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卷.doc
《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福建省莆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淇水汤汤 , 。 (诗经 氓)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 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莲, 。(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 6分) 渐车帷裳 齐彭殇为妄作 万里悲秋常作客 谁家新燕啄春泥 侣鱼虾而友麋鹿 花之君子者也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 斯人已逝,良知犹存 季羡林先生走了,昨晨 8时 50分左右从北京 301医院走了,享年 98岁。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季羡林
2、这个名字太过熟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然而,当我们用这些词 语描述季羡林生前的荣耀时,却难免有些苍白。 人们痛惜他的离去,不仅因为世间从此少了一位博学多思的学者,一位精于语言的英才,一位连接中印文化、中西文化的摆渡人,更是因为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守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活到 98岁高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早就活超了 “预算 ”。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羡林时谈到,季老的书里人生,同样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即使是在
3、 “牛棚 ”挨整时,也没丢掉自己的信仰。更令人敬佩的是,季羡林甚至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 280万字的梵文作品。 今天,许多人在为名利奔忙,更有人因此失去了底线,全然没有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求真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的毅力与真诚。而这方面,季羡林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皆堪称楷模。胡适曾说,做学问要像 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与季羡林齐名的香港学者饶宗颐说,季羡林笃实敦厚,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张中行则认为季羡林以一身兼具三种难能 :“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 普通、朴素、敦厚,也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一切应了诗人对他的评价 “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
4、,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有时自嘲和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相比,自己只是 “一个杂牌军而已 ”。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 :“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 难! ”应该说,季羡林为人所敬仰,除了学识,同样在于他从容地、真性情地走过一个世纪。季羡林把说真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 ” 一个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走完了动荡的 20世纪,走完自己的一生。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虽说
5、自己的一生 “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 ”,但熟悉季羡林的人都知道,他 “毕生认真,饱尝苦头 ”,而他的牛棚杂忆也因此被 出版界视为 “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 良人已去,良知犹在。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 “国学大师 ”、 “学界泰斗 ”、 “国宝 ”等三项桂冠,以求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季羡林表明自己不做 “国宝 ”,但他心里一定认同这种说法,即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 “国宝 ”。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选自 2009年 7月 12日
