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四川省金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梦 魇 偃 旗息鼓 发 髻 通 缉 劳 累 连 累 B 提 防 堤 坝 出 入 繁文 缛 节 勾 当 勾 画 C市 侩 刽 子手 埋 怨 埋 伏 星 宿 宿 舍 D罪 愆 信 笺 糟 粕 压 迫 谄 媚 陷 阱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羸弱 膨涨 负曲衔冤 脍炙人口 B暮霭 国萃 怨气充天 别出心裁 C罪孽 贤惠 天堑无涯 各行其是 D燥热 脉搏 流水帐 名门旺族 答案: C 下面文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人
2、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必然要受环境的 耳濡目染 :我们有些中学动辄上百千万把校舍装饰得 蓬荜生辉 ,气派非凡,实验室配置尖端可与重点大学相 媲美 ,以期达到培养有内涵、有修养的人才的目的。但 事与愿违 ,我们大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上不去, “绅士 ”培养不出来,反而养成了学生互相攀比的心理,重表不重里的风气。 A 耳濡目染 B 蓬荜生辉 C 媲美 D 事与愿违 答案: B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将是一曲由“创新 ”和 “融合 ”为主旋律的交响乐。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
3、“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 ”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截至 5月 9日 17时 30分,累计检票人园已达 19 59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 120急救中心 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 3分,共分)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
4、导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一个人倘能 “知人 ”,固然可见出智慧,但 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 “自知 ”,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 “自知 ”呢?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种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5、。 人什么时候需要 “自知 ”?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 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 “自爱不自贵 ”的同时,做到 “自知不自见 ”,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 “知不知 ”,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 “不知知 ”,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年来,人还是如此, “知不知 ”的太少, “不知知 ”
6、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去了。看别 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 “算我瞎了眼了 ”,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 “我认得你! ”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 最明澈的镜子
7、。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 “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 ”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迷药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小题 1】下列对 “自知 ”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 “自知 ”,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B所谓 “自知 ”,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所谓 “自知 ”,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自然的短处的自知,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所谓 “自知
8、 ”,必须先 “知人 ”,然后 “知己 ”;是那种建立在 “知人 ”基础上的“知己 ”。 【小题 2】对文中 “由老子书中引出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 ”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作者在文中引用 “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 识自己。 C世间 “知不知 ”的人太少, “不知知 ”的人极多,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已未知的东西或领域,
9、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小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 明澈,不被人蒙蔽。 C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己。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答案: 【小题 1】 C
10、【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A项将 “知人 ”“自知 ”并提,且 “神志清明 ”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结果而非含义; B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 D项曲解文意。 【小题 1】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 【小题 1】本文的主旨是谈 “自知 ”而非 “知人 ”, ”通透的明澈 ”需要在 “知人 ”的同时拥有 “自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22分)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 “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 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
11、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 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 “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 的 “道 ”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 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 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 “低作堰、深淘滩 ”,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 才真正是人类
12、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 “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 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 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 “妙
13、 源清君 ”,这也暗合了老子 “上善若水 ”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 “分四六、平涝旱 ”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 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
14、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 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小题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小题 2】文中说都江堰 “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 小题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小题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 “上善若水 ”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 【
15、小题 1】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小题 1】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方法科 学: “低作堰、深淘滩 ”“分四六、平涝旱 ”; 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体现了 “上善若水 ”的哲学思想。 【小题 1】采用议论 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 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小题 1】以水比喻 “上善 ”,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小题 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四川省 金堂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