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模拟试卷7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模拟试卷7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模拟试卷71及答案与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模拟试卷 71及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 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心情愉快,则感到 “光阴似箭 ”;心情抑郁,则感到 “度日如年 ”。这表明 (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 (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 B)现象 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 (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 D)由于主观认识
2、的错觉所造成的 3 “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 “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 ”,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 D)唯物主义决定论 4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首自然 ”。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B)理性认 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5 “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
3、必然不是财富的尺度 ”, “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就会崩溃 ”。这句话 ( A)说明科技的发展使劳动不再是价值的源泉 ( B)说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直接劳动不再是财富的主要源泉,商品经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 C)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 D)说明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单位劳动能推动更多的生产劳动,从而直接劳动的作用在逐步消 失 6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 A)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 C)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 ( D)土地距离市场远近不同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就其性质来说是 ( A)与三资企业性质一样的经济 ( B)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
4、不剥削他人的私有制经济 ( C)社会主义性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D)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资本主义性质经济 8 某肉食加工厂与某养猪大户签订合同,约定以现行市场价格加上一定的价格预期涨幅购买该养猪大户饲养的优良种猪,并于一年后结付 所有款项。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B)流通手段 ( C)支付手段 ( D)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 ( B)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种种特权 ( C)打倒军阀统治,实现祖国统一 ( D)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0 标
5、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 ( A) 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B)建国后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基本完成 ( C)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建立 ( D)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11 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 A)维护世界和平 ( B)反对霸权主义 ( C)和平共处 ( D)独立自主 12 标志着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的是 ( A) 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 ( B)党的十二大 (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D)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1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依据是 ( 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
6、结构 ( C)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 ( D)我国社会的社 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14 由于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邓小平指出: “现在我们虽说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这说明 ( 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 B)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 C)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 D)我国不可能搞真正的社会主义 15 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是 ( A)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 B)改善人民生活 (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6 京都议定书已于 2005年 2月
7、 16日正式生效。拒绝签署这一文件的国家是 ( A)英国 ( B)美国 ( C)法国 ( D)德国 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 2分,共 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7 把哲学唯心主义看作是生长在 “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这种观点说明唯心主义哲学 ( A)同人类认识伴随始终 ( B)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 C)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段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 D)在总体上是 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18 “在石头和植物中,可以找到同样的生命的主要原则,和在人类机体中所找到的一样;一切差别是在于
8、这些形态的组合,在于各种器官的数量、比例、排列和形状 ”。这一思想认为 ( A)一切变化都是纯粹的量变 ( B)生物和非生物、植物和动物、动物和人之间没有质的差别 ( C)事物没有发展的可能 ( D)有机界的变化是由于突然性的灾变所引起的 19 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 A)不是粹纯的生物过程 ( B)是社会的产物 (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 20 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大部分国家以摇头表示否定,以点头表示肯定,而阿尔巴尼亚人则以摇头表示肯定,以点头表示否定。绝大部分行握手礼的国家都伸出右手,但印度却
9、相反,如果要握手必须用左手。许多非洲国家有的以啃咬来宾的右耳垂来表示热烈欢迎,甚至少数国家还有以箭毒涂在来宾的手背上来表示欢迎的礼仪。这些都说明 ( A)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基础 ( B)文化的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 ( C)文化多样性本质上是人们风俗习惯多样化 ( D)文化统一性在于它具有客观 性、可解释性和可转换性 2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 C)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22
10、资本的技术构成是 ( A)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 ( B)反映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资本构成 ( C)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 ( D)能够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构成 23 劳动生 产率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为了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我们要尽量降低劳动生产率。这一观点 ( A)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B)承认了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准 ( C)否认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 D)正确地理解了商品生
11、产者之间的竞争 24 2000年,国内某大型 IT企业为扩大规模、增强实力采取了以下措施: 1月,宣布兼并国内第 二大 PC销售商,实现产销一体化; 4月,宣布将上年利润中的 50%用于扩大再生产; 8月,宣布耗巨资购进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流程全自动化。则该 IT企业在 2000年实现了 ( A)资本积累 ( B)资本集中 ( C)资本积聚 (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25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一个创造性的科学概括。这一概括 ( A)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脉相承的思路,科学地反映了毛泽
12、东思想的本质与特征 ( B)使长期以 来党和毛泽东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了完整、统一、清晰、明确的表述 ( C)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 ( D)是毛泽东思想的创造性内容 26 抗日战争时期的 “三三制 ”政权 ( A)是敌后抗战的最好政权形式 ( B)既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为基础,又团结了广大的中间力量和一切赞成抗日民主的人士,孤立了顽固派 ( C)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是以工人、农民为主,包括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工农民主政权 27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是 ( A)坚持和完善工人阶
