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2010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其他 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每空 1分, 8分) (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 4)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6)巴尔扎克, 法国 19世纪伟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 共91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代表作有 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 等。( 7)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编选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俗称 “三言 ”),代表了宋元明 “话本 ”和 “拟话本 ”的成就,是中国古
2、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答案: (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2)欲苟顺私情 (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4)歌窈窕之章 ( 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 6)人间喜剧 ( 7)醒世恒言 选择题 (原创)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蹩进 /憋气拗开 /拗口瘐毙 /阿谀宛然 /手腕 B铁铸 /田畴帷幕 /蓦然打烊 /模样燥热 /急躁 C晦气 /后悔咂摸 /匝道敕造 /赦免偏僻 /开辟 D酒馔 /撰写亵渎 /案牍偏裨 /脾胃马谡 /社稷 答案: A (原创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殒首辛酸冠免堂皇人烟富盛 B拔濯盘垣桂淖兰桨屈意逢迎 C踌躇矍取嘻笑
3、怒骂筚路蓝缕 D簇新梳装鞠躬尽萃雕粱画栋 答案: B (原创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1978年决分以后,帽子不胫而走,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 B几千年的中华文明, “孝道 ”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 “孝 ”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C同学间结草衔环,盘根错结的关系会影 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应为班风建设的首要之务。 D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发展观念落后、督导不力的领导干部,应有 “挥泪斩马谡 ”的决心,不能让责任追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 D (原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学校的学生,在学校
4、深入开展规则意识教育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学校的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C重建玉树,是要在伤心地上再造新家园。昨日的种种不可追留,而从此的开始,则非有最细致的态度、最务实的心思、最切实的坚持与最耐心的责任感不可。 D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每小题 3分,共 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题。 为何 “乌纱帽 ”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
5、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做 “戴了乌纱帽 ”,被革职的称做 “摘去乌纱帽 ”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 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 “帽 ”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 “头衣 ”或 “元服 ”(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 “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 礼十二上记载: “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6、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有了官 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 舆服志上载: “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
7、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 “乌纱帽 ”作为官员的标志。 【小题 1】下列关于 “乌纱帽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 “乌纱帽 ”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
8、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 “乌纱帽 ”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小题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小题
9、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 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 “红缨帽 ”代替 “乌纱帽 ”,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B
