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三 “三诊 ”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针 灸 ( ji) 晕 车( yn) 露 马脚( lu) 曲 尽其妙( q) B 桔 梗( ji)精 髓 ( su) 刽 子手( kui) 混 水摸鱼( hn) C 压 缩( y)狡 黠 ( xi) 拧 脾气( nng) 恬 不知耻( tin) D 择 菜( zhi)连 累 ( li)紧 箍 咒( g)咎由自取( ji) 答案: D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经络一滩血蛛丝蚂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思辩天燃气美轮美奂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C厮打弹簧门绵里藏针
2、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D青睐猪肘子筚路蓝缕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答案: C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春节到来之际,公安机关再次提醒市民,外出时一定要锁好门窗,以防不法分子 登堂入室 行窃。 B五一节期间,徜徉各大广场、公园的市民们在欣赏不同造型的美景时,不由地感叹,如今的园艺师们真有 着手成春 的本事。 C当下一些电影、电视编导,为了市场需求,对传统经典作品进行改编,随意加上一些现代元素,将名著改得 不三不四 ,从而消减了名著的审美价值。 D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昆明正迅速步入一个摩天楼的时代。不久前,北京路吹箫巷建设项目规划公示结束,一个 53层、高达 148.8米的综合建筑
3、已经跃然纸上 。 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的两会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就 “税收痛苦指数 ”答记者问时提到,今后将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增值税制度,适当降低服务业的税收水平。 B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对于情节严重的,可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 C专家指出,针对前不久 “山西地震谣言 ”事件,国家必须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和打击力度,以便有效遏制通过网络散播流言这一恶劣现象。 D由辛亥志士后裔、民间爱心人士联合兴建的 “辛亥首义百年纪念墙 ”,包括纪念广场、英雄名录、首义第一枪、首义第一旗、辛亥志士衣冠冢等组成。
4、答案: B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5分) 内心里拥有善, _, _, _。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_,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_, _。 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感动着 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A B C D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农尝百草的基因解读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史书和民间传说都在证明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但还是有很多人表示
5、 怀疑。不过,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李辉的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的事情可能是中国先民生存的一种真实情况。 在对中国人的 DNA 检测分析后,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 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李辉等人利用 DNA技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推测出中国人的苦味基因 TAS2R16大约是在 50006000年前受到自然选择而形成的,而且功能很强。 从基因来看,所有人都有 TAS2R16基因。 TAS2R16基因编码的 苦味受体专门针对植物中常见的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该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
6、尝出这类毒素。世界上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不会觉察出这种毒素特有的苦涩味道,而另一部分人则对这种苦味十分敏感。 人的功能独特且有多种变体的基因一般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受到自然选择后会在基因组中留下痕迹。被选择的基因的弱势类型容易被淘汰,但强势类型会被保留,虽然是少数。被自然选择的强势基因附近的邻居基因,也会连带着只有少数类型被保留下来,称为 “搭车效应 ”。 “搭车 ”的基因越多,功能越强,意味着自然选择的历史越短。 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中苦味基 因 TAS2R16的增强功能基因变体有比较长的“搭车 ”区段,应该是在 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研究人员检测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群的样本,只在中国人的基
7、因组中发现了有很强功能的苦味基因,即 “搭车效应 ”很强,而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 TAS2R16不如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功能强。 在 5000 6000年前,中国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这一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靠狩猎和采集已不能满足人口对食物的需求。所以,一方面人们必须从森林中走出,从狩猎和采集转为农耕,这便是 “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的历史根据;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大量采集 食物,这便是 “神农尝百草 ”的历史根据。而面对各种可能充饥的植物,人们不能靠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是否有毒,只能靠口尝。当然,尝百草并非只是尝食物,而是既鉴别食物,也识别药物。对于前者要鉴别其是否安全可食用,对于后者要鉴
8、别其是否安全和有疗效。在尝百草的这个时期,苦味感灵敏和强烈的人会生存下来,而苦味感不灵敏和强烈的人则会被毒死,就像神农吃了断肠草一样。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农尝百草并非是一个人的行为,而是中国先民许多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群体就会保留功能强大的辨识苦味的灵敏 TAS2R16基因,并遗传下去。因此,从基因角度可以解释为何神农尝百草是中国先民一段可信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生存阶段。 【小题 1】下面不能作为 “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 ”的依据的一项是 A李辉研究小组通过基因研究初步证明神农尝百草可能是真实的情况。 B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大约是在 5000 60
9、00年前受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形成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神农尝百草的时期。 D中国人的苦味基因是在尝百草中生存下来的中国先民的保留和遗传。 【小题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人体内苦味基因的功能很强,所以中国人都能够辨识出有毒的苦味植物。 B世界上大约四分之一的 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很难尝出吡喃葡萄糖苷类毒素。 C中国人的苦味基因的 “搭车 ”区段较长,研究认为应是在 1万年内受到过自然选择。 D神农的苦味感不灵敏、强烈,因此吃断肠草被毒死了,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苦味基因和其他人
10、类基因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非洲人和欧美人的苦味基因经受自然选择的时间早于中国人。 C在人类 历史上,我们的先民都曾先后经历过尝百草这一阶段。 D神农尝百草是具有真实性的,但尝百草不是神农的个体行为。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A 【小题 1】答非所问 【小题 1】 A强加因果; B“大约四分之一的 TAS2R16基因功能不强的人 ”偷换概念; D“尝百草其实和神农没有关系 ”不合文意 【小题 1】 “人类基因 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绝唱 严 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
11、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 候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
12、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 “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 ,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 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
13、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 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 ”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
14、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 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
15、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生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 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小题 1】文章题目为 “绝唱 ”,请根据文意,理解 “绝唱 ”的含义。( 6分) 【小题 2】作者写 “残荷 ”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 ( 6
16、分) 【小题 3】文中 “留得残荷听雨声 ”与 “风雨声中听残荷 ”有何不同 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 4】作者说 “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 ”,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 6分) 答案: 【小题 1】 满塘残荷是一池碧绿、艳红(或 “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 ”)的最高升华 ,是历尽凄风苦雨的高尚凄美; 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 “绝唱 ”; 现实的残荷与历史的残缺相互映照 ,构成了残缺 ,独特的美。 【小题 1】 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 最美 ”的认识过程,给读者留下悬念 ,引发读者
17、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 写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有利于突出 (或 “衬托 ”)残荷枯梗、败叶的独特之美。 【小题 1】 “留得残荷听雨声 ”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 “风雨声中听残荷 ”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小题 1】 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 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 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 【小题 1】本 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
18、力的考查。 【小题 1】此题考查对比手法的好处,对比就是为了突出,强调。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 ,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四川省 成都市 石室 中学 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