13、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28 按劳分配与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是 ( A)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相联系的,其他多种分配方式是与多种经济成分相联系的 (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 C)按劳分配不受市场经济影响,其他多种分 配方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D)按劳分配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共同构成初级阶段的多元化的个人收入分配结构 29 公平正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社
14、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其涵义是 ( A)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 B)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 ( C)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 D)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30 2005年 2月 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 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特征应该是 (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 B)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 C)安定有序 (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1 2005年 3月 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
15、告中指出,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在工作指导和部署上,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 A)着力搞好宏观调控 ( B)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 C)着力建设和谐社会 ( D)着力维护世界和平 32 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成立 60周年首脑会议圆桌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 在讲话中就联合国改革问题提出的几点看法有 ( A)要着眼大局,坚持原则 ( B)要发扬民主,广泛协商 ( C)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 D)要把握重点,全面推进 33 2005年八国集团领导人会议期间伦敦发生恐怖事件,会议结束时就反恐问题声明 ( A)将进一步加强在反恐领域的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 ( B)决心共同推动尽
16、早达成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的国际公约 ( C)要加强联合国在反恐问题上的核心作用 ( D)反恐联盟要继续加大力度在全球追捕恐怖分子 三、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34 阅读以下有关科技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 1 由于人们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控制能力的提高,纳米科技发展的进程正在逐步加快。 2000年 10月,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将新材料和纳米科学的进展作为“十五 ”规划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任务,这为中国 21世纪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的纳米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引起了国际上的
17、关注,使中国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应用开发研究也出现了新局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定会为纳米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推动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数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 摘自:科学 材料 2 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 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 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自金鑫:世
18、界问题报告 材料 3 爱因斯坦说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 摘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材料 4 克里要做美国 “环保总统 ”。克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张同布什大相径庭。去年10月 20日,克里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发表演讲时公开宣称: “今天我郑重承诺,我将成为一名 真正的保护环境的总统 。我们将恢复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贫困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领导作用。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这里的风和水、污染和公害都没有边界。 ” 摘自:中国环保网 材料 5 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
19、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能源,才能以新资源和能源,以及开发 出的新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代替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在经济管理的效率问题。 摘自:可持续发展小词 请回答: (1)阅读材料 1,分析为什么 “纳米科学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 ”? (2)结合材料 2和材料 3,请判断 “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这个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阐述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 35 试述如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6 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37 试述如何实现增
20、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四、选做题 本题满分 10分。请在 I、 II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道作答。若两道都回答,则只按第 I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38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 、 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 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 : 阅读材料: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不断取得新进展,在短短的十几年 时间里,连续上了三个台阶,令世人瞩目。 第一步:全面友好合作关系 (20世纪 90年代初 1997年 12月 ) 这一时期,双方政治关系全面改善,中国与东盟所有成员国均建立了外交关系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1991
21、年 7月,中国作为东盟外长会议东道国的贵宾出席了东盟外长会议,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组织之间建立了正式联系。 第二步: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1997年 12月 2003年 10月 ) 在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1997年 8月,时任总理的李鹏应邀访问马来西亚和新加 坡时,全面阐述了发展面向 21世纪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五点看法,即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要加强对话、密切磋商,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要相互支持、扩大合作,要着眼大局、求同存异。 12月 16日,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吉隆坡首次举行了 “9+ 1”首脑非正式会晤,双方签署并发表联合声明,明确了
22、今后双方合作的准则、内容、机制、性质和目标。双方一致同意: “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将发展彼此之间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作为中国与东盟在 21世纪关系的重要政策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人民日 报 1997年 12月 17日 )在这种新型关系中,睦邻是前提,互信是核心,合作是途径,共同发展是目标。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 11月,在第六次中国 东盟“10+1”会议上,朱镕基与东盟 10国领导人在金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 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双方领导人还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
23、,启动了双方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双方外长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对 增进双方互信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三步: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3年 10月至今 ) 2003年 10月,温家宝总理在出席第七次中国 东盟 “10+1”领导人会议期间,提出了中国与邻国发展关系的三项政策主张: “睦邻 ”、 “安邻 ”、 “富邻 ”,强调和平、安全、合作、繁荣是中国亚洲政策的目标。双方领导人签署了联合宣言,宣布建立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宣言指出,双方发展这一关系的目的是:通过在 21世纪全面深化和拓展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
24、培育睦邻友好,加强互利合作,为本地区的长期和平、发 展与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请回答: (1)简述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持续发展的原因。 (2)简述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新特点。 选做题 : 下面是关于中日关系的材料 材料 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提出的 “复交三原则 ”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模拟 7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