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 危言危行 ,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 风华正茂 ,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 C人们提到瞿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求全责备自己。 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 下里巴人 ,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答案: B 试题分析: B项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此处是对的。 A项 “危言危行 ”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与文意不符。 C项求全责备,
2、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这个词不能用来说自己。 D 项 “下里巴人 ” 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 ;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 鄂西一带。 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用错对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 获。 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3、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句中首次提到 “箕顶 ”,那么才有后文对 “箕顶 ”的描述,所以 应在 后;空格后的 “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 ” 句中提到的 “遗址 ”,显然是在告知其前应是 ;而 明显是从上往下看的景象,所以应在 “箕顶 ”之后,即 之后。排除 法,即选 A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4、、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以 1994年创办的 “焦点访谈 ”、 “新闻纵横 ”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C “生存美学 ”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 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
5、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逻辑顺序颠倒,将 “不仅 ”、“而且 ”两句的内容互换,才构成递进关系。 B 项并列使用了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应去掉 “学习生活 ”、 “社会交往 ”。) C项成分残缺,在 “相互促进 ”后面加上 “的态势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
6、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 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 2012一年,就增加了 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 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 2
7、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 79%有驾照。美国 6064 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 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
8、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 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 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20012009 年间,美国 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 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 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 1834 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 “美国梦 ”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
9、农村地区最依 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 2010年的 77%上升到2050年的 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 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 20世纪不同。汽车在 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 郊区的 “睡城 ”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
10、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 、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小题 1】关于 “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 ”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11、3分)( ) A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B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C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 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刚
12、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 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C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D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 ,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
13、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C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D 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B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C原文第三段有这样的阐述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 小题 2】
14、 试题分析: B“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 “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 “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 ”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 “城市病 ”。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4分) 南通大学离休教授丁弘于 1月 17日去世,终年 87岁。尽管丁老有遗嘱,不开追悼会,不通知亲朋,但惊悉噩耗
15、的人们仍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可敬的长者。人们哀叹:一盏思想明灯熄灭了! 丁弘教授确是生命不息,思想不止。他一生都在思想着。 1927年 9月 22日出生的丁弘在青少年时思想着救国救民。当丁弘上了中学知世事时,正是日本侵华的非常时期,他步行苏、鲁、皖、豫数省,等于横穿中国,从革命书籍中学习,向革命先行者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综合思考,终于想明白了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有跟随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 在地下党的安排 与帮助下,丁弘由上海偷渡长江,潜入苏北解放区,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参与创办江海报(南通日报前身)。这时他看到解放区明朗的天,春风得意,心情舒畅,思想活跃。 风云突变,
16、 1957年的反 “右 ”运动中,丁弘的党籍被搁置。丁弘思想着 “这是为什么 ”,但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丁弘不敢思想、也不会思想、更不容他思想了,直到 “文革 ”爆发这漫长的时间,丁弘努力做 “驯服工具 ”,成为南通日报这部机器上一颗螺丝钉,领导定什么调,他就吹什么号,上级指什么路,他就跨什么步。他不能思想,不必思想。丁弘兢兢业 业工作,辛辛苦苦写作,写的许多社评、言论,都不署丁弘的名,因那不是丁弘的思想。 待到 “文革 ”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丁弘得到彻底平反,担任南通中学落实政策组长。丁弘回复到初参加工作时思想的原点。此后 30多年丁弘才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 丁弘
17、将思想成果外化为文字,发表于各地报刊与网络,每到一阶段编成小册子,由甲申记事而乙酉随笔,再交流文稿,基本上一季度一册。所写内容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 “四自 ”传媒模式,影响所至, 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出了这类交流文稿。待到文稿积累到一定规模,又自费出版书籍。 丁弘近 30 年得文 500 余万字,可见其思想之勤、伏案之劳。丁弘著作宏富,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推在历史的天平上,理论方面代表作为假如马克思还活着,党史研究代表作为闲话党史,陈独秀研究代表作为探访陈独秀及其 “续集 ”,个
18、人历史回忆录有流年回眸晚晴之旅我的三十年,游记系列代表作为让历史诉说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 综观丁弘研究的重大贡献,理论方面在于 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从青年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到后来的种种著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建构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不仅要有科学发展观,还要有科学历史观。在党史研究方面,澄清了一些事实,为陈独秀正名,都产生很大影响。 丁弘的思想核心是个 “真 ”字:对历史与现实都要弄清真相,对瞒和骗深恶痛绝;对理论探求真理,不信歪理邪说;待人接物讲求真诚,鄙薄虚情假意;说话作文一定要真话,痛恨空话假话。丁弘的思想,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不是蚂蚁缘槐夸大国的梦
19、想,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生活为 依据,以科学规律为逻辑的科学思维。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有的读者收到交流文稿随即复制几十份与同好共享。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印数。 这 30年间丁弘因结肠癌动了两次手术,眼患白内障,换了两次晶体,由手写进而为电脑操作,写了几百万字,其艰难、辛劳可以想见。最感人的是去年秋后,丁老癌细胞扩散至胰腺与大脑,体质大衰。他自觉精力不济了,不得不宣布交流文稿休刊。入冬之后精力更为不济,已无力 支撑,但仍硬扛着口述,由女儿丁琳输入电脑。 直到丁老临
20、终前数日,他仍在思想着,印出了他最后两份文稿,一为 “交流文稿 ”版式的文本,一为中国地主经济问题。 丁老一直勉力支撑着病体,一直等到听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才瞑目。丁老对党始终忠诚,对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丁老生前该做的事圆满完成了,吩咐身后的事也圆满了,丁老在天国当一如往昔开怀大笑了! (摘自 2014年 4月上杂文月刊) 【小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A本文依次记叙了丁弘青少年时期、文革结束后、临终前 的思想历程以及成果,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文革结束后的丁弘才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思想者,思想成果涉及党史探究
21、、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 C在丁弘宏富的著作中,在历史的天平上一书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 D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 “四自 ”传媒模式,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用此模式出著作。 E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 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数量。 【小题 2】丁弘被尊为 “思想明灯 ”,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丁弘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丁弘的
22、思想核心是 “真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小题 1】 BC 【小题 2】 在青少年时思想着救国救民,想明白了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有跟随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 文革结束后,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勤于思想和写作,并将思想成果外化为文字,得文 500余万字。 临终前数日,他仍在思想着,印出了他最后两份文稿。 【小题 3】 勤于思想,有见地。一生都在思想,近 30年写了 500余万字的思想成果。而且他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以科学规律为逻辑的科学思维。 意志坚强,乐观开朗。因结肠癌动了两次手术,眼患白内障,换了两次晶体,但他仍热爱生活
23、,坚持思考和创作。 对党忠诚,对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他一直勉力支撑着病体,一直等到听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才瞑目。 【小题 4】 对历史与现实都要弄清真相,对瞒和骗深恶痛绝。在研究党史时,澄清了一些事 实,为陈独秀正名。 对理论探求真理,不信歪理邪说。研究理论时,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 在建构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不仅要有科学发展观,还要有科学历史观。 待人接物讲求真诚,鄙薄虚情假意。著名的交流文稿杂志是他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思想文稿,意在与各地文友真诚交流。 说话作文一定要真话,痛恨空话假话。文革时写的许多社评、言论,反映的不是丁弘的思想,他都不署丁弘的名。 【小题 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云南省 玉溪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