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宁海外语校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宁海外语校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宁海外语校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江苏省徐州市宁海外语校高二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并多次出现巨大的 “和 ”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 “仁 ”、 “礼 ”一脉相承,都源于(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和为贵,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出自论语 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 ”。就是说,礼的作用,贵在能够和顺。意思是,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就是要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孔子认为,过去的明君圣王,在调正人和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
2、能使人们之间能够根据礼的要求,作到和谐。 “仁 ”“礼 ”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某校高一学生准备编演 “宋明理学 ”历史短剧 ,他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 A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B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D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陆九渊作为心学家的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 A项是孟子的主张; B项是荀子的主张; 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陆王心学。 顾炎武认为 :“王 (阳明
3、 )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 ,不习六艺 ,不综当代之务 ,而专心于内 ,已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顾炎武主张 “经世致用 ”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 “心学 ”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 “心学 ”对儒学思想的 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王 (阳明 )学流派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说明顾炎武认为阳明心学偏离了儒学的真正宗旨,不再强调经世致用而是走向了唯心的虚无胡同,材料反映了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批判 “心学 ”的空谈,主张 “
4、经世致用 ”的学风, ABC理解正确, D项过于绝对化,顾炎武等人是对儒学的发展而非扬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 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史记 滑稽列传中写道: “朔初入长安 ,至公车上书 ,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 ,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 ,止 ,辄乙其处 ,读之二月乃尽。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 ( )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制墨技术 答案: A 试题分析:史记为西汉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的史学著作,材料反映了当时竹简为重要书写材料,十分笨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西汉时期发明
5、造纸技术, B出现于隋唐时期, C出现于宋朝时期, D与题干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1986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在天水放马滩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一张绘有地图的纸。对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纸被称为 “蔡侯纸 ” B说明西汉时人们完全用纸书写 C说明西汉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D其制造材料是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信息 “西汉墓中 ”,排除 AD, AD所述应是在东汉时期;排除 B,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 206年公元 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6、。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古人常用 “学富五车 ”来形容学问渊博 ,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在古代中国 ,从什么时候开始 ,读书人外出游学时 ,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 ,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 ”( )。 A西周 B秦朝 C汉代 D唐代 答案: C 试题分析:古人常用 “学富五车 ”来形容学问渊博 ,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主要是指当时竹简为重要书写材料,十分笨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出现的重要发明是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技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 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宋代朱 凇镀贾蘅商浮分屑窃兀骸爸凼 兜乩恚 乖蚬坌牵 缭蚬廴眨 趸薰壑改险搿
7、!备眉窃乇砻鳎 改险朐谒未 丫 糜冢 ) A地理研究 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辨别方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说明航船的人是如何辨别方向的。晚上观星星,寻找北斗七星,白天看太阳的升落以辨东西,阴天就用指南针寻找南北。因此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张旭被誉为一代 “草书圣手 ”。他的书法艺术 (见右图 )最突出地反映了 ( )。 A开拓奔放的时代风貌 B世运转衰的社会趋势 C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D崇尚理学的社会规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张旭生活在唐朝,是唐朝繁荣、开放和文
8、化多元的特点所造就的辉煌,体现了张扬的个性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如同李白的诗。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法。 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中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风骚 ”原为文学的代名词 ,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 ( )。 A唐诗和宋词 B 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元曲 答案: B 试题分析:屈原开创楚辞新诗体,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 (包括山鬼、国殇等 11篇 )、天问、九章 (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 9篇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 “楚辞体 ”、 “骚体 ”,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 “风骚 ”
9、,成为 “文学 ”的代名词。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 宋代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 ,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的原因主要是 ( )。 A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B国家的分裂 C战争的频繁 D文人的刻苦用功 答案: A 试题分析:宋代政府放宽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都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娱乐文化需要,曲子词、鼓子词、诸宫调等说唱形式发达 ,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宋词。 如果你是唐朝的贵族子弟,那么你可能会( ) A接触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B偷偷阅读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小说 C在街上购买
