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浙江省湖州市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屏 除( bn) 跻 身 (j) 躯 壳 (k) 毋 庸置疑 (w) B 靓 妆 (jn) 攘 除 (rn) 箴 言 (zhn) 悬 崖勒马 (xun) C 骠 勇 (pio) 藤 蔓 (wn) 滂 沱 (pn) 少 不更事 (sho) D 创 伤 (chn) 翘 楚 (qio) 胡 诌 (zhu)彩云出 岫 (yu)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qio C pn D xi。本题着重考查了多音字、形声字的读音,屏、壳、靓、骠、蔓、少、创、翘是多音字,跻、毋、攘、箴
2、、悬、滂、诌、岫是易误读形声字。备考要特别关注多音字与易误读形声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最近,深圳试行住房公基金提取新规,九大类重大疾病或重大手术可申请提取本人账户余额。这引来了山西太原市民的关注。 B从 2007年至今,每年茶叶出口数量以及创汇规模均创新高,湖州茶叶出口在国际贸易的影响与日剧增,湖州是国际茶商越来越看好的 地方。 C台风 “菲特 ”带来的雨水,致使多条高速瘫痪,事故频发,很多长假返程的旅客被滞留。虽然国庆假期已经结束,但是他们不能及时到岗消假。 D领略艺术与看山景一样,只要你地位站得适当,你这一望
3、一眼便吸收了全景的精神。所以分析地看艺术,多少是杀风景的,综合的看法才对。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公基金 ”应为 “公积金 ”, B“与日剧增 ”应为 “与日俱增 ”, C“消假 ”应为 “销假 ”, D“杀风景 ”同 “煞风景 ”,不是错字。本题把字形识别放在句子中来考查,解答时一定要仔细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判断对错。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到内陆地区,虽然只是 浮光掠影 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B事故责任认定书下发后,剧组方面总以拍片忙为由拒绝与伤者方面沟通,对保证金一事更
4、是只字不提,看来剧组是在与伤者 磨洋工 了。 C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先 付之一笑 ,这种态度让他有了很好的人脉资源。 D开放性题目给学生以极大地展示个性的空间,但是有些学生没有仔细研究题目和答题要求, 信马由缰 ,任意为文,结果导致失误。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不合语境。 B磨洋工:工作时拖延时间,泛指懒散拖沓。此处组方拒绝谈及这事,并没有为这事 “工作 ”,应为 “泡蘑菇 ”或 “兜圈子 ”。 C 付之一笑:形容不值得理会。不合语境。四个选项的熟语都为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平时学习应注意积累常用成语的意义与用法,关注成语的褒贬色彩
5、与适用对象。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秋裤因穿着后显笨拙而被大部分时尚年轻人鄙弃,但 是由于其实用性、保暖性又被一些人坚持穿着,即被称为 “秋裤党 ”。 B近日,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被授予由俄罗斯亿万富翁尤里 米尔纳设立的基础物理学奖。因在量子引力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他一人独得 300万美元的奖金。 C新落成的湖州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不间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D几个参会的省的代表认为,应在粮食法中加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条款,以法律手段约束、整顿浪费粮食的行为。 答案: B
6、试题分析: A 成分残缺,在 “即 ”前面加上 “这类人 ”。 C“警惕防骗防盗 ”否定不当,意思弄反了。 D 歧义, “几个 ”歧义。复习中可整理一部分成分残缺、否定不当、歧义类型的句子,以便此种类型的句子在试题中出现时一眼就能看出病因。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17分 ) 画师洪野 施蛰存 洪野是个并不十分有名的画家,我认识他,是在一个薄暮,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他的画。我们立刻就很熟识了。他的殷勤,他的率直,我完全中意了。他展示许多国画及洋画给我看,因为是个门外汉,我只能不停地称赞着。他在逊谢了一阵之后,忽然问道: “真的好
7、吗?那么,请教好在什么地方呢? ” 呸,有这样不客气的主人!我委实回答不上来了。在我的窘急之中,他却大笑起来道: “这些都不中看,这都是抄袭来的,我给你看我的创作。 ” 于是他又去房里捧出七八卷画来。这些都是以洋画的方法画在中国宣纸上的,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我因为看惯了中国纸上的山水花卉和画布上的人物写生,对于他这种合璧的办法,实在有些不能满意,但最后,有一帧题名黄昏的画,却使我和他的意见融合了。虽然仍是用西洋画法画在中国纸上的一个条 幅,但因为题材是几羽在初升的月光中飞过屋角上的乌鸦,蓝的天、黄的月、黑的鸦、幽暗的屋角,构成了这一幅朦胧得
8、颇有诗意的画,我大大地称美了。我说:“我还是喜欢这个。 ”他点点头,微笑道: “我懂得你的趣味了。 ” 后来,我曾经偶然地问他为什么不再在上海担任功课,他摇着头道: “有名无实的事我不愿意干。 ”这话,在以后的晤谈里,他给了我一些暗示的解释。大约一则是因为上海的学生,对于艺术大都没有忠诚的态度,二则是在上海虽则负了一个艺术教授的美名,但那时的艺术大学都穷得连薪水都发不出,他物质上既无获得,精神上又无安慰,倒不如 息影江村,教几个天真的中学生,闲时到野外去写生,或在家中喝一盏黄酒之为安乐了。 这样地心境自安于淡泊,画家洪野遂终其生不过一个中学教师。 但是他对于艺术,却并没有消极。有一天,他很高兴
