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 高考资源网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察古代中国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分析材料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 优于资格 ”从选拔人才的角度讲,立贤强于立嫡,但材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能能有效避免 “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2、”的问题,所以材料强调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故选 D。 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项错误,从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出历代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历史传承的问题,而是实行这一制度能够有效的避免争论; C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 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 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 D是
3、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解答能力。从材料中十月革命 “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说明 D 正确。 C 说法明显错误。 A 只是材料中一部分观点, B 项是十月革命影响,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在中国共产党某一时期的文件中有如下表述: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
4、之统一。 ”这一文件发表最能表明 A中共彻底放弃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活动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阶级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文件实为为中国共产党 1937 年 9 月 22 日发表 的国共合作宣言。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取消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政策,采取团结地主的土地政策,因此应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期间,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故选C,由此也可看出 D项错误。 A项明显错误; 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此文件完成之后,国民党进行了公开的发表,标志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战时期主要矛盾
5、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 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D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答案: A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发人们对中国未来和中国革命道路更深的思索;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用什么方案拯救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各不相同,形成了五四时代思想多元的局面, A 项符合题意。
6、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经济基础没有根本的变化,排除 B 项;当时的中国政府文化专制的基本方针没有变,排除 C项; D项叙述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台湾通史认为: “1840年起至 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 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 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 。 ”这在本质上表明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 “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 ”可以看出通商口岸的
7、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租借中外国列强享有治权,是中国境内的 “国中之国 ”。故选 B。 A项明显错误,清政府是被迫开放的,是在不平等条约中决定的; CD项材料并未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 俾斯麦从 19世纪 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 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
8、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建立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 ”, B项可以排除。 A、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 ”,说明德意志帝国通过 1871年宪法,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即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度。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
9、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翻开美国历史,共有九位总统在众议院遭到提案弹劾。其中 1974年 7月,众议院司法委员会投票通过了弹劾总统尼克松的三条罪状,即阻碍司法工作、滥用总统职权和蔑视国会传调录音带的命令。 这表明 A总统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B众议院具有普遍的民主性 C分权制衡有利于权力监督 D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的权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美国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制约的体制,三权分立,相互牵制,保障民主反对专制的出现。故选 C 项。 A项明显错误; B项材料未体现; D项说法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 ABD各项并未体现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
10、的这一特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 “状态 ”,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大宪章,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光荣革命 发生于1688
11、年、大宪章颁布于 13世纪年、内阁制建立于 18世纪中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 “18世纪 60年代 ”,故排除 A、 B、 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 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 D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就雅典的民主政治如是说: “政治家所治理的人是自由人 ”,他们所执掌的权威为 “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托付的权威。 ”由此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 A雅典社会是人人平等的社会 B雅典公民享有人民主权 C雅典是一个高度自治、轮番而治的国
12、家 D雅典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国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 “自由人 ”所指的是雅典公民,即拥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公民, A 项可排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依据题意可排除 C, D 项表述在题干中未涉及,可排除。故选 B,雅典公民群体享有政治权利,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 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
13、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 “专管军务 ”、 D项中 “专理邢狱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项中 “设有官衙 ”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 “光绪 谕军机大臣 凡有旨 皆书于册 议大政 得旨则与 ”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 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军机处。 唐朝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
14、各得其足。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 B唐朝统治者选官依然重视门第出身 C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 D唐朝时人们普遍看重个人道德修养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可以使考生 “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即科举制是当时人们获取功名禄位的重要途径,故选 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统治者选官是否重视门第出身,排除 B;材料信息反映了科举制对家庭、个人的重要,无法体现参加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家庭世代沿袭的传统,排除 C; D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 一书中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甘肃省 临夏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