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河南周口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河南周口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河南周口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河南周口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感恩,是一种美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向被视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无论中外,忘恩负义, 投桃报李 ,都是遭人唾骂的恶行恶德。 B对于病理主治医生来说,重要的是要熟悉基本病变,学会分析各种影像并从中得出诊断结论;要有科学的思路而不是只会 按图索骥 。 C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 栩栩如生 ,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 “中国名片 ”。 D自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将被撤销的几个部门的门口都成了热门景点,前来拍照
2、留念的人 不绝如缕 ,门口甚至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投桃报李:他送给我桃子,我拿李子回送给他。比喻相互赠答,友好往来。不合语境。 B “按图索骥 ” 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C“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 D、“不绝如缕 ”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这里应用 “络绎不绝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 众人 众人 :许多人我 孰与 城北徐公美?孰与 :与 相比,哪一个 B师者, 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 的蚓无 爪牙 之利
3、爪牙:爪子牙齿 C 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小的时候学习才能不及 中人 中人:平常人 D蛇蟮之穴无可 寄托 者寄托:托身、安身谨拜表 以闻 以闻:来听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众人:一般人 C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以闻:使 听到;上报皇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 就 砺则利就:接近、靠近夫 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怎么 B师 道 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不知东方之 既 白既:已经 C追 亡 逐北亡:逃跑的士兵斩木为兵, 揭 竿为旗揭 :举起 D前太守巨逵 察 臣孝廉察:观察困于心, 衡
4、于虑,而后作衡:阻塞 答案: D 试题分析:察:经考察后予以举荐、选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书也是植物,那么,书的花是什么呢? _。一本书能够开成千朵万朵的花, _, _, _,便成了一本书。如果是好书, _;如果是赖书, _,但经不住时间的煎熬。 书却是作者的心事 香味会有一些 花都是作者的灵魂 香味便挥之不去 当然是字 花开在心事之上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
5、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根据语境中的上下文选择句子,是连贯的基本原则。首空的前语境是一个设问句,由此可定首空选第 句,从而可以排除 BC 两项。比较第 句,与第二空的前语境关联,可以看出,第 句比第 句衔接更恰当。再用其余的句子验证,因而可定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背景下,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共建文明道德风尚,以及对于重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起到十分重要意义的作用。 B美国科学家梅洛希表示,假如该小行星撞击地球,然后在地面上砸出一个直径约 6 4公里、深约 518米的大
6、坑,将导致 7级地震,引发浪高约 21米的海啸。 C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D新的土地法规定,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各级政府不得以各种理由加以干涉。 D当年极为畅销的一本书墨迹的作者是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曾子墨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轨迹写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句式杂糅,将 “具有意义 ”与 “起到作用 ”保留一个即可。 C 项,表意不明,前面提出的是具有两面性的两个问题,最后一个
7、分句中的代词 ”此 ”指代不明确。 D 主宾搭配不当,去掉 “耕种 ”后面“的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每小题 3分,共 9分 ) “微电影 ”大有可为 娄雪 微电影是指专 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 “微时 ”放映、“微周期制作 ”和 “微规模投资 ”的视频短片。其内容触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元素,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 “小短片 ”,来自于各种相机、 DV、手机。后来
8、,类似 “天堂鸟影像 ”这样的专业机构,使微电影从个人自拍的随性表达,渐渐上升到电影的层次。 近两年,我国各种类型的微电影呈 “井喷式 ”增长。从电影类型来看,在草根网民的原创作品层出不 穷的同时,专亚团队为一些品牌量身打造的商业微电影也开始盛行 ;从制作规模来看,越来越多的专业团队挤身微电影的制作,甚至一些知名导演也加入了微电影的制作行列。微电影的制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品质、格调也得以提升,实现了华丽转身。微电影的影响力也在日渐增强,由其催生的短片大赛、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等活动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些微电影在实现艺术追求的同时,也主动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以 “7 21”大雨为背景创作的系列
9、微电影大雨的主要人物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面对大雨造成的各种困境,他们团结互助、共抗灾难,共同演绎 了充满温情与关怀、责任与坚守的感人故事。影片融入纪实的风格,片尾对人物原型的采访,使得 “微 ”中有内涵, ”微 ”中有新意。在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公益微电影中,天堂忘记了镌刻下自闭症少年的心灵界碑汉;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一句 “叔叔,你把我卖了吧 !我还差 1800块钱给妈妈治病 ”,让观众为之动容 ;亲爱的小孩喊出 “温暖 2012”,呼吁对于弱势儿童群体的关注一刻都不该停止 这些微电影关注社会事件,从帮扶贫弱、关爱孤儿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等多个方面,予以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以艺术
10、的办量担当起社会责任, 发出正义之声,温暖人心。 微电影的播放渠道正日趋多元化。微电影不仅通过网络、移动电话等新媒体呈现,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为它大开 “绿灯 ”。微电影传播平台的增加,微电影制作团队的日渐专业化都让微电影从 “非主流 ”向主流过渡。未来,微电影还可能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以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向观众。 (光明日报, 2012年 12月 3日,有增删) 【小题 1】下列关于 “微电影 ”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微电影对观看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传统电影要低,移动状态和短时间休闲状态下都可以观看。 B放映时间短、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是微电影的显著特征,但它的内容丰
