人情的小说。紫式部在作品里反复强调,“ 作者女流之辈,不敢侈谈天下大事” ,表示专写宫廷里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风流韵事。第四,从社会学角度看,源氏物语反映了日本平安王朝时代宫廷贵族穷奢极侈的生活、争权夺利的斗争及贵族妇女不幸的命运。作品描绘了宫廷贵族豪华奢侈的生活。第五,小说描写了贵族妇女悲惨的命运。她们是政治联姻的工具。作品中,葵姬、三公主等女子便是这种政治交易的牺牲品。葵姬的父亲左大臣料定源氏日后会发迹,就把女儿作为政治筹码,
18、嫁给了源氏。可是源氏不爱葵姬,常让她独守空房。妇女们被置于一犬多妻制的炼狱之中。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里,妇女失去人的权利,成了男性贵族的玩物和泄欲对象。综上所述,源氏物语是一部深邃、隽永且具有多重主题的小说,经得起人们的长久品味。【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14 【正确答案】 俳句是日本文学最短小的诗歌形式,源于本连歌、俳谐两种诗歌形式,一般有一个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音韵上具有自然悦耳的特征。它善于以短小的形式表达诗人瞬问的感受,多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语言含蓄凝练,风格淡雅闲寂。最著名的俳句诗人是松尾芭蕉,他因不断发展创新而被称为“俳圣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一,在保持
19、“ 闲寂” 和 “优雅”基调的同时,能够表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境界,体现出占雅幽玄的艺术特色。第二,善于描写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摹抒发个人情怀,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第三,吸取汉诗的艺术表现方法,刻意“留白” ,言尽意不尽,为读者留下丫想象的空间。【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15 【正确答案】 雅歌是极负盛名的希们来爱情诗歌集,又被称为“歌中之歌” ,在古希伯米文学抒写爱情的作品中独领风骚。关于雅歌的主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但是对于其描写的内容,基本上达成了一致的看法,那就是男女问互相唱和的爱情表白和对爱情经历的述说。首先,诗歌通过男女青年的表白,展示了二者的爱情故事。在诗歌
20、中,宗教色彩被淡化了,呈现出来的足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世俗爱情。其次,爱情表白大胆直率、热情奔放。在他们的表白中,既有彼此的精神爱恋,对彼此心灵的赞美,也有对身体之美的欣赏和对身体的渴望。再次,表现了积极健康的爱情观,歌颂了纯真质朴、自主专一的爱情。最后,诗歌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格调清新优雅。在语言方面,诗歌优美清丽,情感浓烈真切,显得清新活泼、炽热动人。总之,因其爱情描写的大胆率直,雅歌成为世界文学中爱情诗歌的优秀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知识模块】 亚非文学16 【正确答案】 第一,古代阿拉伯地域变幻莫测的自然和变动不居的乍活方式,深深影响了阿拉伯人的认知观念。他们擅长个别零碎地、直观感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外国 文学史 亚非 文学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