10、 【小题 3】 C 【小题 1】 C项中 “标准官帽 ”表述有误,文中无相关信息。 【小题 2】 A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 “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 ”,是否后世在宫中流行原文没有信息支持; C项用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 D颠倒因果,原文中末段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拢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可见收留降臣,笼络人心为因,穿明朝朝服,戴明朝乌纱帽为果。 【小题 3】 A.原因推断错误,原因应是 “这种帽子还未成为管职的象征 ”“ 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 严 ”不对; B项 “玉饰越少,官职越小 ”不对,官职在六品以
11、下的官根本没资格戴玉饰; “后来因为玉石 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原文没有依据。 D.“巩固清初政权 ”错。 ( 22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4-17题。 山乡的五月 金 光 天刚蒙蒙亮,根西就听见父亲 地起了床,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这一觉他睡得好香,醒来已经是上午 10点了,他洗了把脸,就坐在屋檐下看书。妈从灶房出来时说: “根西,去窑场地叫你大回来吃饭。 ”根西放下手中的书,朝窑场地走去。 五月的山乡,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颜色,田里熟透了的小麦散发出醉人的芳香。根西走在田埂上,看到了他童年的影子。 18岁那年,在父亲的奔忙中,他从这里走出去,上了 市技校,毕业后就到市一家化工厂当了一
12、名化验员 。根西走着走着,禁不住随手掐了一颗麦穗在手中揉搓起来,然后展开手掌用嘴一吹,留下一把嫩嫩的青麦,嘴一张嚼将起来。 父亲正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的身后,已倒下去大片的麦子,裸露的地面上摆着整齐的麦铺。父亲手上的镰刀飞舞着,弄得周围一片呼呼啦啦的声响。 “大,回家吃饭。 ”根西喊了一声。 父亲根本没有听见,仍然在飞舞着镰刀割麦子,白色的汗衫已变得昏黄且湿漉漉地贴在了他的脊背上。 “大,回去吃饭哩。 ”根西又叫了一声,嗓门比刚才高了些。 “啊,喔,饭熟了? ”父亲终于醒悟过来, 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根西上前接下镰刀,父亲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
13、往肩上扛。根西说: “我来拿吧。 ” 父亲说: “还是让我扛,小心弄脏了衣服。 ”说完扛起麦捆就走。根西用手拈掉沾在衣服上的一根麦芒,拿着镰刀跟在父亲的后面。 饭桌上,根西对父亲说: “大,我看不如把咱那几亩地让给别人种去。 ” “为啥? ”父亲有点吃惊。 根西木木地说: “不为啥,种田不划算,一年忙到头,一亩地就说打 700 斤麦子,6毛钱一斤才 420块,抵不上在外干一个月的收入。 ” 父亲没有说话。 根西又说: “你把地包出去,我到我们厂里给你找个临时活,一月能开 500 多块,行不? ” 父亲这才说: “娃,大是庄稼汉,一辈子跟土坷垃打交道,习惯了,没觉着受罪,我跟你妈在一起挺好,想家
14、了你就回来看看我们。 ” 根西在家停了一周,父亲不让他沾庄稼的边儿,他是眼看着父亲割了麦再脱粒,然后扬麦、晒场,一点点将麦子弄回家里的。临走时,他 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 世上的事就这么不如意,两年后,根西所在的那家化工厂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化工原料价格猛增,化工产品却销不出去,全厂 1000多名职工几个月发不下工资。厂里实在抵挡不住了,便痛下了改 革的决心,决定减员增效,第一批减员百分之二十,根西首当其冲。 下岗了,根西好几天不吃不喝躺在床上,他毕竟已跳出农门了哇,现在怎么办?想来想去想不出个好法子来,根西只好爬起来狠狠地抽烟,但烟抽了一支又一支,还是没有好法子,根西就回到了家。父子俩静静
15、地对坐着,良久,父亲终于开口了: “娃,土地是人的根啊,不行咱回来,只要有地就饿不死! ” 根西掐灭了手中的烟, 无奈地点了点头 。 根西上地了,起初,那双稚嫩的手打出了许多血泡,他咬牙挺了过来。一年时间,他重新跟着父 亲学会了种麦子,种玉米,种大豆,种各种蔬菜,根西成了种 庄稼的好把式。 第二年,根西和父亲商量,说要种地就要种出名堂来,小打小闹不行。父亲赞许地点了点头。根西就承包了村里的 60亩红土坡地,他雇了两个帮手在上面栽上烟苗,一天到晚忙碌起来。秋后,除了交清承包费、付清雇工的工资外,净挣两万元。根西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田大户,当上了县里的劳动模范。 又是五月,山乡的小麦一片金黄,根西家的
16、窑场地里,一条大汉正挥舞着镰刀在割麦,身后的空地上,码放着一排排整齐的麦铺。上午 10点多,根西父亲来到地头,喊: “娃,回去吃饭。 ” 根西仍然弯着腰在那里割麦,他根本没听见父亲在叫他。父亲提高 嗓门又喊了一声。 “啊,喔,饭熟了? ”根西这才醒悟过来,缓缓地站起身,用肩膀上的手巾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 父亲上前接下镰刀,用极快的速度将两铺麦合在一起,扎了一捆就要往肩上扛。根西抢过说: “我来拿。 ”然后手一提将麦捆放在了肩膀上。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选自语文世界 2009年第 6期) 【小题 1】小说前后两次设置了割麦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6分) 【小题 2】
17、概括小说中根西父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6分) 【小题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6分) ( 1)文章第二段划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概述。( 2分) ( 2)文章写根西 “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 ”,又 “无奈地点了点头 ”, “摇头 ”和 “点头 ”的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请简析。( 4分) 【小题 4】小说结尾写道: “五月的田埂上,走着一老一小两个庄稼汉。 ”这一剪影式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其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4分) 答案: 【小题 1】第一次写的是父亲割麦,儿子不屑;第二次写的是儿子主动割麦;前后对比中突出根西对土地 由疏离到热爱的情感变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重庆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