11、富,可单独成片,也可系列成剧。 C最早的微电影是普通百姓用手机、相机、 DV等拍摄的短片,它们仅仅是一些个人的随性表达。 D近两年微电影发展迅猛,影响力日渐增强,催生了许多公益活动,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 【小题 2】不能说明微电影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一项是 ( ) A大雨融入纪实风格,在短小篇幅中展现了深刻的内涵,创作上有新意。 B天堂忘记了展现了自闭症少年的心灵世界,启示人们应该关爱少年自闭症患者。 C交易中的小女孩儿主动找到人贩子,要求把自己卖掉换钱给妈妈治病,让观众为之动容。 D亲爱的小孩喊出 “温暖 2012”,呼吁社会要持续关注弱势儿童群体。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
12、项是 ( ) A微电影只能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一般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 B专业团队加入微电影的制作,不仅大大地增加了微电影的数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其质量。 C微电影篇幅小的特点有助于其实现主题的立意深远和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D微电影正从 “非主流 ”向主流过渡,不久会打包进入主流院 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A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 D无中生有, “催生 ”的不是公益活动,且 “带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 ”无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该项是对影片艺术风格的肯定,
13、不是思想内容上担负起社会责任。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只能在 播放 ”不对,从最后一段 “传统的电视播放平台也为微电影大开 绿灯 ”可知; C原文说的是 ”微电影篇幅虽小,却并不影响其主题的深远立意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 ”, “有助于 ”的说法没有根据; D “微电影还可能打包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 ”,而不是 “不久会 ”进入主流院线、进入电影发行体系,误将或然当做必然。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
14、,本是于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搏、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 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 “以求知识为职志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 “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 :“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 “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
15、,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 梁启超列 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
16、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 “怪人 ”。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 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 ”,可 “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 ”以及 “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侮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 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
17、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洛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横批是 “儒将风流 ”。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 “你在北找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这两副时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
18、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 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
19、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 胡适曾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 “中国, 只有一个陈寅恪! ”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A虽已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并想以此激发学生。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 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
20、他的治学与人格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E作者引用傅斯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这句话,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小题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梁启超和曹云样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6分 ) _ 【小题 3】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 本文简要概括。 (6分 ) _ 【小题 4】你如何理解 “中
21、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8分 ) _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2】 这段对话交代了陈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而 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 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 梁启超的评价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每点 2分) 【小题 3】 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 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 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
22、树一帜; 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 陈 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 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 (任意写出 3点得全分 ) 【小题 4】 理解: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 2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人生信念,潜心治学,不求显达,身处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
23、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 “独 一无二 ”的重要原因。( 2分) 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难以超越的。( 1分) 启示:以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延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 【小题 1】 试题分析:答 B 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A给 1分;答 C、 D不给分。 C梁并非过谦之辞; D心理描写说法不当; A激发学生并非陈有意为之。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河南 周口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