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广东江门福泉奥林匹克学校九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物理卷(带解析).doc
《2013届广东江门福泉奥林匹克学校九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物理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广东江门福泉奥林匹克学校九年级3月份质量检测物理卷(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广东江门福泉奥林匹克学校九年级 3月份质量检测物理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C粉笔蹭到衣服上,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D冬天,雪花漫天飞舞 答案: B 试题分析: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这是物质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 A不符合题意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分子的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 B符合题意 “粉笔蹭到衣服上,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和 “冬天,雪花漫天飞舞 ”,这都是物质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 C、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扩散现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
2、学生对:扩散现象的认识,以及对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区别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如果从外界吸收不到热量,那么液体( ) A蒸发不能继续进行 B蒸发能够继续进行,使液体温度升高 C蒸发能够进行,使液体温度降低 D蒸发能够继续进行,使液体温度升高 答案: C 试题分析:蒸发是液体自发地进行的,是在任意温度下进行的,如果从外界吸收不到热量,那么液体仍能继续发生蒸发现象,吸热致使周围的环境的温度降低,所以正确选 C 考点:蒸发吸热 点评:考查了蒸发发生的条件,属于一道基础题。 下列现象中属于白光色散的是( ) A太阳光经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B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电视画面的
3、颜色 C红、绿、蓝三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白光 D红、蓝、黄三色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成黑色 答案: A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太阳光是复色光,可被色散为各种颜色的光;红、绿、蓝是光的三基色,红、黄、蓝是颜料的三原色 A、太阳光是复色光,经过三棱镜后能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故 A符合题意 BC、电视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三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故 B、 C不符合题意 D、红、蓝、黄三色是颜料的三原色,其它颜色都是根据这三种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故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的色
4、散,以及光的 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下列关于 “新材料 ”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人类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研制出二极管、三极管是电脑必不可少的器件 B纳米材料为人们制造更小的机械提供物质基础 C人们利用超导的磁悬浮现象研制 “无摩擦 ”的磁悬浮列车 D人们根据超导零电阻的特点,用超导体制造电饭锅,提高电饭锅发热的效率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半导体材料的应用、纳米材料、超导体的应用 A、半导体在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二极管、三极管、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故 A描述正确 ; B、纳米材料大小约为 10-9m,故可以用来制造更小的机械,故 B描述正
5、确; C、磁悬浮列车利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无摩擦的运行,现在人类开始将超导体应用到磁悬浮列车上,故 C描述正确; D、电饭锅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而超导体没有电阻故不会发热,所以超导体不能用来制造电饭锅,故 D描述错误; 故选 D 考点:半导体的特点;超导体在磁悬浮列车、超导输电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点评:本题考查新材料的特点及应用,属识记内容,应记清 “呼麦 ”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呼麦 ”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 “
6、呼麦 ”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 “呼麦 ”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 “呼麦 ”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声音是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的条件和声音的三特征,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知识逐一分析,选择正确答案: A、错误, “呼麦 ”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音调; B、正确, “呼麦 ”中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C、错误, “呼麦 ”中高音和低音都不是超声波或次声波; D、错误, “呼麦 ”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故选 B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超声波与次声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如何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属于基本应用 通电
7、螺旋管旁的小磁针静止如图所示,判断正确的是( ) A螺旋管 a端为 N 极,电源 c端为正极 B螺旋管 a端为 S极,电源 c端为负极 C螺旋管 a端为 N 极,电源 c端为负极 D螺旋管 a端为 S极 ,电源 c端为正极 答案: C 试题分析:小磁针静止时 N 极向左, S极靠近螺线管;因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故说明螺丝线管 a端为 N 极, b端为 S极;则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电流由 d流入螺线管,故说明 d端为电源正极, c端为负极; 故选 C 考点: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安培定则 点评:本题考查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及右手螺旋定则,右手螺旋定则为判断
8、电磁铁磁极常用方法,应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 关于摩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的 作用 B汽车轮胎上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C减小摩擦的方法之一是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D假如没有摩擦,人将无法行走 答案: D 试题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如果静止,但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仍有静摩擦力作用,所以 A错误;汽车轮胎上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B是错误的;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是减小摩擦的方法之一,所以 C 是错误的;假如没有摩擦,人将无法行走, D 正确。 考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点评:明
9、确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之一是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以下选项中质量最接近 200g的是( ) A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本的质量 B一颗图钉 C一张课桌 D一只母鸡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生活中对于一些物体质量的认识,同时利用单位的换算可以得出符合条件的选项。 A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课本的质量在 200g左右符合题意; B 两只鸡蛋的质量在 100g左右不符合题意; C 一张课桌的质量在 10kg以上不符合题意; D 一只母鸡的质量在 2kg左右不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质量的估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些物体质量的认识,由于生活中我们常常以斤为单位,必要时应进行单位的换算 实验
