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海南省琼海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海南省琼海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海南省琼海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海南省琼海市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他把 相敬如宾 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B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 不胫而走 ,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C某市原副市长许运鸿家教不严,其妻儿收受贿赂 80多万元有人认为,许运鸿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 罪不容诛 D五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新区大道上人流如潮, 接踵而至 ,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 B不
2、胫而走: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C罪不容诛:形容罪恶极大,即使杀了也抵不过罪恶不合语境 D语境为人很多,接踵而至:是一个接一个到来,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文学和艺术,总是在相互融通、相互借鉴中发展, , 。 。 。 , 。 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艺术发展史都充分证实了这个问题 文学和艺术的融通和 渗透,涉及的领域极广 也是成果最显著的一种创作实践 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运动规律 诗画融通,则是文学和艺术的融通中最为活跃的一种审美活动 这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 A B C D 答
3、案: C 试题分析: 承接开头两句, “这个问题 ”指代前面, 相连, 承接 。此类试题要注意几类词语:关联词、副词、代词。几个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从医学角度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 B网上图书能低至六折,甚至更低,根本原因在于网上书店相对实体书店而言运营的成本比较低,没有实体书店所需的高额店面费 C余秋雨在撰写了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碑文后,广大网民对他进行猛烈炮
4、轰钟山碑文也被骂成是 “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 ”。 D 40多名 90后学生用义卖筹集到的 4374元善款买了棉袜子和水果等礼物,亲手送到 “夕阳红 ”敬老院近 200名左右的老人手中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语序不当,应为 “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成分赘余,前后脱节, “余秋雨在 后 ”,后面的主语又换成了 “广大网民 ” “近 ”与 “左右 ”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小题 3分) “穿越小说 ”:一场由网络写作狂欢引发的时尚阅读热 丁运时 随着穿越小说步步惊心改编而成的电视热
5、播, “穿越小说 ”俨然成为时下最为时尚的读物。有业内人士甚至声称: “可以说,网络阅读,不知道 穿越 的人已经过时了。 ”据悉, “穿越小说 ”已成为各大原创文学网站的热门和头牌,作家出版社更是高调宣布以 12%的版税,以 10万册的首印量签下了被各大读书网站评出的 “四大穿越奇书 ” 木槿花西月锦绣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迷途末世朱颜,从而将这场由网络写作狂欢引发的时尚读热推向了极致。 那么,何谓 “穿越小说 ”?作家出版社编辑对这个古怪玄虚的概念了如下: “穿越小说 的称谓是按内容定义的。其情节通常是一个当代青年遭逢变故,在机缘巧合下,进入古代,以在场的方式参与见证了种种众所周知又知之
6、不详的历史事件。在当代中国文学里,黄易的寻秦记算是影响最大的穿越文学作品,也可以被视为当代华语文学穿越类型的滥觞之作。 ”而网络上近一两年兴起的“穿越文学 ”特点又有所不同,其作者受到相关影视作品的影响,因而基本上多是青年女性回到古代,谈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同时经历种种宫闱秘事及权力争斗。这类小说主要受到女学生和女白领的追捧,可以视为言情小说的一个变种。 正在流行的 “穿越小说 ”的作者均 为年轻的白领女性,她们或是受到寻秦记的启发提起笔编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发布在网上与人享,或是直接受到网络上同类作品的影响从而跟风创作。并非职业作家的她们本意不过是游戏之作,但一不小心造出了声势,遂故作正经地将
7、故事编写完整。由于网络的流行与追捧,更多的女白领步其后尘, “穿越小说 ”居然演变为一种 “文学现象 ”。显然,只有在发表门槛不高的网络上才会创造这样的奇迹,其强烈的示范效应促成一场 “网络写作狂欢 ”。当然, “穿越小说 ”的盛行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职业女性对充满激烈竞争的现实和职场的迷茫与逃避,对日趋世俗功利的 恋爱婚姻的失落与反思,从而幻想到另一时空追求更为理想 化的纯粹爱情。 尽管 “穿越小说 ”方兴未艾,但这一阵新兴的时尚阅读热能持续多久并不令人乐观。首先, “穿越小说 ”先天不足,不过是一种类型化、商业化的消遣性读物,其内容并无特别之处,论言情创作技巧恐怕比不上正宗的情爱小说;
8、论讲史更是无法与相对严谨的讲史类读物相提并论。而且小说题材过于狭窄,突出言情而淡化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事件沦为演绎风花雪月恋爱经历的配角和工具。其次,小说作者文学素养和创作经验的不足,使得作品质量不高,又因为水准参差不一,导致作品泥沙混杂、良 莠不齐,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长期 “繁荣 ”。再次, “穿越小说 ”一窝蜂地走红,题材撞车、跟风严重,新奇程度将急剧下降,而形式新颖奇特乃此类小说大行其道的关键,舍此肯定会造成 “阅读疲劳 ”;最后, “穿越小说 ”出身于网络,所谓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网络文学总是极端地喜新厌旧,也许过不了多久,一种新的创作和阅读时尚兴起,加速 “穿越小说 ”的
9、过气与式微。 【小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穿越小说 ” 据小说内容而得名,通常是当代人在巧合下进入古代,参与见证种种历史事件。寻秦记为 其创始之作。 B “穿越文学 ”近年在网络兴起,主人公都是女青年,内容涉及恋爱、闱秘及权力争斗等,受年轻知识女性追捧,属言情小说。 C “穿越小说 ”随着同名穿越小说改编的步步惊心热播而成时下最时尚的读物。网络阅读中, “穿越 ”已成时髦名词。 D网络写作狂欢把穿越小说这种时尚阅读热推向了极致,于是出版社高调签下了 “四大穿越奇书 ”。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穿越小说 ”
10、本为游戏之作,一些年轻白领女性受同类作品的影响而跟风模仿,受到网络的关注,就将故事编写完整。 B网络的流行与追捧使越来越多的女白领跟风创作, “穿越小说 ”演变为一种“文学现象 ”,促成一场 “网络写作狂欢 ”。 C “穿越小说 ”从某种程度反映了现代职业女性对充满激烈竞争的现实和职场的迷茫与逃避,对世俗功利的恋爱婚姻的失落与反思。 D尽管 “穿越小说 ”方兴未艾,但能持续多久并不令人乐观。这是因为 “穿越小说 ”的作者并非职业作家,其文学素养和创作经验不足,水准参差不一。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穿越小说 ”在内容上突出言情,重在演绎风花雪月、恋
11、爱经历,淡化历史背景 ,历史人物和事件沦为爱情的配角和工具。 B “穿越小说 ”是一种消遣性读物,其内容普通,创作技巧基本不能与正宗的情爱小说相比,讲史与讲史类读物无法相提并论。 C “穿越小说 ”是因网络而创造发展的奇迹,但由于其先天缺陷及网络文学极端喜新厌旧,它将很快被新的创作和阅读时尚取代。 D “穿越小说 ”题材撞车现象严重,久而久之其新奇程度将下降,造成读者 “阅读疲劳 ”,使 “穿越小说 ”失去了发展的关键。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D 【小题 3】 C 【小题 1】 试题分析: A选项 “寻秦记为其创始之作 ”与原文 “也可以被视为当代华 语文 学穿越类型的滥觞之
