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集贤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黑龙江集贤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黑龙江集贤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集贤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题。 【小题 1】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小题 2】如不考虑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与否,假设 a、 b、 c、 d处各有一河流,那么下面 “某河流的剖面图 ”可能位于以上四点的哪处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 【小题 2】
2、河流的左岸泥沙大量沉积,说明河流的右岸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流水向右偏,应在北半球。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小题 1 学生只要掌握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技巧即可作答;小题 2 学生只要掌握了地转偏向力的应用就不会做错。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读图,回答题。 【小题 1】从成因上看,该山地属于 (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小题 2】下列山地中,成因与图示相同的是 ( )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落基山 D华山 答案: 【
3、小题 1】 C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由图可知:从成因上看,该山地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小题 2】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下列山地中,成因与图示相同的是华山。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落基山是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示意图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此题需明确以下知识点: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的万佛顶;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
4、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 我国南方季风区 ,高温多雨 ,地表发育了红壤 ,其上生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发育较多 ,水循环活跃 ,多外流河 ,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是有由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我国南方地区地貌上是低山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气候上高温多雨,发育了红壤;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众多,水量丰富。这是南方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结果,
5、它 体现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我国南方的季风区,高温多雨,正是因为高温多雨,地表才会是红壤(红壤是由于土壤中三价铁以及锌丰富,越高温多雨的地方,土壤越红),正是由于高温多雨,才会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植被冬季不落叶,要求较高的温度,又是阔叶,则最热的时候不怕蒸发量过大,应该是多雨),降水丰富才会水网密布。可见,表现出来的自然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且相互配合,所以体现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对土壤的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气温 B地形 C生物 D降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
6、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于土壤的形成来说,各种成土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替代性。其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生物当中的植物。因为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 “腐殖质 ”,也可以认为是我们常说的肥力,主要来自于地上植物体。所以土壤形成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C生物。 考点:本题考查对土壤形成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明确:生物,如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等能够比自然界更快的将岩石破碎成细小颗粒并进行混合,即形成土壤。 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 ) A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B珠峰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 C坐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术齐植被明显变化
7、D沿京九铁路坐火车看到从北京到九龙植被明显的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下列分异规律: A.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B.珠峰由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以水热为基础。 C.坐火车看到从连云港到乌鲁术齐植被明显变化,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水分为基础。 D.沿京九铁路坐火车看到从北京到九龙植被明显的变化,为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热量为基础。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生只要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可作答。 【重点难点】自然环境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
8、的地域分异规律(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亦有影响 非洲沿东经 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经线大体平行伸呈条带状 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北美大陆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向这一关键问题。 东西方向 =纬线延伸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线延伸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 下面四幅山地垂
9、直带谱图中 ,位于北半球暖温带的山地是 ( )答案: D 试题分析:北半球暖温带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排除 A和 C,因为北半球暖温带太阳在南方,故同一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所以排除 B和 C,同理,北半球,山南接受的热量多,雪线高,所以选 D。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知识点。 点评:本题考查自然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温带的植物是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是亚寒带,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的。( 2)掌握同一自然带在向阳坡分布的纬度比背阴坡高的规律。( 3)一般地说,向阳坡 比背阴坡自然带更丰富。 某大陆的典型植被是落叶阔叶林 ,林
10、中有松鼠、黑熊等动物 ,分布着深色的棕壤和褐土 ,降水分配均匀 ,但多阴天、云雾、日照不充足 ,该自然带分布在 ( ) A亚欧大陆北纬 50 70之间 B南北纬 40 60大陆西岸 C南北纬 40 60大陆东岸 D南北纬 25 35大陆东岸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文中描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符合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区,而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40 60大陆西岸,故本小题选 B。 考点:本题考查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另外解答本题还需注意: A.亚欧大陆北纬 50 70之间,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B.南北纬 40 60
11、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北纬 40 60大陆东岸 ,为温带季风气候。 D.南北纬 25 35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塔里木盆地周围山麓分布的绿洲属于 (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方性分异规律 ,是在自然地带内部 ,在地方地形和地面组 成物质以及地方气候的影响下 ,自然环境的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可以总结成 “缺失 ”“改变 ”“约束 ”“块状 ”等几方面。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这些绿洲是由于水源在山麓冲积扇下