9、地对我说: “我的画有几件已经被选入全国美术展览会了。 ”在参观 “全国美展 ”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陈列品,而黄昏亦是其中之一。闭幕之后,一日清晨,他挟了一卷画到学校里来,一看见我,就授给我道: “这个现在可以送给你了。 ” 我展开一看,竟就是那幅我所中意的黄昏。我看画幅背后已经在展览的时候标定了很高的价目,觉得不好意思 领受这盛情,正在沉吟之际,他说: “不要紧,你收了罢。我早已要送给你了,因为要等它陈列过一次,所以迟到今天。至于我自己,已经不喜欢它了,我的画最近又改变了。 ” 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曾画过几帧反基督教的小品,野外写生的对象,不再是
10、小桥流水,或疏林茅屋了,他专给浚河的农民,或运输砖瓦的匠人们写照了。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他曾经招我去看一幅新作,画着一个工头正在机轮旁揪打一个工人。 他在贫困的生活中,一个人寂寞地描绘他所同情的人物,直到死。 我能够了 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现在他死了,除了寡妇孤儿,以及几帧不受人赞美的画幅以外,一点也没有遗留下什么。社会上也决不会对于他的死感觉到什么缺少,而他生前的孜孜 的工作亦未尝对于社会上有什么贡献。他就只是以一个忠诚的艺术家的身分而死的。在活着的时候,也未必有人会注意他,则死了之后,人们亦不会再长久地纪念他。一个水上的浮沤,乍生乍灭,本来是极
11、平常的事情,但我却从这里感到了异样的悲怆,为了一个友谊,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 (选自施蛰存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 1】文章第 段写到 “他的殷勤,他的率 直,我完全中意了。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分) 【小题 2】文中第 说他后来 “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 ”,请结合全文,分析他的 “突变 ”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小题 3】结合文中三处画线的句子,请概括画师洪野的性格特点?( 4分) 【小题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 “我能够了解他,然而不能接受他,这是我至今还抱愧的 ”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6分) 答案: 【小题 1】凸显人物性格特点,展现二人友情;( 2分)引起下
12、文对画师洪野的叙写;( 1分)和画师洪野在艺术上不被人接受构成对比。( 1分) 【小题 2】从关注自然风景过渡到关注底层人物;( 2分)从依据旧的理论到吸收新的艺术理论;( 2分)从中西合璧的画法到完全摈弃中国画。( 2分) 【小题 3】不慕虚名,甘于寂寞,正直坦率,安于淡泊,追求自由。(每点 1分,答出四点即可) 【小题 4】理解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理解他对社会的失望和无奈;但却不能理解他的 “画风 ”和对人生的选择;作者对社会难以容纳洪野这样的人感到无奈和悲哀。(每点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内容考虑对人物的作用,结构上引起下文。同时 “对比
13、”是一个关键术语,答题时一 定要明确。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抓住第三段中 “题材也由刚才的山水花卉之类变成卖花女、敲石子工人、驴车夫这些写实的东西了 ”, 第七段 “后来,他又吸收了新艺术理论,突变而为一个纯粹的革命画家了 ”,第七段 “除了免不掉的应酬敷衍之外,他绝不再画中国画 ”这些句加以提炼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考虑人物身份、年龄、主要性格特点,然后揣摩文本内容加以概括。答题 时要分条作答,而且要尽量多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
14、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紧扣文本内容,只是回答时要紧扣 “我能够了解他 ”、“不能接受他 ”与 “至今还抱愧 ”的关联解答,要弄清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9分) 科技考古热凸现人才瓶颈 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 766722处,文物藏品量3018 54万件,未知的遗迹和文物数量不 可预计。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目前我国科技考古专业人员只有 300人左右,其中硕士生占三分之一,博士生占十分之一,仅
15、以每年约 30人的数量增长。 科技考古,在西方始于 20世纪 60年代,至今已有三代学者专注于此,学术体系相对完整。我国科技考古的研究与教学兴起于上世纪 90年代,在考古勘探、年代测定、动植物及人骨分析、陶瓷与金属器物研究等方面有所尝试,现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作为科技考古的代表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汇聚了众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前者集中了考古、历史、天文、物理等学科专家,利用碳 14测年等科技手段为远古的王朝编写大事记;后者则吸引了更广泛领域内的研究者,共同探究中华文明在礼制、历法、技术等各个层面上文化的来源。 近年来,科技考古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对地观测等学科的帮助下,
