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焦作一中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河南省焦作一中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河南省焦作一中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河南省焦作一中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 “如履薄冰 ,如临深渊 ”的自觉,要有 “治大国如烹小鲜 ”的态度。 B “先贤古墓 ”是 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兰教传教土的墓地,建于贞观三年,至今已有 1300多年,是一座 名正言顺 的 “古 ”墓。 C某市洗涤用品和化妆品的销售总额为 2亿多元,其中 4家外国公司的销售额就达 1亿多元,与国内的 300多家公司 平分秋色 。 D “中国梦 ”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每个人的梦想都包含其中; “中国梦 ”也不是一挥而就 的,需要
2、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 答案: A 试题分析: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选项 A“如履薄冰 ”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此句合乎语境;选项 B“名正言顺 ” 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此句用于 “真实 ”似是而非;选项 C“平分秋色 ” 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用于能力、水 平,不能用于销售量,对象错配;选项D“一挥而就 ” 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句用于 “实现梦想 ”,似是而非,和 “一蹴而就 ”混淆。 考
3、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吸烟有害健康,妇孺皆知。 _。大量研究显示,相对男性烟民,_; _; _。 _。 _。 女性出现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的危险更大,肺功能下降风险更高 发生肺癌的危险也高于男 性烟民,比终生不吸烟的人高出 13倍 由于男女在功能代谢、神经功能、激素作用等多方面的不同,吸烟对女性的危害综合来看可能比对男性的危害更大 更年期之后,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吸烟的女性发生冠心病风险更大 吸烟对女性呼吸循环系统的危害高于男性 包括中风、主动脉瘤破裂等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在女性烟民中也更高,发生动
4、脉硬化的几率约为男性的 2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此题根据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 陈述的都是 “呼吸系统 ”,在结合 “也 ”和 “更 ”可以判断出顺序是 ,由此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来,复旦大学校园投毒事件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事件为实验室安全敲响警钟,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D不仅旅 游景区的广告宣传担负着为
5、景区扩大知名度的作用,更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那些没有底线的炒作不仅起不到宣传作用,反而会污染了大众的视听。 C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 “向雷锋同志学习 ”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一部分网友却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提出了质疑。 D作为分值最高、灵活性最强的大题,高考语文作文似乎天然具有舆论效应,但更深层的看点,或许还在于它被视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 “风向标 ”。 答案: D 试题分析:选项 A搭配不当, “化学品 ”和 “引起关注 ”搭配不当, “化学品 ”改为“化学品安全隐患 ”;选项 B,语序不当,前后句 主语一致,主语应放在关联词语之前, “不仅 ”和 “旅游景区的广告宣传 ”调换位置;选
6、项 C成分赘余, “提出 ”和 “质疑 ”重复, “质疑 ”本身就是提出疑问的意思。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 “我 ”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 “藉外论之 ”(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已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
7、用 “三言 ”形式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三言 ”之中, “寓言十九 ”(寓 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子内篇及外、杂篇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充满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 的
8、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 “无待 ”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章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是主题的阐发,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之中。内篇中的其他作品,也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之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最后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判断,而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 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刘熙载艺
9、概 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同时,从 “道 ”的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 变化万千。 (摘编自聂石樵庄子) 【小题 1】下列对于庄子风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的创作方法是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此书大都是用 “三言 ”形式
10、说理。这三种形式有时难以分清。 B庄子的文章结构模糊,是以思想和情感为纽带,把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个有机体。 C庄子内篇,可以说是哲理抒情散文。它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以多样寓言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 D庄子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其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寓言数量多,也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习惯于以 “我 ”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取信于人,必须 “藉外论之 ”,因而寓言成为庄子采用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 B以寓言为主干,大量运用充满
11、“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C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运用寓言的风格,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是为了用他们的有 待逍遥来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D庄子一书之所以寓言数量多,是因为庄子认为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胜于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卮言层出无穷,能够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它出于无心,自然流露,因而在庄子自称的创作方法中位列首位。 B逍遥游先为主题作铺垫,然后阐发主题,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余音之中。其主题是追求一种 “无待
12、”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C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 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也形成了庄子的想象虚构,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的特点。 D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可见庄子已经超越了当世的人。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