12、埋藏或出露而形成的。塔里木盆地周围山麓分布的绿洲属于非地带性规律。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规律。 点评:解答本题还需明确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内涵。地方性分异规律 ,是在自然地带内部 ,在地方地形和地面组成物质以及地方气候的影响下 ,自然环境的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局部分异现象。 【知识小结】非地带性规律 ()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 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非地带性因素 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地形起伏:南美洲安第 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自然
13、带差异; 洋流:受寒(暖)流影响,自然带的分布向低 (高)纬延伸; 局部自然地理要素的异常:荒漠中因水分异常而出现的斑块状分 布的绿洲,四川盆地 的紫色土、华北地区的黄土的分布,极圈附近的冰岛本应是苔 原而分布的却是草甸。 下列自然带分布的纬度大致相当,但分别位于大陆东西两岸且气候类型不同的一组是: ( ) 热带草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泰加林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答案: D 试题分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别位于大陆西岸和大陆东岸,对应的气候类型分别为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一一对
14、应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一一对应关系。 图解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200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周年。北京时间 10点整 (东八区 ),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开始检阅三军。这次阅兵展现了我们祖国的强盛,树立了我们的民族自信。据此回答题。 当阅兵式开始时,美国旧金山 (西八区 )的时间为 ( ) A 10月 1日 18时 B 9月 30日 18时 C 10月 1日 12时 D 9月 30日 12时 答案: B 试题分析:西八区比东八区晚 16 个小时,从 10 月 1 日 10 点向前推 16 个 小时,即为西八区时间 9月 3
15、0日 18时。 考点: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区时的计算技巧即可作答。 区时的计算技巧: (1)确定时区:若题目中只有某地点经度,必须先判断出该经度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 15,余数小于 7.5则商为时区数,余数大于 7.5,则时区数为商 1。 (2)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3)求区时: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采用知西求东加时区差,知东求西减时区差。 读下面 “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图 ”,回答题 。 【小题 1】图示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 B C D 【小题 2】图示中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
16、的是 ( )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A 试题分析:有示意图可知 : 为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属于内力作用, 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 为流水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也为外力作用, 为断层,成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点评:结合景观图获取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蘑菇、沙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有内力作
17、用形成的地貌 有褶皱、断层等。 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 ) 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 、 是对海陆风的描述,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故 对。本题 、 是对单圈环流的描述,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且地球表面的物理性质是均匀的,那么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而产生的高低纬度热量不均,会导致在赤道和两极之间形成闭合环流,即赤
18、道处形成上升气流,两极处形成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由两极流向赤道,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两极,故 对。 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形成的单圈环流示意图: 考点:本题考查与大气运动有关的知识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2)知道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图为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黑夜。据此回答题。 【小题 1】甲点位于乙点的 (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西北方 D东北方 【小题 2】下列关于图示中各点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 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 C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 11小时 D丙地地方时接近正午
19、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根据图中位置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 【小题 2】甲、乙两地角速度相等;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甲、乙两地地方时相差 6小时左右;丙地靠近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接近正午。 考点: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了地球自转的特征就可轻松作答。解答本题需明确:( 1)从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逆时针);从南极上空观察,地球也是自西向东自转(顺时针)。( 2)在地球上不同纬度的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 同,为 15度每小时(南北两极除外),自转线
20、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地方时是由经度确定的,经度相差 30度地方时相差 1小时。 图为 “某校旗杆正午影端位置一年内变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该校所处的纬度为 ( ) A 6634N B 2326N C 2326S D 6634S 【小题 2】旗杆影端位于 位置时的日期可能为 ( ) A 3月 21日 B 6月 22日 C 9月 23日 D 12月 22日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于该地一年中正午时旗杆影端都不指向南方,即太阳直射点不可能位于该地以北,因此可排除位于南半球的 C、 D项; 、 时杆影为零,即发生了直射现象,又
21、可排除 A项;故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纬度为 2326N。 【小题 2】旗杆影端位于 位置时,杆影指向北方且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说明该日太阳直射点离北回归线最远,可能是 12月 22日。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地理基本功。本题也可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旗杆影端位置由 变为 的过程,即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 动的过程,在此期间,地球公转线速度先加快后减慢;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不断缩小,直至发生极夜现象,但这一时段内,我们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 读 “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 ”图,完成题 【
22、小题 1】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A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 B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C 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D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小题 2】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 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没有这种气候类型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 A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C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黑龙江 集贤县 第一 中学 上学 期末考试 地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