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一份杂志强调要 “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 ”。这份杂志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洋务运动中 B戊戌变法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由 “去科举 进科学 ”等信息,可知这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宣传的思想。联系史实可知,在洋务运动中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中提倡的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只能够提倡的是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故此题选 D项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
2、佳选择题),题目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 重要 ”、 “主要 ”、 “根本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题目解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 “最佳 ”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
3、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 ”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了 ( )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新情境、新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关键信息是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在东洋、官在北洋 ”。选项 A只是 “学在西洋 ”的反映;选项B 只与 “妻在东洋 ”有关;选项 D 与 “官在北洋 ”矛盾,不是材抖信息的准确反映,均排除。从该学者的经历可判断是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相关的,故选项 C正确。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
4、概况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从依据选择题题干的主要反映这一限定词,判断该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依据题干与选项对应的全面程度进行选择,挖掘高考历史选择题隐含的阶段特征因素,提高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能力。 “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 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 1917年新青年 4卷 1号。这首诗反映出 ( ) 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 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 “真率 ”与 “质朴 ” 反映了
5、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文学革命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掌握,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从 “1917年 ”“新青年 ”这些字眼中可断定, 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 ”与 “质朴 ” 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文学革命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以上表述均正确。故此题选 B项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点评:此题考察的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有关内容,对于文学革命要重点认识其意义,提倡白话文,可使广大百姓易于接受新思想,最终将有利于资产阶级思
6、想的广泛传播,这是文学革命最大的意义。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他认为,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 ”,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 ( )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蔡元培在北大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发展,起到使新思想得以在北大传播的作用。 A项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这是影响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影响; B项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这
7、一说法不符合史实; C项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这一说法错误,故此题选 D项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最重要 ”、 “主要 ”、 “根本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因此对于此类题目,比较选项的差异是关键。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 “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 ”作 者 “求变 ”主要针对 ( ) A思想观念
8、B政治制度 C军事技术 D文化教育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题干当中时间 “一战期间 ”,刊物内容反映作者 “求变 ”,可断定这份刊物是新青年,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作者所主张的 “求变 ”主要针对思想观念。 B项政治制度、 C项军事技术 和 D项文化教育均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 A项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点评:中国近代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开始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为代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是 ( ) A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 B主要
9、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C只限于思想领域 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属于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这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故可排除 B、 C。五四运动中,工人运动开始与马克思主义相 结合,而广大的中国农民与马克思主义接触甚少,故 D项说法不正确。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点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考点较为重要,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理论条件,因此在把握这一知识点时,要和后面中国共产党的的建立联系起来,这样才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和影响,这是常考点
10、。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包括 ( ) 创办各类刊物 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 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 创办各类刊物,如劳动界 翻译和撰写宣传文章,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组建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如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故此题选 D项。 考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11、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 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 )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D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拯救中国的思想武器 答案
12、: D 试题分析: A项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和 C项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他们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影响,联系史实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了指导作用,成为拯救中国的思想武器。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题型特点: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 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要 ”、 “主要 ”、 “根本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
13、词。解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 “最佳 ”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新文化运动的 “新 ”发展主要体现在 ( ) A提出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B “民主与科学 ”逐步深入人心 C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D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题干强调 “新 发展 体现 ”,题项列出了 “体现 ”内容;经分析可知, A项提出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B项 “民主与科学 ”逐步深入人心是在
14、新文化运动中发生的; C项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新发展的体现 ” D项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与题干联系不大。故此题选 C项。 考点: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 点评:除了要关注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外,还要注意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何处,主要由以下几点: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第三,新 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的斗争。它反映了 ( ) A “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B “尊孔复古 ”逆流泛滥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年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传播 练习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