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卷(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卷(带解析) 选择题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 ”,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亲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一种情感,追根究底,是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西周宗法制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
2、能把历史和现实密切联系,有机统一起来。 下列内容中,哪一项规定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瓜分中国,意思是分割中国领土,分析各个选项,只有A项表述的内容是关于日本在马关条约中割占中国领土,这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为 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瓜分中国的含义,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001年 7月 23日北京申办 2008年奥运会成功。可是一百年前( 19
3、01年)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 “贺礼 ”是 A列强发 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洗劫圆明园 C签订辛丑条约 D清政府开始镇压义和团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掌握,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 1900年,洗劫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开始镇压义和团运动与列强没有直接关系,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相关史实的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 础知识。 1919
4、年 5月 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 “北京特约通讯 ”,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 昨日之游街大会 /曹汝霖宅之焚烧 /青岛问题之力争 /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D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首先注意题干中没有关于工人罢工的信息,排除 A。从材料信息也不能断定学生爱国浪潮已经遍及全国,排除 B。同样,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的相关信息,排除 C。青岛问题之力争是在争国权,曹汝霖宅之焚烧等是阐述了内惩国贼内容,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中
5、等,实际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题关键是密切联系材料主旨和选项,排除与材料主旨无关的选项。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该剧中有许多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国共两党一直坚持在正面战场抗战 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本身说法错误,国共两党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立场是不同的。之所以共同抗日,是当时面临日本的侵略,中日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才出现共同抗日情
6、景。 说法正确。 说法不符合史实,在抗战后期,国民党执行消极抗战路线。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联系所学史实,正确分析问题。 1949年 10月 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所说的 “站立起来 ”的含义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C解放战争基本完成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这里的 “站立起来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是在 1945年,时间上
7、不符。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和解放战争基本完成都不能等同于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所以答案:为 D。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很小,主要考查学生对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这句话的正确理解,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马克思主义较之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依据是 A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此题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什么方面,四个选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目标、革命
8、的基本力量、实现目标的手段及其理论依据等,系统的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A、 B、 C三个选项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某一方面的评价, D项评价涉及到了本质,所以答案:为 D。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客观全面的评价马克思主义。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学生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掌握和理解,联系所学可知, 都是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9、法的准确阐述,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3年到 1956年底这段时间,与 1954年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上矛盾,排除 ,答案:为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第一部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的掌握和理解,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史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三大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10、制度,而这三项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最重要,答案:为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文化大革命 ”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 A要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文艺方针 B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C要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D要严防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 ”战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 “文化大革命 ”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场浩劫, “文化大革命 ”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导致个人崇拜严重,脱离实际,法制被践踏,民主被破坏等。
11、所以答案:为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 “文化大革命 ”的认识和客观正确的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解题时要特别注意从理论角度剖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原则 “一国两制 ”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纳,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 “求同存异 ”原则是在周恩来 1955年亚非万 隆会议上提出的,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所以 都
12、对。 “一国两制 ”方针是我国为实现祖国统一提出的方针,不属于对外关系范畴,排除 ,答案:为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外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解题关键是要特别注意 “一国两制 ”方针属于我国内政,而不是外交。 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的报告中说: “中国人是一个传统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 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 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说明美国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必要性 C主张建立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 D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秩序
13、的重要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联系所学史实,理解题干主旨,在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美国急需改变中美关系,所以这段话主要是在强调美国应该与中国发展正常关系,其它选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答案:为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主旨意思。 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是 A东盟 B东亚四国同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亚洲自由贸易区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很简单,联系史实可知,东盟包括 10个成员国,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共有 21个成员国,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联系史实,至今还没有亚洲
14、自由贸易区这样的经济合作组织,所以答案:为 C。 考点: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我国 政府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 A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的取得 C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削弱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选择根本原因,一般要考虑经济因素或者综合国力,分析选项, A和 D都是新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某一方面的体现。 C项强调的是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B项明确表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答案:为B。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
15、是考查学生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我们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都以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密切关系。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B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C它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 人人不受私 的平均社会 D它最后无法实施是因为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方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是考查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从其内容看,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 A正确。关于产品分配,提出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目标是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事实证明,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最终因违背社会
16、发展方向没能实行,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答案:为 B。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和评价,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 太平天国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 A满汉地主联合镇压 B农民阶级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敌人长期围困封锁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答 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此题实际是考查史实,联系所学,因为太平天国发生于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是以往农民战争不曾遇到的新问题。答案:为 D。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
17、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掌握,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是 数量增多 开始深入内地 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首先联系教材所学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有北起辽宁营口,南到海南岛的琼州,沿长江深入到湖北的汉口,共增开 10处通商口岸,由此可得出其特点,数量增多,开始深入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正确。第 小项表述不准确。鸦片战争时开放的通商口岸只在东南沿海,而不应笼统的表达为东部,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口岸深入到了九江、汉口,但不能
18、笼统的表述为西部,答案:为 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两次鸦片战争所开放通商口岸的位置,再进行深 入分析比较。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 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B “以德服人 ” 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D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 B和 D。 B、 D阐述的都是儒家思想。 C项阐述的是秦朝的治国思想,但与题干主旨无关,题干要求选择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则,即皇帝专权,皇帝总揽一切大权,答案:为 A。 考
19、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和认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朱熹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已经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 A 试题分析:理解题干材料,实际上是在阐述兵权、财权、行政权等都收归了中央。以革除藩镇割据之弊。题干意在说明中央集权而不是地方政府收权, B 错。皇权与相权之争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C 错。题干 中也没有表达 D 项意思,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
20、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可依据所学解答,科举制是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这打破了门第限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它是皇权加强在文化上的表现,通过科举制,皇帝把天下知识分子笼络到自己门下,为他所用,巩固了皇权,不能说削弱了皇权。答案:为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全面分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重庆市 重庆 中高 上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