16、取得了诸多成果。例如在近日召开的 “文物保护与科技融合战略研讨会 ”上,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杨焕明教授介绍了 DNA在考古研究中的新应用 为一位4000年前的格陵兰人找到了故乡。通过保存于永久冰层中的头发,专家们提取出 DNA序列,并将其与现代人类各人种的 DNA序列相比较,最终推测出这位早期格陵兰人来自西伯利亚。 科技 考古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要求从业者具有文理兼修的知识背景,不但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现象。但我国现阶段从学科划分到教育体制都很难满足这一点,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与文理分科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科技考古人才产量低的现状。 另一方
17、面,学科设置还造成了人才来源单一的问题。现阶段考古本科生均来自文科,自然科学基础薄弱,在学习科技研究方法时存在很多困难。比如科技考古中的植物研究,在分析植物遗存的种属、年代、生长条件等因素时,就可能涉及到生物、化学、气候等多重自然科学,非文 科生所擅长。研究生阶段虽不做生源限制,但理科院系毕业生进入考古领域深造的人数仍不多,直接进入考古院所工作的情况更为少见。除观念问题外,研究机构的用人机制也存在弊端,以 “考古学或历史学出身 ”作为录取条件,往往会将有志于考古研究的理科人才拒之门外。 (选自 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 1】对 “科技考古 ”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已有半
18、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已有三代学者专注于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 B在我国起步较晚,兴起于上世纪 90年代,已在多个方面有所尝试,现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 段。 C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存,取得丰富的 “潜 ”信息,再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人类的历史。 D熟练运用科技手段分析考古现象,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未知的遗迹和文物数量不可预计,但科技考古专业人员数量少,高学历者更少,且增长速度缓慢。 B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了考古、历史、天文、物理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利用碳 14测年等科技手段为远古的王朝编写大事记。 C中
19、华文明探源工程吸引了更广泛领域内的研究者,共同探究中华文明在礼制、历法、技术等各个层面上文化的来源。 D通过一位 4000年前的格陵兰人保存于永久冰层中的头发,杨焕明教授提取出 DNA序列,并将其与现代人类各人种的 DNA序列相比较,终于为它找到了故乡。 【小题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从学科划分到教育体制都很难满足培养文化遗产研究综合型人才的需要。 B现阶段的考古本科生均来自文科,科学素养薄弱,学习科技研究方法时存在很多困难。 C进入考古领域,理科生也面临着不 了解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工作及相关历史文献的困扰。 D理科生进入考古领域深造和直接进入考古院所工作的人
20、数少与研究机构的用人机制有关。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A、 B属于解释发展,不是对概念的理解。 D是对科技考古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是对概念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范围缩小,误将 “专家们 ”理解为 “杨焕明教授 ”一人。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以偏概全, “科学素养 ”包括 “社会科学 ”与 “自然科学 ”,此
21、处应是 “自然科学素养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词语出现的句子,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判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9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
2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用兵之 效 也 效:效果 B始 速 祸焉 速:加快 C李牧连 却 之 却:使之退,打退 D则胜负之 数 ,存亡之理 数:命运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而 ”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是故
23、燕虽小国 而 后亡 B惜其用武 而 不 终也 C有如此之势, 而 为秦人之积威之所劫 D下 而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 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的原因是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 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燕是 “小国而后亡 ”,赵与秦战并 “连却之 ”,都在说明 “用兵之效 ”。 C作者认为齐、燕、赵等国不以地赂秦,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内政外交政策,秦人未必能消灭六国。 D作者在文中真正要探讨的是:面对敌人,切不可为敌所 “胁 ”,势弱于敌的六国犹可胜秦,若势强于敌则更应胜敌。 答案: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浙江省 湖州市 八校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