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甘肃省秦安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甘肃省秦安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甘肃省秦安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甘肃省秦安二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 ) A夏朝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出现是促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此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答案:选 B, A夏朝商朝时期是奴隶社会盛行青铜器, C D两项是我国的铁犁牛耕技术进一步发展时期,汉代已经出现了一牛一人的耕作模式,唐代北方出现了曲
2、辕犁。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 点评:本题还可以作如下形式的变式: 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 “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 ”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 ( D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具有 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 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同时也能起到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的作用,当然随着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提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因
3、此加快 ,所以 说法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A。 考点: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变化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交通、大众传媒的变迁,是高考中的新增考点,近年来反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长期为传统史学所忽视,属新增社会史学;另一方面,社会史学的内容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学生有亲身体悟,更易体 现历史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就难度而言,总体难度不大,只因为学生还不太熟悉这一模式,故得分率较低,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 “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 中国现代化问题 特辑专号,征文中( 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
4、义道路。 ”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促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上述材料所述现象即是此种情况的反映,所以答案:选 C, A项说法错误,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B项是上述现象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D项说法不够准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广泛传播,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
5、为接受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考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 点评: 20世纪 30年代资 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空前的灾难,但与此同时也将资本主义社会引向了另个一更高的发展阶段。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 20世纪 30年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传统 “自由放任 ”政策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 “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
6、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罗斯福通过象征性的手法揭示了人们资产阶级对罗斯福新政的态度,罗斯福通过新政举措极大地缓解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危害,在危机关头挽救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即材料中挽救了老绅士的生命)但却采用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资本主义的发展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
7、损害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老绅士的帽子丢了) ,所以答案:选 C, 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上述罗斯福新政的特征。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点评:本题的考查思路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 ( D ) A.促成垄断组织出现 B.促成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C.促成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D.开 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全球通史中写道: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
8、“以工代赈 ”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给美国农业带来严重灾难,为此在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减耕减 产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而对于由减产造成的损失由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资本家,所以答案:选 A, B项是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对策, C D两项是对工业的调整举措。 考点: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命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工业:通过
9、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 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这些内容必须牢记。 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背景下进行的第二
10、次改革,其改革以调整工业发展为中心,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所以 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特征,答案:选 B。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即斯大林模式阶段、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改革阶段及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带来了苏联解体的巨大遗憾。关于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与败一直以来成为史学家争论的焦点,也成为高考无法回避的难点。建议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多收集此方面的材料深入思考,完成小论文的习作。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 A都
11、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赫鲁晓夫当政时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个人贡献引发了苏联人民思想的混乱,同样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也引发了苏联人民 的思想混乱,因此A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B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二者的特征, D项说法也错误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所以答案:选 A。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
12、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C确立了自由贸易体制 D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二战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取代了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当然同时也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所以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C项说法错误,
13、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世界自由贸易体系的建立,故答案:选 C。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焦点,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过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美国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关系,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和特点是高考中的热频考点。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由(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B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 C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D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二战后资
14、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构成,这对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表述错误,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包含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中,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仅仅是世界货币体系。 考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的建立 点评: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现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尤其是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美 元充当了国际货币,美国主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航向,随着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遭遇极大挑战,这一问题在 20世纪
15、70年代得以明显展现。 “二战 ”后初期,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最强势地位的货币是( ) A美元 B马克 C英镑 D欧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战 ”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美元取代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成为世界货币,这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强势地位的货币,所以答案:选 A, B D两项没有成为世界货币, C项在二战前是最为重要的世界货币。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焦点,其被关注的原因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得益于战后资本主义新经济体系的建立,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二,在当前世界新经济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形下,尽管
16、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但其影响依旧存在,尤其是美元特殊的国际地位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2年,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是 ( ) A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B加拿大、美国、巴西 C加拿大、美国、洪都拉斯 D加拿大、美国、古巴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北美自由贸易区创建时由三国组成,即加拿大、美国、墨西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对推动当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中巴西,洪都拉斯和古巴当时并未加入该协定。 考点:北美自由贸易区 点评:识记能力是高考
17、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和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 在美、加、墨投资上,各成员国均可从自由贸易区内获得经济利益 其建立促进了美、加、墨三国的经济发展,对三国经济发展没有任何不良影响 加快了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开辟了道路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各成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成员国均可从自由贸易区内获得巨大经济利益,这
18、是其建立的直接作用,同时北美自由贸 易区的成为还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即 加快了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 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开辟了道路,所以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但 说法错误,经济区域集团的发展本身也有一定的弊病存在,如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而言其要承担来自加,美两国巨大的经济竞争压力,故答案:选 B。 考点:北美自由贸易区 点评: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个突出的亮点,现存的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特点各异,欧盟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的经济集团,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合组成,而亚太经济合作组
19、织情形最为复杂,各国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结束了彼此分裂割据的状态,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而经济全球化也自此出现,所以 A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B C D三项说法错误,发达国家在经
20、济全球化趋势中占据主导地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其中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面临激烈的挑战,冷战的结束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的相互迁移也是世界各地联系加强的表现,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点评: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 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复习本考点时,一方面要从微观层面梳理当今全球化的背景及其利弊影响和应对之道,另一方面也要从宏观层面注意梳理 16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及其影响。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 ) A 1999年 B 2000年 C 2001年 D 2002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
21、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当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也要面临激烈的竞争,所以答案:选 C,A B D三项时间与上述史实不符。 考点:世界贸易组织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最为主要的趋势,而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体现世界经济发紧密联系的载体,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正当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但其中必然会遭遇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答案: A
2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初曾颁布过 “剃发令 ”即要求汉人必须前额头剃发和脑后扎长辫,否则即视为不归顺清朝统治,这一政令一直持续到晚清时期,所以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故答案:选 A, B C D三项仅仅具有移风易俗的特点但不带有反清革命意味。 考点:中国近代风俗的变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史内容的感知能力。社会史学是近几十年来的新兴研究范畴,高考将其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更好地说明了史学的社会实用功能。与此相关的还有报刊、通信、自然灾害 等内容,希望引起学生关注。 中国近代,西装的传入和流行不仅没有取代中国传统服
23、饰,反而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下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样式属于 ( ) A长袍 B马褂 C西装 D中山装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是经孙中山先生该创的中山装,中山装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象征着五族共和,中共领导人穿着中山装表明中共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思想,所以答案:选 D, A B两项是中国古代重要服饰, C项是西方人的主要服饰,鸦片战争之后 逐步传入中国。 考点: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重新认识和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命题方式的主流方向和趋势,而图片和图表信息的解读即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甘肃省 秦安 中高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