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涟水中学高一下期第一次模块检测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产所得少部分供自己消费,其余大部分用于市场交换,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缴纳赋税和满足自家的需要,很少用于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 B。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 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别了,雅尔塔 ”寓意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其标志性事件是 ( )
2、A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B苏联解体 C苏联改革进入死胡同 D东欧剧变 答案: B 试题分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世界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故选 B。 考点:两极格局 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和多极化加强的历程。 “冷战 ”的表现、 “冷战 ”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多极化的表现等知识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命题多以图文材料设置情境。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判断和认识能力。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演变的趋
3、势是 ( ) A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 - 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1) “刀耕火种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2) “石器锄耕 ” 商周时期,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 “铁犁牛耕 ” 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演变趋势排列正确的是 A项。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有: ( 1)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为主; ( 2)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 ( 3)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 某电视剧出现了 “一个因私自出海与
4、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 ”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A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 执行了 “重农抑商 ”政策 D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 ”反映了这一时期政府禁止民间私自同外国人互市贸易。联系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可以判断这一场景发生在明清时期。 A、 D 说法错误;C政策与材料不符。故选 B。 考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首先, “闭关政策 ”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
5、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其次, “闭关政策 ”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 “闭关 ”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 “闭关政策 ”的客观原因。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犁牛耕的使 用 B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C诸侯国推行税制改革 D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开展的变法活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
6、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故选 A。 考点:井田制的瓦解 点评: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 “井 ”字,因此称做 “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 赋。 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汉初实行 ( ) A海禁政策 B抑商政策 C奖励农耕的政策 D闭关锁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通过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汉初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
7、武器,不得乘坐车辆;商人的子孙后代不得做官,不许购买土地。汉初统治者通过这些措施来限制商人,达到 “重农抑商 ”的目的。A、 C、 D都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 “重农抑商 ”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 “抑商 ”政策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这则材料体现了封建政府是如何限制民间手工业的? ( ) A课以重税 B控制机户 C低价
8、派织 D限制其规模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重农抑商 ”政策。分析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政府明令规定,机 户的织机不得超过百张,对于超过的要进行处罚,反映了封建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故选 D。 考点: “重农抑商 ”政策 点评: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活动?( ) A在专门的 “市 ”里卖瓷器 B在居住区
9、开绸缎店 C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D其在长安的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答案: B 试题分析:唐朝时期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城郊和乡村有了草市。 A、 C、 D符合唐代市的特点, B项不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市的变迁 点评:宋朝之前,县治以上的城市,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居民区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这种对市严格的空间、时间的限制,到北宋时被打破。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诗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
10、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 A火耕 B刀耕 C石器锄耕 D铁犁牛耕 答案: D 试题分析:汉代之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正是反映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有: ( 1) “刀耕火种 ”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 2) “石器锄耕 ”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 3) “铁犁牛耕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
11、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男耕女织 ”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你耕田来我织布 ”反映的是 “男耕女织 ”的小农经济。 都符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规模小,十分脆弱,农民徭役沉重,生活贫困,容易失去土地、破产流亡。故 不符合史实,选 B。 考点:小农经济 点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西周时期实行 “工商食官 ”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 ( ) A不受官
12、府控制 B由官府控制 C存在官营和私营的区别 D以私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 答案: B 试题分析: “工商食官 ”制度可理解为工商食于官,手工业、商业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与官府之间的关系紧密,受官府严格控制。故选 B。 考点:官营手工业 点评: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大作坊生产,资金雄厚,产品精美;市场不流通,只供官府使用;明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用于官府及皇室使用。 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了一艘古代沉船,在船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青花瓷、彩瓷和珐琅彩等瓷器。根据这一考古发觉材料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 ( ) A汉朝 B清朝 C宋朝 D唐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制瓷业的成就 。北
13、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青花瓷出现于元代;彩瓷和珐琅彩出现于清朝时期。所以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清朝,选 B。 考点:中国古代的制瓷业 点评: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种类丰富,青花器、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被誉为瓷都。 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 .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 )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答案: B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故选。 考点:古代商业
14、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 3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商人群体活跃; 6、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卷七中这则 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 A重文轻武 B重本轻末 C闭关锁国政策 D避战自保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外国的货物不是生活必须的物品,可以说是中国不缺少的东西。断绝关于这些商品的贸易便可以同外
15、国隔绝,从而使外国寻衅冲突的理由不能产生,外国即使想窥探觊觎我国怎么可能得呈呢!可见,清朝统治者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选 C。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 “闭关政策 ”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 “禁海 ”。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 “严格限制 ”不等于 “绝对禁止 ”。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 )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战国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著名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 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点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代表成就之一。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17、的方针;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 “一国两制 ”构想。故选 A。 考点: “一国两制 ”的构想 点评: “一国两制 ”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北约的成立 “冷战 ”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1947年 3月, “杜鲁门主义 ”的出 台是 “冷战 ”全面开始的标志
18、。故选 B。 考点: “冷战 ”政策 点评: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为标志。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冷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冷战的背景、具体措施等都需要掌握。 当今的世界,美国实力超强,西欧、日本紧随其后,中国、俄罗斯遭排挤,世界已形成美、日、欧三极格局。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机世界;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当
19、今世界格局呈现 “一超多强 ”局面,多极化在加速发展。题干对当今世界格局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在20 世纪 70 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欧盟建立的背景是 ( ) A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B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且相互间消除了贸易障碍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欧洲国家感受到竞争压力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使欧洲各国急欲联合自保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 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
20、,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20世纪 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A项正确;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但并没有消除贸易摩擦, B项错误; C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 2001年, D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也是在 2001年,根据时间信息均可排除。故选 A。 考点:欧盟建立的背景 点评:欧盟建立的影响: 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
21、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 )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反对美苏超级大国的霸权政策,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故选 B。 考点:不结盟运动 点评: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
22、后建立的两极 格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欧洲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振兴受到挑战。 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 英国约翰 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 )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冷战的客观积极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长时期的和平 ”即双方势均 力敌,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地区的冲突仍然存在
23、。 A项与材料不符, B、 D两项与史实不符。本题选 C。 考点: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点评: “冷战 ”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消极: “冷战 ”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 积极: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等。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海峡两岸从敌对隔绝到频繁交流转变的原因有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提出了和平统一 和 “一国两制 ”的方针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缓和的政策 台湾当局被迫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A B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 涟水 中学 下期 第一次 模块 检测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