10、到赵孟 精美的书画作品 D在勾栏瓦肆种观看到杂技和说书等表演 答案: A 试题分析:首次排除 B,这两本书是明清作品,赵孟 是元代著名画家,勾栏是宋元时期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都可以从时间上排除,答案:为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发展 唐朝三教融合。 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 ,却 “无衣无褐 ”;一些爱情诗 ,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 )。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答案: C 试题分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 30
11、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 ”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曲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诗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答案: B 试题分析:孔子、墨子、老子的表述都是正确的,法家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12、。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后人将孔子提出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和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归纳为 “三纲五常 ”。 答案: B 试题分析:三纲、 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 “五伦 ”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 “贵阳而贱阴 ”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
13、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汉武帝时期兴办的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太学中教授的儒家经典是四书五经。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 ”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朱熹将 “四书、五经 ”合称 “四书五经 ”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
14、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初步启蒙意识的进步思想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初步启蒙意识的进步思想家。但是李贽是处在明朝中期。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的是文人画;在所有书体中最为奔放跃动,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草书。 答案: A 试 题分析: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
15、画成就最为突出 ,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 ,讲究借物抒情 ,追求神韵意趣 ,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书法、古代的绘画。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极力宣扬并践行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程颐 B朱熹 C李贽 D王阳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 “心存良知 ”,可知与心学家王阳明有关。王阳明认为人性是不能泯灭的 ,重要的是通过 良知 让人分清善恶 ,让人的心变得向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
16、新发展 陆王心学。 下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 A救国治国之术 B “天理 ” C “知行合一 ” D “经世致用 ”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据题干中 “宋代 ”和“程颢、程颐 ”等信息,可与所学的理学知识对应起来,故 选 B。 A说法过于笼统, C出自心学家王阳明, D出自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儒学新发展 程朱理学。 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
17、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答案: A 试题分析:以上三个人都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的 “仁 ”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 “仁政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 “仁义 ”,希望统治者施政时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 。 B体现的是孔子 “有教无类 ”的教育主张, C是孟子的 “人性本善 ”主张, D是法家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
18、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 行动帮会 ”、 “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知,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
19、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取名 “长安花 ”,它是由三、四、五、六边 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 “百花吉印 ”,其构思源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答案: A 试题分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家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老子的这句话的含义在于强调因为万物由道所生成,所以万物也由道所统治。B出自孟子, C出自朱熹, D出自顾炎武,都属于儒家代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
20、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播出后 ,曾引发了一场 关于幸福的大讨论 ,老大 “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 ,越比越憋屈 ;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 ,越比越幸福 ”的观点体现了一种 “知足常乐 ”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 A孟子 “民贵君轻 ”的儒家思想 B老子 “清静无为 ”的道家思想 C韩非 “严刑峻法 ”的法家思想 D荀子 “人之性恶 ”的儒家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知足常乐 ”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 “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
21、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 ”。这和老子 “清静无为 ”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与 C、 D 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为仁 ”,他所指的 “礼 ”是指( ) A和谐的人际关系 B礼貌待人 C奴隶社会的 等级制度 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 “克己复礼为仁 ”的含义指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西周的礼制就可以达到 “仁 ”建立和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目的,所以 “礼 ”应该是一种秩序,一种等级秩序,而由于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故
22、孔子所强调的礼应该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等级秩序,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 之中王为本 ”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C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 D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 答案: B 试题分析:原文出自韩非子,大意是说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因此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A 出自道家老子, C 出自儒家,D出自墨家, B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
23、。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 “一个思想 ”具体是指( ) A制天命而用之 B统治者要实行 “仁政 ” C加强中央集权 D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材料中 “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是指儒家孟子的 “仁政 ”思想主张,主张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图长治久安, A是儒家荀子的主张, C是法家的主张, D是墨家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江苏省 徐州市 宁海 外语 校高二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