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江苏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江苏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江苏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观察下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分封诸侯有利于西周开发边远地区 黄河流域是当时重要的文明区域 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江苏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 B C D 答案: A 有誓词称: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解放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北伐战争 答案: D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这条 “相反的道路 ”的起点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
2、高潮 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D八七会议 答案: C 天安门是历史的见证。中国近现代史上天安门直接见证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一大的召开 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 B C D 答案: C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 “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有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 ”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B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一届人大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C 邓小平曾说: “我的
3、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 ABC。 ”共产党宣言能成为邓小平的 “入门老师 ”主要是因为 A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指明了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 C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 答案: A “ 冬宫、大本营和邻近的各点已经包围起来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政权转到了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手里 新政权立即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召集立宪会议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这场革命的直接目的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彼得格勒起义在性质上是一次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D这场革命是
4、在四月提纲发表后立即进行的 答案: D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判断下列情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1954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了一届人大 B 1982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1997年,王援朝的舅舅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退休回来探亲 D 1998年,王援朝被村民民主选举为村长 答案: C 2009年 11月,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率领江苏代表团赴台访问,并参加“台湾江苏周 ”活动。下列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 “一国两制 ”的
5、方针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了 “九二共识 ”,这是海峡两岸关系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A B C D 答案: B “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 利用 冲突 反应 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才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 ”这段叙述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答案: D 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使中
6、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 B C D 答案: C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清朝官员称马戛尔尼使团为 “贡使 ”,所翻译的英王的国书有 “吁请天恩 ”之类的文字。当时英王 “吁请 ”的是 A鸦片合法 B开埠通商 C割占香港 D开设工厂 答案: B 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东海郡集簿(西汉永始四年前后)记载: “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 。 ”据此可知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分封制 D行省
7、制 答案: B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写道: “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 科举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 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因不合时宜而应该废除 A B C D 答案: B “雍正七年( 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 ”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B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C参与国事决策 D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 C 一个雅典的家庭去参加公民
8、大会,选举首席将军。这个家庭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主人、未成年男孩和女孩各一名、还有一名男奴隶和一名女奴隶。那么真正投票时,这个家庭最多可投几票 A 1票 B 2票 C 3票 D 4票 答案: A 民法大全中记载: “拷问不得施加于 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下列对此规定理解不准确的是 A此规定注意规范审讯制度 B此规定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C此规定注重保护奴隶制度 D此规定包含的某些原则具有永恒价值 答案: C 今年英国大选产生了 “无多数议会 ”(下院共 650个席位,保守党获得 306个席位,工党获得 258个席位,自由民主党获得 58个席位,其他小党共获得 28个席位,没有政党在议会中
9、拥有绝对多数)。原工党领袖布朗(前首相)提出辞职,英国由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组建联合政府。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已经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新一任首相。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个政党没有成为下院多数党时也可能获得执政地位 B首相由国王任命,对国王负责 C首相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D政府(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执政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答案: B 1875年法国宪法的条款中,从法律上阻断保皇派复辟企图的是 A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据绝对票数选出 ” B “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 C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 D “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
10、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 答案: D 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追求。以下歌词中,出自德意志国歌的应该是 A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B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C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D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答案: A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进蔬食,内教坊及太
11、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 罩 铡! 旯壑 纾 浇窀栌健br 旧唐书 太宗本纪 材料三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 “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 ”“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 贞观政要 材料四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 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 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三归纳 “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 4分) ( 2)与材料一、二、三相比,材料四中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分) ( 3)依据 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2分) ( 4)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我们在
12、评价封建帝王时要坚持怎样的标准?( 2 分) 答案: ( 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崇尚节俭;善于用人、纳谏(任答四点得 4分) ( 2)变化:从节俭到大兴土木( 2分) ( 3)评价: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 “贞 观之治 ”的局面;但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奢侈享乐的行为( 2分) ( 4)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其历史活动是否推 动社会的进步( 2分) 阅读下列 材料( 9分) 材料一 克里米亚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江苏 泰州 中学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