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四个家庭小实验,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醋酸除水壶内的水垢 B提纯混有少量泥沙的食盐 C用灼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棉线 D用石灰水检验人呼出气体中的 CO2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醋酸除水壶内的水垢是利用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二氧化碳,再被水洗掉,属于化学变化,故 A错; B、提纯混有少量泥沙的食盐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的步骤,只是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正确; C、用灼烧的方法区分羊毛和棉线,羊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错; D、石灰水检验人呼
2、出气体中的 CO2,是通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错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将下列固体分别放入水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生石灰 C烧碱 D食盐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 A正确; B、生石灰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 B错误; C、烧碱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 C错误; D、食盐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D错误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空气和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和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B造成
3、空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有 CO、 CO2、 SO2等 C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D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所以我们应当爱护水资源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故选项正确; B、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 氧化氮等气体,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会污染空气,故选项错误; C、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杀菌消毒等,故选项正确; D、人类可用的淡水资源还不到总水量的 1%,因此十分有限,所以我们应当爱护水资源,故选项正确;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水的净化
4、;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环保 1废旧电池回收处理 2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B 安全 1化学药品妥善处理 2发生火灾及时逃生 C 化工 1工业用盐代替食盐 2工业酒精勾兑假酒 D 生活 1人走关灯节约用电 2一水多用节约用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废旧电池回收处理可防止电池中汞、铜等金属污染环境;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可防止水体污染;故做法均正确; B、很多化学药品有毒、有害、具有腐蚀性等,需妥善处理;发生火灾及时逃生;故做法均正确; C、工业用盐亚硝酸钠有毒,不能代替食盐;工业酒精含有有毒的甲醇,不能勾兑白酒饮用;故做法均错误; D、人走关灯节约用电,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5、一水多用可以节约用水;故做法均正确; 考点: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所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 A Al2O3 B Fe2O3 C SiO2 D NO2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元素氧元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则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所组成的物质中应含有氮元素和氧元素 A、 Al2O3是由铝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氮元素,故选项错误 B、 Fe2O3是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氮元素,故选项错误
6、 C、 SiO2是由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含氮元素,故选项错误 D、 NO2是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通常情况下,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如表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 40 240 320 370 700 750 根据上表所给信息和所学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属于化合反应 B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C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都是可燃物 D实验时,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丢在废纸篓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红磷燃烧能够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物是红磷和氧气,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B、
7、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如果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火就会熄灭正确 C、白磷、红磷、木炭、无烟煤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够燃烧,说明这些物质都是可燃物正确 D、用于吸干白磷的滤纸片上含有一定量的白磷,如果丢在废纸篓里,白磷由于缓慢氧化而温度升高,白磷的着火点是 40 ,如果温度上升到 40 ,白磷就会燃烧起来,酿成火灾不正确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碱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熟石灰用于中和酸性土壤 C食盐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 D稀盐酸溶液用于清除铁锈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烧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所以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8、故错误;B、熟石灰显碱性,且比较便宜,故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正确; C、医疗上还用氯化钠来制生理盐水( 0.9% 氯化钠溶液),正确; D、稀盐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所以可用稀盐酸清除铁锈,正确; 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用盐的用途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6.98g B 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 C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D Si元素的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 14 答案: D 试题分析: A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 “1”,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是 26.98,故 A错
9、误; B根据核外电子层排布:在含有多个电子层的原子里,第一层最多容纳 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 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个电子,可知 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错误的,故 B错误; C Si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故 C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 Si元素的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 14,故 D正确;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是( ) A 除去 CO中的 CO2 B 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D 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由于一氧化碳能够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10、和铁,所以该过程不能除掉二氧化碳,除掉的是一氧化碳; B、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就要设计相同情况的双氧水溶液,而该实验中双氧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所以无法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该装置中的白磷着火点较低,所以白磷在容器内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中由于氧气的消耗会导致活塞左移,利用活塞移动的位置即可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时,两支试管内都应放碘,一支试管内放水,一支试管内放酒精,看溶剂的影响,再通过放入溶剂相同,溶质不同来 验证溶质的影响,而该实验中溶质和溶剂均不相同,所以无法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如图为某化工
11、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钛酸亚铁( FeTiO3)中钛元素为 +3价 B 中氩气( Ar)作反应物,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 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 CO和 H2投料的质量比为 1: 2 D 中反应为: 2FeTiO3+6C+7Cl2 2X+2TiCl4+6CO,则 X为 FeCl3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设钛元素的化合价为 a,则( +2) +a+( -2) 3=0, a=+4,故 A错; B、因为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故用镁和氯化钛冶炼钛时需要氩气做保护气,氩气( Ar)作反应物是错误的,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故 C