6、新京报) 【小题 1】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文章开头直接点明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时间、地点和年龄,开门见山,简单醒目又具震撼力。 B “当我们用这些词语描述季羡林生前的荣耀时,却难免有些苍白。 ”这句话说明季羡林的离去,是中国及世界的一大损失,突出季羡林一生的贡献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C “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就更难! ”这是哲学家斯宾诺莎赞扬季羡林先生一生为追求真理所作出的卓越的贡献。 D文章思路贯通,章法严整,先从季羡林生前的荣耀和成就谈起,然后从治学和为人来概括其一生的贡献和人格魅力。 E本文文字典雅,字里行间饱蘸深情。告诉人们:坚
7、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就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小题 2】文章第四段引用胡适、饶宗颐、张中行等人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小题 3】巴金先生曾说: “说的真话并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是在真话的基础上产生的。 ”文中最后说 “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 ”你有何感想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案: 【小题 1】( 5分) C、 E( C项斯宾诺莎这句话并不是用来形容季羡林的,作者只是引用这句话来论证观点。 E“典雅 ”不对,本文文字较平实;另外 “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 就是 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
8、原文只说“相信 ”,是作者的理解,并没有绝对性。)(答对一项 2分) 【小题 2】( 4分)文中引用胡适、饶宗颐、张中行等人的话是为了突出季羡林为求真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的 毅力与真诚 ,表现季羡林在 治学和为人 方面的楷模形象;从 侧面委婉批评 了当今 世人追求名利,丧失底线的不良现象。同时 丰富 了文章的内容, 增强 了文章的底蕴。(三点各 1分,表述 1分) 【小题 3】( 6分)真话与良知能激浊扬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发展不 可或缺的因素( 2分)。生活中人们常常在各种诱惑或者利益纠葛中为了明哲保身或是获取利益,故意隐瞒事实,或者编造谎言 掩饰真相,混淆黑白( 2分)。说真
9、话面临很大的压力,甚至会让自己陷入困境,面临生命的威胁,因此说真话显得异常宝贵,是最需要珍视的 “国宝 ”( 2分)。(例子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 微 火 周蓬桦 我在野地里闲逛,手里夹着一支香烟,它可以和内心暗藏的微火呼应,还可以让你在夜幕下或者大风中游走,穿过一条危机四伏的道路。 一个人内心的火焰,生来就有。我曾经的一位邻居,有一年他得上一种怪病,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他用仰躺的方式延续生命倒也罢了,令我感到残忍的是,几乎每天,他的身上必需要扎满银针才能缓解疼痛。我隔一段时间就去看望他,出门后都要难过好久,因为我看到一个全身被扎满针的人如何向来客展示微笑。他太太告
10、诉我,如果哪天碰巧天气不好,大夫没有及时赶来,老人就会陷入恐慌状态,即便他的病当时并没有发作。他让家人一次次打去电话,“大夫到哪儿了?快催催,我觉得快不行了。 ”一场大雨过后,大夫终于赶来,他迫不急待朝身上指指: “快,给我的 全身都扎上针。 ” 我听了这样的讲述,又对死亡的疑虑增加了几分。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必须付出死的代价才能验证。可气的是,对于它的验证结果,哪怕是个美妙仙境,也无法将信息完整地传递给活着的人们。换一个角度说,假如死亡世界果真是个美妙的仙境,这个事实得到科学的鉴定,人类会不会忽然就变得轻松呢?会不会丢下眼前痛苦琐碎的生活,纷纷往死亡的仙境里逃跑呢? 我记得在夜晚穿行的
11、那一刻,总是在头上闪烁的星光突然消失。四周晚冬的荒野,扭曲的枯树,几丛苇草,早已干涸的水洼,斜坡上的 幽暗洞穴,给人造成一种很可怕的错觉,觉得 自己置身于上帝的某种设计中了。此刻,风声、夜鸟的叫声、远处的村庄,都达到了对生命考验的联盟和默契。人的恐惧正是源于这种未知,心想如果今夜神开恩让我走出荒野,就是最大的恩赐。而当我走出困境、抵达温暖的屋舍之后,与友人饮酒、聊天,畅 谈历险,却又很快忘记了神的存在。神之所以为神,就是不轻易计较人类的失礼,而人做不到这样。 田野上有一幢草楼,那是被农人废弃的护青人的居所。想起它,我的脑子里就立即浮现出一个满头长癞疤的人,手里提着一杆火枪围着大片的农 作物转悠
12、。这个人是我母亲的叔伯兄弟,我叫他癞疤四舅。他的生活没有 讲究,饿了从土里拔下一只萝卜,渴了削下一根秫秸,从中汲取甘汁。他的身上没有一点赘肉,因为他身上有了多余的东西,就把它归还给野地。他的整个人生,与粮食、牲口、日月、河湾、土炕等事物有关,而远离研究、礼仪、述职、嫉妒、级别等一切所谓文明社会的零部件。 日益重复的生活已经消磨了我们的激情,我们需要不间断地到野地里摄取,才能获得天然的元素。有时候我真的羡慕癞疤四舅,他怀抱一杆土枪做梦,秋收后离开田野,熬过冬天直至过完一生。后来在一年秋收过后,他果真死去了,过了一个多月才被人发现。于是人们感叹: “癞疤可真可怜啊 !” 但我分明看到他倚着土墙的样