12、作 ” 不相符合; B选项 “主人公都是女青年 ”与原文其 “因而基本上多是青年女性回到古代 ”不相符合; D选项因果颠倒,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D选项概述不全。 “穿越小说 ”能持续多久并不令人乐观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作者并非职业作家,还有其他原因。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C选项推论当定论。选项中 “它将很快被新的创作和阅读时尚取代 ”与原文 “也许过不了多久,一种新的创作和阅读时尚兴起,加速 穿越小说 的过气与式微 ”不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 阅读下面的访谈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e),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 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
14、。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 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
15、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 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写此信,很觉悲哀。 ”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
16、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 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 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
17、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 “拔白旗 ”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吴宓日记中描述自己拜访陈寅恪时对他的印象: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 眉目成八字形 ”。访后,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 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 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 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
18、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 “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4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 下遗嘱。 (文汇报 4 21)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 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
19、引出陈寅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 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鼎鼎来衬托及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 C到国外游学 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只有 “中学 ”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 “西学 ”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 的治学宗旨。 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 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
20、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 【小题 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 6分) 【小题 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 6分) 【小题 4】请联系当今现 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这一主张的理解。( 8分) 答案: 【小题 1】 CE(选 C得 3分,选 E得 2分) 【小题 2】文中有三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第一处是 “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第二处是吴宓日记中描述自己拜访陈寅恪
21、时对他的印象: “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 眉目成八字形 ”;第三处是陈寅恪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每点 1分,共 3分)这三处肖像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学者丰富的内心 世界:他享受沉浸在思考中的专注忘我;对于真理和学问有着不惧病痛的执著和光明如炬的洞悉;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就是视若生命的学问和生命,在永别之际,他用无言和眼泪向一切做了告别,病痛、难舍、痛苦、落寞、留恋等诸多情感都包含在默默的泪水中,感伤凄凉。(每点 1 分,共 3 分) 【小题 3】作者主要写了陈寅恪的七件事情: 被梁启超力荐担任国学院导师; 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 在丢书没有参考书
22、籍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 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 拒绝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的邀请; 夜候 友人吴宓并赠送论再生缘油印本; 75岁完成柳如是别传 【小题 4】 陈寅恪是一个视学问如生命的学者,中国科学院拟请他任所长,这是对他潜心做学问的能力和价值的认可,也是一种荣誉。很多学者穷其一生追求如此殊荣,但陈寅恪选择了拒绝; 在荣誉面前,他选择了坚守宁静淡定的内心,将精力全部放在学术探究上,这种宠辱不惊的执著专一冷静,为他早日掌握并拥有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寅恪这种甘坐冷板凳、不羡功名的心境,对当今社会学术界个别学者内心浮躁、急于求成的现象是一种教育,一种启发,我们只
23、有挣脱世俗对成功的功利定位, 才会找到真理。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C项中 “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 ”不正确,文章只是说西游回来的陈寅恪很重视东方学,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没有提及以民族学问为本的问题; E 项 “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 ”评价不准确,文章通过书籍烧毁丢失说明了他日后的学术研究的困难, “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对其治学态度没有批评之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人物的肖像描写,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先筛选
24、出有关于 “眉眼 ”的肖像描写,然后根据这些外貌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第一处写出了一个学者的专注;第二处写出了病痛中的执著;第三处寥寥数笔,最见真情,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语泪流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感情,感伤凄凉溢于言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通读全文,归纳文中所写传主的所有事件,合并小的事件,然后筛选出主要事件,主要有被梁启超力荐担任国学院 导师,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拒绝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的邀请,夜等友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海南省 琼海市 高三下 学期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