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大纲卷带解析).doc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大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大纲卷带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大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龃 龉 ( y)系 鞋带 (xi)舐 犊情深( shi)曲 意逢迎( q) B倜 傥 (tng)纤 维素( xin)羽扇 纶 巾 (gun ) 针 砭 时弊 (bin) C感 喟 (ku)揭 疮 疤( chung) 按 捺 不住( ni)大相 径 庭( jing) D 霰 弹 (xin ) 涮 羊肉( shun)以 儆 效尤( jng) 纵横 捭 阖( b)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 盖棺论定 ,还应
2、该学科网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 敝帚自珍 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 风声鹤唳 ,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 叹为观止 ,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
3、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学科网 C新 “旅游法 ”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答案: D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 , , , ,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能够对文字、
4、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提供读、看、听三方面的内容 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 B C D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学科网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
5、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 “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 “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 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
6、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 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学科网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 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 “人本 ”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
7、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 檀弓上说: “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 “永恒 ”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 “万物无常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
8、较高的建 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 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小题 1】下 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洲,不适用于中 国古建筑。 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学科网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
9、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 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据礼记 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 只是
10、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 建筑中大行其道。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 “万物无常 ”认识的影响,中学科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
11、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
12、是因雨而起。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 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 ,古城涤尘轻。 ”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a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 !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统一 考试 语文 大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