12、错; C、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CH3OH;一氧化碳与氢气的质量比为 28: 4=7: 1,故 C错;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 Fe: 2,Ti: 2, O: 6, C: 6, Cl: 14;反应后 Fe: 0, Ti: 2, O: 6, C: 6, Cl: 8;故 2X中含有 2个铁原子, 6个氯原子,故 X的化学式为: FeCl3;故 D正确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某同学从定量角度研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过程,在原实验基础上增加了称量操作,具体做法是:取 10%的双氧水和少量的二氧化锰放入气体发生装置,并对反应前后混
13、合物的质量进行称量,记录如下: 反应过程 反应前 反应后 质量变化(不含容器质量) 34.3g 32.7g 若反应后,双氧水分解完全且氧气全部逸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0.3g B最多得到氧气的质量为 1.6g C双氧水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3.4g D反应后容器中水的质量为 1.8g 答案: D 试题分析: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34.3g-32.7g=1.6g 设生成 1.6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x 2H2O2 2H2O+O2 68 32 x 1.6g 根据 解得 x=3.4g A、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 3.4g10%=34g,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34.3g-3
14、4g=0.3g,故 A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氧气的质量 为: 34.3g-32.7g=1.6g,故 B说法正确; C、由上面的计算可知双氧水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3.4g,故 C说法正确, D、反应后容器中水的质量为: 32.7g-0.3g=32.4g,故 D说法错误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在试管中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随着反应的发生,纵坐标表示的是( ) A氧气的质量 B固体物质的质量 C高锰酸钾的质量 D锰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随着反应的发生,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与图中不符 B、
15、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体质量不断减小,与图中相符 C、当完全反应后,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不再存在,质量为零,与图中不符 D、锰元素的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发生,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固体质量不断减小,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应该不断增大,与图中不符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 ) A体积增大 B质量增大 C个数增多 D间隔增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的改变(变大了); A、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体积增大,故选项错误; B、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16、,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质量增大,故选项错误; 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个数增多,故选项错误; D、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正确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下列各组气体中,不能用燃着的木条区分的是( ) A氧气和空气 B二氧化碳和氮气 C甲烷和空气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空气没有变化,故 A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氮气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 B错误; C、甲烷遇到燃着的木条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空气无现象,故 C正确。 D、一氧
17、化碳遇到燃着的木条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 D正确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石油 B液态氧 C生铁 D汽水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A 不符合题意;B、液态氧含有氧气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 B符合题意 ; C、生铁中含有铁和碳,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C不符合题意; D、汽水中含有碳酸和水、糖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D不符合题意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下列图标中,表示 “禁止烟火 ”的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图中标志的含义
18、是当心爆炸 爆炸性物质,所以错误 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燃放鞭炮,所以错误 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腐蚀品,所以错误 D、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所以正确 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烟的危害性及防治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 ) A木炭 B镁条 C红磷 D铁丝 答案: 下列气体中能形成酸雨的是( ) A O2 B CO C SO2 D CO2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氧气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不会形成酸雨,故错误; B、一氧化碳虽有毒,但不与水反应,不会形成酸雨,故错误; C、二氧化硫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或硫酸,当雨水的 PH 5.6时就形成酸雨故正确; D、二氧化碳是
19、大气的成分之一,含量过多会形成温室效应,但不会形成酸雨,故错误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工业明胶中含有毒的重铬酸钠( Na2CrO4),其中 Cr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价 B +2价 C +4价 D +6价 答案: D 试题分析:钠元素显 +1价,氧元素显 -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 +1) 2+x+( -2) 4=0,则 x=+6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下列物质中,能用作氮肥的是( ) A NH4HCO3 B K2SO4 C K2CO3 D Ca( HPO4) 2 答案: A 试题分析: A、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20、 B、硫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D、磷酸二氢钙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 B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瓶塞倒放,用药匙取药品,故 A操作正确; B、应左物右码,故B操作错误; C、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C正确; D、用玻璃棒搅拌溶解,故 D操作正确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有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该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甲 乙 丙 金属混合物质量 /g 10 10 20 稀
21、硫酸质量 /g 100 120 100 剩余固体质量 /g 4 4 13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 1)甲同学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2)计算丙同学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 1) H2SO4、 FeSO4;( 2) 17.8% 试题分析:( 1)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关系铁氢铜,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同时放出氢气,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当把金属混合物放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时,剩余固体为铜,而金属混合物中铁的质量为混合物质量与铜质量差由丙可知 100g硫酸能与 7g铁粉反应,所以甲中只与 6g铁反应,说明硫酸过量,所以反应后溶质是硫酸亚铁和硫酸化
22、学式是: H2SO4、 FeSO4 ( 2)解: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 20g-13g=7g 设生成硫酸亚铁的质量为 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y Fe+H2SO4=FeSO4+H2 56 152 2 7g x y 根据: 解得 x=19g,根据: 解得 y=0.25 g 所以反应后溶液质量为: 20g-13g+100g-0.25g=106.75 g 反应后溶液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 100%17.8% 答:丙同学所得溶液中硫酸亚铁的质量分数为 17.8%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用语与所表达意义相符的是( ) A 2H2 个
23、氢原子 B N22 个氮原子 C Mg2+ 镁元素的化合价为 +2 D 一个钙离子带有 2个单位的正电荷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因此 2H 表示 2个氢原子,故 A说法正确;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 N2 表示一个氮分子含有 2个氮原子;故 B说法错误;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可知Mg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 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 C说法错误; D根据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可知 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 +2;故 D说法错误;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北京市 朝阳区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