13、子,死亡在他的脸上,流淌得十分安详。 在癞疤四舅死后不久,我姥姥镇上的大人物 一个姓胡的镇长死了,镇上顿时热闹起来,全镇停工三天。接下来是隆重的追悼会,吹吹打打,送葬的男男女女都哭肿了眼睛,可结果还是得把镇长埋到荒野里。胡镇长死后不到一年,他年轻的老婆就改嫁了。而此前,人们就早已不再提起胡镇长。 今天,在沉沉夜幕下,我重温着人世间发生的这些事情,感到人的一生像一支燃烧的香烟,吸一口才能亮一下。 (选自天涯,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语言风格古朴自然,能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叙事更生动、议论更形象。
14、 B本文叙议结合,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折射出作家对人类的悲悯和对人生的探寻,从而把作品提到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 C第三段对死亡世界的思考颇为独特,大概正是对死亡世界的无知,人才贪生恶死。 D第四段讲 “我 ”曾经一走出荒野就忘了神的存在,就是要以人对神失礼反衬神的宽容。 E姥姥镇上的胡镇长的葬礼风风光光,但他很快被人们忘掉了,他老婆也改嫁了。他生前风光,死后速朽,强烈对比说明了 人死光灭的道理。 【小题 2】本文第二段写了一个得病的邻居,联系全文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4分) 【小题 3】联系全文,分条陈述 “微火 ”的丰富内涵。( 6分) 答案: 【小题 1】 BC( A项, “语文风
15、格古朴自然 ”错误,文章未用反问。 D项,讲述“我 ”走出荒野,主要 是为了突出 “微火 ”的意义,即某种信念对人的鼓舞作用。 E项,理解有误,不是 “人死光灭 ”。)(答对一项 2分) 【小题 2】( 4分)这一段写了一位邻居,身染怪病简直生不如死却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而且还不忘对 访客露出笑脸,这一形象 证明 了 “一个人内心的火焰生来就有 ”的 观点 。与第一段所写情形相映衬, 表现 “微火 ”对人的重要性。这位邻居的遭遇引起下文 “我 ”对死亡世界的思考,为揭示主题作 铺垫 。 (三点各 1 分,表述 1分) 【小题 3】 微火指香烟的微小火光; 微火象征强烈的求生欲望; 微火象征人在
16、困境中的顽强意志; 微火象征平静有意义的人生; 微火象征人的生命渺小脆弱。(每点 2分,答出上面任意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9分 每小题 3分) 欧洲的二战反思 黄 晴 在人类的历史上,爱与恨、生与死,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个人话题。在国家层面,战争 与和平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话题。历史上,欧洲是近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也是对战争的惨烈感受最深刻的地区之一,因而这里有着丰富的战争文化反思。 对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春秋无义战 ”,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 “竞于力气 ”的战争;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性质,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野,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战后思索。
17、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是与对文明、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思索相联系的。以德国法西斯主义为例,从表层看,它以种族优越感为精神基础,以反犹主义为煽情手段;从思想特征上看,它具有神秘主义和非理性崇拜的 特点;从深层看,它与西方文明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暴力推崇倾向有相当的关联。 60多年来,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批判一直在进行,而且越来越深入,以至直指西方文明核心价值的某种缺失。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省具有一种 全民性质。希特勒只是一狂热偏执的煽动者,但民众在狂热中迷失,在狂暴前怯懦,却是他得以登台的背景。历史证明,犯罪行为一旦披上一种 “政治正确 ”的外衣,便是一场社会灾难。反犹主义是法西斯主义
18、的根源之一,但在欧洲 ,反犹主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文化。二战后,法国、波兰等国对此也进行过反思乃至道歉,说明 反思并不是战败国的专利,而是人类对人性的再梳理和提升。据报载,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儿子找了一个犹太女友,这个犹太女孩竟遭多人羞辱,反映出欧洲种族主义文化的顽固性。 在欧洲,对战争的反思,对历史的态度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史上,恩怨之事所在多有,如无宽恕之心,或会化为冤冤相报的 “西西里式仇杀 ”,不知伊于胡底。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是非如不厘清,历史的教训如不记取,战争罪犯如不被绳之以法,不仅受害者人心难以平复,加害者还会图谋东山再起,悲剧还会重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福建省 莆田市 适应性 习语 文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