10、题 某同学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中,取两段等长的蜡烛 A和 B,点燃蜡烛,观察玻璃板后的像,如图所示: ( 1)我们应选择 较薄(选填 “较厚 ”、 “较薄 ”)的平板玻璃来进行实验;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填 “较明亮 ”或 “较黑暗 ”)的环境中进行。 ( 2)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 B前应先将点燃蜡烛 A,但无论怎样移动 B,始终不能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 3)改正后,再次移动蜡烛 B直到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 4)移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
11、纸,则白纸上 不能(选填 “能 ”或“不能 ”)出现蜡烛 A的烛焰的像,说明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 5)做完实验后某同学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准确的是 B: A将蜡烛 A远离玻璃板,像逐渐变小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 10cm时,像和物相距 10cm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 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答案:( 1)较薄,较黑暗;( 2)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不能,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 B 试题分析:( 1)实际操作可知,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 2)先将点燃蜡
12、烛 A,得到像,再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 B确定像的位置; 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都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 ( 3)再次移动蜡烛 B直到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 4)蜡烛 A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移 去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 A的烛焰的像 (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点评:( 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
13、定要熟练掌握( 2)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是区别实像和虚像的重要方法 在探究 “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 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液体种类 实验 序号 物体重力 G物 ( N) 弹簧测力计示数 F( N) 物体受到浮力F 浮 ( N) 排开液体体积V 排 ( cm3) 水 水 =1.0g/cm3 1 2 1.5 50 2 1.0 1.0 100 3 0.5 1.5 150 酒精 酒精 =0.8g/
14、cm3 4 2 1.6 0.4 50 5 1.2 0.8 100 6 0.8 1.2 150 ( 1)分析表中数据,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 N,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 = N。 (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2和 3(或 4、 5和 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 3)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 。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 1.5N 的物块,如图甲所示;
15、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0.5N,他就在 0.5N 处对应标上 1.0g/cm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 N 处对应标上 0.8g/cm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答案:( 1) 2N; 0.5N;( 2)大, 1、 4(或者 2、 5或者 3、 6);( 3)小; 0.7。 试题分析:(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 2N; 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 F浮 =G-F=2N-1.5N=0.5N ( 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2和 3(或 4、 5和 6)
16、可知,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即所受的浮力变大;故可得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改变液体的密度;结合表格可知 1、 4或者 2、 5或者 3、 6符合 ( 3)根据 F浮 =gV排可知,物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所以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变大,根据 F浮 =G-F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 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F浮 =G-F=1.5V-0.5N=0.5N,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得 0.5N=水 g
17、V 排,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 F 浮酒 =酒 gV 排,由以上两式可得: F浮酒 =0.8N, 此时应标在弹簧测力计的 1.5N-0.8N=0.7N 处 故答案:为:( 1) 2; 0.5;( 2)大; 1、 4 或者 2、 5 或者 3、 6;( 3)小; 0.7 考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浮力大小的计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和图象的分析能力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要保证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要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要保证液 体的密度一定 如图 ( 1) 图 1中刻度尺的读数为 厘米; 图 2中秒表读数为 5.23秒。 ( 2)图 3所示的电
18、表是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该表的读数为 kW h。 ( 3)图 4是一灯泡的铭牌,将该灯泡接入家庭电路中正常使用。根据有关信息填表。 物理量(单位) 数值 额定电压( V) 25 2h消耗的电能( kW h) 答案:( 1) 5.23 ; 337.5 ;( 2) 7831.6 ;( 3) 220、额定功率( W)、0.05 试题分析:( 1)图 1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起始刻度为 2.00cm,铅笔最后对应的刻度值为 7.23cm,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7.23cm-2.00cm=5.23cm,记录结果要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2)图 2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 0.5min,指针在 5min
19、和 6min之间,所以时间大于 300s大盘的分度值为 0.1s,指针所在位置为 37.5s,秒表示数为:300s+37.5s=337.5s ( 3)电能表刻度盘上的数字最后一位是小数,所以是 7831.6KWh ( 4)灯泡上铭牌 “220-25”表示的意思是,额定电压是 220V,额定功率是 25W。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时间的测量, 电能表;灯泡的铭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电能表的读数,注意电能表读数时,最后一位是小数,单位是 kw h 填空题 下表为小红在 “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 ”中记录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得液体密度是 ,容器质量是 。 实验次数 1 2 3 4 液体体积 /cm3 5
20、.8 7.9 16.7 35.1 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 /g 10.7 12.8 21.6 40.0 答案: g/cm3; 4.9g 试题分析: 取两组数据,本题解法常见的有两种: 设容器质量、液体密度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求解, 根据增加的液体体积和质量求解 具体方法如下: 设液体密度为 ,容器质量为 m,则有 m+V 液 =m 总 ,代入 1、2次数的数据有: ( 1) m+5.8cm3=10.7g ( 2) m+7.9cm3=12.8g 解得: m=4.9g, =1g/cm3 故答案:为: 103, 0.0049; 由 1、 2组数据, m=12.8g-10.7g=2.1g, V=7.9cm3-
21、5.8cm3=2.1cm3 液体的密度为: = 代入第 1组数据有: 1g/cm35.8cm3+m=10.7g,得容器质量 m=4.9g故答案:为: 103, 0.0049 考点:液体的密 度测量实验 点评:第一种解法数学在没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前是有一定困难的,第二种解法= 必须接受理解,教学中只有少数同学能用此法解题,建议灵活应用 两个电阻 A 和 B,它们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RA= ;若把它们并联在 3V的电路中,干路电流是 A。若把它们串联在总电压为 3V的电路中,则通过电阻 B的电流是 A。 答案:, 0.8 , 0.15; 试题分析:( 1)由图表知: A元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广东 江门 福泉 奥林匹克 学校 九年级 月份 质量 检测 物理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