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 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 “念其根、睦其族、尊其祖 ”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等内容,成为联结海内外钱氏宗亲的桥梁和纽带。浙江临安钱氏重视修订族谱,说明 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弘扬传统美德是社会的需要 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 传统小农经济孕育了强烈的家庭观念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中关键词 “族谱 ”、 “本族世系源流、支派辈份 ”等,提示了这是宗法制的体现,与分封制无关,故 不选; 三项分别点明了宗法制的影响、内容和经济根源,与题干吻合,故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
2、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 “商人 ”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 “会馆 ”中 C经商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D “海禁 ”政策影响了他的茶叶出口 答案: A 试题分析: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代诗歌,唐代商人可以到 “草市 ”中收购茶叶,因为 “草市 ”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唐代 “草市 ”(农村和城郊集市)有新的发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项被排除; B项 “会馆 ”、 D项 “海禁 ”都是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故 BD也被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唐代
3、商业概况。 横渠先生行状中记载张载的生活: “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学者有问,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闻者莫不动心有进。 ”材料表明张载 A重视 立身处世的道德自励 B重视教育、开门纳徒 C主张穷理格物、明道德之善 D积极从政、以道德化人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 “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 ”、 “多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 ”,强调的是坚持苦读、修身养性,即 A项所述; B项 “纳徒 ”、 D项 “从政 ”,都无法从题中材料体现; C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 C项也被排除。 考
4、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北宋五子 ”之张载。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 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A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B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汉初实行的郡国并存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仅北方地区, D项错误;秦代 “驰道 ”主要北方地区,南方更多的是 “五尺道 ”、 “栈道 ”等, B项错误;若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那必须是唐中期(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及以后,A项错误;在经
5、济重心南移之前,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北方地区开发程度更高,故郡、县的设置更多、更密,即选 C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南北差异的经济根源)。 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 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 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 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选贤任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对秦朝、西汉而言, “拓宽官吏选拔途径 ”、
6、 “实现选贤任能 ”,只能通过军功爵制、察举制、破格用人等方式,而题中 “官秩分类 ”与此无关, A、 D不选; “扩大统治基础 ”一般对应的是隋朝以来的科举制, B项不选;通过对官阶的升降及俸禄的增减,可使君主有效控制人事权,实现强化君权的目的,即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承秦制 ”(官秩分类)。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 “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 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商朝时期曾定都在河南安阳 B商朝的世系没有中断,是因为商王的子孙重建了宋国 C周给商王的子孙
7、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 D周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商王盘庚把商朝的都城迁到了殷(现河南安阳西北), 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而宋国即是商朝旧贵族微子启的土地,故 CD两项正确; B项 “商王的子孙重建了宋国 ”不符合史实, B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诗经 小雅 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 上述材料中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8、 B青铜器的制造 C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D水利工程的兴修 答案: C 试题分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是指井田制下的 “公田 ”(名义上国有,实际是以周天子为首的奴隶主阶级私有)。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是指承认了 “公田 ”和 “私田 ”的等同地位,也就承认了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阶级这一新生产关系的合法性,这一新生产关系的出现是由于春秋以来生产力的进步,而这一生产力进步的显著标志即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即选 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公田 ”和 “私田 ”。 张老师讲解下幅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A形成了贵
9、族统治阶层 的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答案: B 试题分析:可用排除法。这幅图显然反映的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A项是指宗法制的结果; C项是指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局面; D项是指北宋初的过度集权措施, ACD三项都有误,均可排除。图示表明,皇帝对中央官员和地方郡守、县令直接任名,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 B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秦始皇在中 央机构中设置太尉一职,但今天留下来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经任命过哪一位人物担
10、任过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 A太尉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皇帝认为其权力重大,不轻易任命 B秦始皇自己直接控制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太尉负责监督百官,秦始皇缺乏可以担任此一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来得及任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题较为基础,熟悉 “三公九卿 ”即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丞相, A项错误;负责监察百官的中央官员是御史大夫, C项错误; D项与题干现象无必然的因果联系, D项不选;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角度看, B项符合题目要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范文正公集 政府奏议称: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法
11、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出现政府奏议所称情况主要是由于 A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西汉初的 “无为而治 ”引起匈奴南侵和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C唐朝中期,地方节度使形成了严重威胁中央的藩镇割据局面 D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祸根 答案: D 试题分析:范文正公即范仲淹,这是他在 “庆历新政 ”前的奏议,题中所述 “官壅于下,民用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 ”是指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具体体现为 “三冗两积 ”局面,这一局面的根源则是宋初(宋太祖)过度集权(过度集中军权、行政权、财
12、权和司法权)的统治措施造成的消极影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中表格中的数据看,曹魏、西晋、东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下降,这是九品中正制造成的有利于士族地主、不利于庶族地主(寒门子弟)的局面,故 A、 B 两项认识正
13、确;隋、唐、北宋,寒门子弟入仕比例逐年上升,这是实施科举制的结果, C 项认识正确;而科举制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增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 D项认识不正确,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孟子指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题中材料可以看出,孟子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荀子反对剥削
14、太重而使国富民贫,故 A符合题意而 D不能选; B、 C两项从题中材料无从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 “仁政 ”思想。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 。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 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 这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四川省 成都 外国语学校 11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