13、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B对应的原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 ”,选项“庄子的文章结构模糊 ”,把原文中的 “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 ”换为 “结构模糊 ”,偷换概念。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项 D对应的原文 “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 ”,没有选项中表述的因果关系,选项强拉因 果和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14、 3】 试题分析:选项 A对应的原文 “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可见选项 “卮言层出无穷 因而在庄子自称的创作方法中位列首位 ”判断错误,属于曲解文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郑樵的治学精神及其史学成就 范兆琪 郑樵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史学家。从小便勤奋好学,十六岁时父亲病故,他便和堂兄郑厚在兴化北郊的夹 T山,搭了三间茅屋,谢绝人事,刻苦攻读。他抱负很大,自比不下于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和扬雄。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 “实学 ”。 郑樵虽然专心钻研学术,但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他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
15、俘虏北去,宋室南迁,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年轻的郑樵也坚决要求抗战,表示要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但因无人引荐,投效无门,他又不愿与一般士大夫周旋应酬,于是只得重返山林,坚持在夹 T山过着淡泊清寒的生活,同时更加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一心一意要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 今的通史。 为了完成这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郑樵以坚强的毅力, “三十年著书,十年搜访图书 ”,做了充分的准备。 “风暴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当时,莆田学术文化很发达,藏书家之多,闻名全国。郑樵 “周游所至,遇有藏书家,必留借读尽乃去 ”。 “闻人家有书,直到其门求读,
16、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去住曾不吝情 ”。因此,他得以 “搜尽东南遗书,搜尽古今图谱,又尽上代之鼎彝与四海之铭碣遗编缺简 ”。当时人们就曾称赞他说: “惟有莆田郑夹 T,读尽天下八分书。 ”这就为他完成通志的编撰,准备了博大深厚的基础 。 郑樵虽博览群书,但不死守书本。他认为研究学问,除了刻苦攻读外,还要重视实践知识,注意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他 “结茅夹T 山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野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他还主张读书人要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 “参合 ”,以求得 “实学 ”。还要利用实物,来印证书本知识。他这种治学方法比较科学和进步,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7、 郑樵认为,要编撰这样一部贯通古今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必须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于是他以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校雠学)、图谱、亡书之学;并把研究的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清代纪昀等人认为, “南北宋间记诵之富,考证之勤,实未有过于樵者 ”。他不愧为当时最博学的学者。 郑樵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大约始于绍兴八年( 1138),当时他三十五岁。绍兴十九年( 1149),郑樵四十六岁, 他感到年纪大了,体力也开始衰退,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他从已经写成的几百卷著作中,挑选出
18、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 ),向秘书省进献自己的著作,并呈上一封献皇帝书,说明自己三十年来刻苦攻读和勤奋著述的情况。结果得到高宗赵构的嘉纳,把他所献的书 “诏藏秘府 ”。这使郑樵受到极大的鼓舞。他回到莆田夹 T草堂后,继续著书、讲学。这时他名声很大,四方之士从学者多达两百多人。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但他都辞谢了。 由于侍讲王伧和贺允中的再次推荐,绍兴二十八年( 1158)二月,高宗赵构召见郑 樵。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 “取历代之籍,始三皇,终五季,汇辑为一,名曰通志,体参马、班,法则稍异 ”。高宗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郑樵回
19、到家乡后,虽年老体衰,却更加勤奋著述,日夜不辍。他整理、审订,删繁就简,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志全书的编纂工作,实现了会通众史, “集天下之书为一书 ”的夙愿。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底,郑樵又一次来到临安,献上自己的著作。刚好高宗车驾去建康,没有得见。次年春,高宗下诏命郑樵把通志进呈;但是诏命下来时,郑樵却已不幸逝世了,终年 五十九岁。 郑樵以毕生的精力,独自编纂了卷帙浩繁的二百卷通志,他的成就是巨大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郑樵与刘知几、章学诚并列,认为他的通志“足以不朽 ”, “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竞天之一彗星 ”,对他做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 1988年第 12期文史知识) 【小题
20、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郑樵二十四岁时,徽宗、钦宗被金兵俘虏北去,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坚决抗金,由于年轻的郑樵投效无门,于是在夹 T山中编撰史学巨著通志。 B郑樵读书时搜访博览,他利用莆田藏书家多 的有利条件,听到人家有书,不管乐不乐意,直到其门求读,不管鼎彝之文还是铭碣遗编缺简他都研究。 C郑樵三十五岁开始酝酿编撰通志,四十六岁时将通志编撰完成,他唯恐身后著作失传,于是挑选出十八种,一百四十卷,徒步两千里来京进献。 D郑樵在绍兴二十八年受到高宗赵构的召见,他对高宗说,自己准备参照历代典籍,从三皇开始,到五代结束,写一部与史记相同的史书。 E本文叙事跨
21、度大,从郑樵的青少年时代到去世,前后几十年;引用资料丰富,有传主的言论,也有别人的评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旧时代学者形象。 【小题 2】 郑樵写作通志,有哪些思想基础 请结合原文的前两段进行分析。( 6分) 【小题 3】从 两段来看,郑樵在治学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而有人认为如果他出来做官,会更有利于个人理想的实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5分)答 E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A给 1分,答 C和 D不给分。 【小题 2】( 6分) 他有要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的宏大理想;
22、他有专心致志于学术研究和著述,以自己的才干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他有实实 在在搞学问,鄙弃不是 “实学 ”的科举文章的求实的研究精神。(每点 2分) 【小题 3】( 6分) 注重实践知识。他为了考察研究动植物,在夹 T山下搭茅屋居住,访问田夫野老,观察动植物;与富有实际知识的农民交流。 读书有计划性。为了具备渊博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他制订了一个三十余年的研究计划。 读书、研究与著述结合。郑樵在读书研究中,把成果分别写成九十类、五十种专门著作,这许多著作,后来大都成为通志的底本。(每点 2分) 【小题 4】( 8分)观点一:郑樵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愿出来做官,是出于他的研究学问的需要。 他认
23、为科举文章不是 “实学 ”,不值得学习; 他拒绝地方官吏推荐他出来做官,是为了专心著述、讲学; 宋高宗也支持郑樵专心著述,让他监潭州南岳庙,并允许给他笔墨用具,让他回家继续撰写通志。 观点二:如果他出来做官,更有利于人生理想实现。 他的理想是编撰一部继史记之后、贯通古今的通史,如果做官,会更有利于利用朝廷的资源,完成自己的著述; 从宋高宗后来给予他一定官职、支持他专心著述来看,做官会有更优厚的条件,有利于他的著述; 他抱负很大,对民族命运也很关心,如果做官,会更好的造福一方。(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 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河南省 焦作 中高 定位 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