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0届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届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届北京市东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沼气燃烧 B铁锅生锈 C开水沸腾 D食物变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来判断,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A、沼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A错; B、铁锅生锈的过程中生成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故 B错; C、开水沸腾只是水由液体变为气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正确; D、食物变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错。故选 C 考点:化
2、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下列实验中,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会出现白雾 B未密封保存的烧碱遇足量稀盐酸有气泡放出 C滴加酚酞的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变蓝色 D生锈的铁钉放入无色稀硫酸中溶液变黄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分析判断。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瓶口有白雾,故 A正确; B、未密封保存的烧碱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所以遇
3、足量稀盐酸有气泡放出,故 B正确; C、碱液能使酚酞变红,滴加酚酞的蒸馏水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变成红色,故 C错误; D、铁锈(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铁溶液呈黄色,故 D正确。故选 C 考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铁锈的主要成分,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 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是对常见反应现象的考查,熟练掌握相关物质的性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常用化肥硫酸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3(NH4)2SO4 4NH3+3X+N2+6H2O,则 X的化学式为 A S B O2 C SO2 D SO3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
4、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个数都不变。结合题干提供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共有 6个 N 原子, 24个 H原子, 3个 S原子, 12个 O 原子;反应后共有 6个 N 原子, 24个 H原子, 0个 S原子, 6个 O 原子,则反应后生成的 3X中应含有 3个 S原子和 6个 O 原子,则 X中共有 1个 S原子和 2个 O 原子,即 X的化学式为 SO2。故选 C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中遵循的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了 “联合制碱法 ”,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5、NH3 + CO2 + H2O = NH4HCO3 NH4HCO3 + NaCl = NaHCO3 + NH4Cl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 在上述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置换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生成另外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离子,生成另外两种
6、化合物的反应。 NH3 + CO2 + H2O = NH4HCO3,属于化合反应; NH4HCO3 + NaCl = NaHCO3 + NH4Cl,属于复分解反应; 2NaHCO3 Na2CO3 + H2O + CO2,属于分解反应; 在上述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故选 A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反应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下图中,四位同学说的是关于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内容,这个反应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B电解水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D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别写出四个选项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
7、四个同学描述的该反应的特征分析。 A、 2H2+O2 2H2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 1: 8: 9,错误; B、 2H2O 2H2+O2,该反应是分解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C、 2Mg+O2 2Mg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 3: 4: 7,错误; D、 2CO+O2 2CO2,该反应符合以上四个特征,正确。故选 D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及化学反应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同学们要熟练掌握。 现有一瓶 t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下面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B它一定既是
8、浓溶液又是饱和溶液 C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D在 t 时,加入硝酸钾固体,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硝酸钾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判断。 A、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给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时,它的饱和溶液 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发生变化,故 A错误; B、由于不知道温度的高低,也就不知道溶解度的大小,故无法判断溶液的浓稀,故 B错误; C、给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溶液中就会有晶体析出,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 C正确; D、由于硝酸钾溶液是 t 时的饱和溶液,因此加入的硝酸钾固体不会
9、被继续溶解,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了给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降温、升温、增加溶质时可能引起的量的变化,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的理解。 葡萄糖供给人体和维持体温所需能量的反应可表示为: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医疗上可用一定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给病人输液以补充能量 B葡萄糖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能量 C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 CO2的含量
10、增加, O2的含量减少 D葡萄糖氧化产生的 CO2如不能及时排出人体,则血液的 pH将增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判断。 A、根据题意可知,用一定质量分数的葡萄糖溶液给病人输液可以补充能量,正确; B、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葡萄糖缓慢氧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氧化反应都会放热,故同时产生能量,正确; C、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 CO2的含量增加, O2的含量减少,正确; D、葡萄糖氧化产生的 CO2如不能及时排出人体,则血液的 pH 将减小,不正确。故选 D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
11、评:溶液的 pH 7时,溶液 呈酸性,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强,溶液的 pH逐渐减小,而不是随着变大。 向含有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插入锌片,有气泡产生,则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 B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铁 C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 答案: B 试题分析:向滤液中插入锌片,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有硫酸剩余,即所加入的稀硫酸过量,因此混合物中的氧化铜与铁粉完成反应。 A、因为稀硫酸过量,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故 A正确; B、因为混合物中的氧化铜与铁粉完成反应,则不溶物中一定不含有铁,故 B不正确; C、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铁能
12、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因此,氧化铜和硫酸反应所生成的硫酸铜会与铁粉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硫酸的铜,即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故 C正确; D、铁与硫酸或硫酸铜反应都能生成可溶于水的硫酸亚铁,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故 D正确。故选 B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牢记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x、 y两物质(不含结晶水)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在 t2 时分别往两份100g水中加入 a克 x和 a克 y充分搅拌后,将溶液均降温至 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13、1 时, x、 y两溶液均已饱和 B t1 时, x、 y的溶解度相等,且两溶液质质量分数相等 C t2 时, x、 y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且两溶液均已饱和 D t2 时, x、 y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且两溶液均不饱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判断。 A、 t2 时, x的溶解度大于 ag, y的溶解度等于 ag,分别往 两份 100g水中加入a克 x和 a克 y充分搅拌后,则 x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y是饱和溶液;将溶液均降温至 t1 ,由于 y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 y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故 A不正确; B、 t1 时, x、 y的溶解度相等,
14、且大于 ag; x、 y降温后都无晶体析出,溶液中的溶质仍为 ag,故 x、 y两溶液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 B正确; C、 D、 t2 时, y的溶解度是 ag, x的溶解度大于 ag,故 t2 时分别往两份100g水中加入 a克 x和 a克 y充分搅拌后,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 x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y是饱和溶液,故 C、 D均不正确。故选 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表是各物质所含的少量杂质及除去
15、这些杂质所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其组合正确的是 组别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 甲 CaCO3 K2CO3 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 乙 NaCl MgCl2 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丙 NaOH Na2CO3 加适量 Ca(OH)2溶液,过滤,蒸发 丁 C粉 CuO 加适量 NaOH溶液,过滤,蒸发 A 甲 ,乙 B丙 ,丁 C 乙 ,丙 D甲 ,丁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分析判断。 甲、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钾易溶于水,可以通过 的方法除去碳酸钙中的碳酸钾; 乙、氯化钠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沉淀,通过 的方法可以除去氯化钠中的氯化镁;
16、 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通过 的方法可以除去碳酸钠; 丁、碳不能和盐酸反应,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通过 的方法除去 C粉中的氧化铜。故选 A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反应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一定质量的甲溶液中逐渐加入乙物质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的关系能用右下图曲线表示的是 序号 甲 乙 HCl溶液 NaOH溶液 HCl溶液 大理石 CaCl2溶液 Na2CO3溶液 CuSO4溶液 铁粉 H2SO4溶液 锌粒 A B C D 答案
17、: C 试题分析:首先,分析图象所给化学意义:随着乙的不断加入,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当乙过量时溶液质量不在变化。 其次,由于图象涉及乙过量时溶液质量的变化,而乙过量后没有新的反应,分析起来比较简单,所以以此为突破口,分析题中 5个反应可知: 中乙是NaOH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即二者都是溶液,当加入过量后,溶液质量肯定是逐渐增加的,不符合图象保持不变; 最后,由于本题选项是组合型,所以可以用排除法,通过上面分析知道反应 不符合图象,故含 的答案:也不符合题意,即只有 C符合。故选 C 考点:酸、碱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
18、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可快速解答。 用一定量的 NH4NO3和 KH2PO4的固体混合物可以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已知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则固体混合物中 KH2PO4的质量分数 为 A 20% B 25% C 80% D 85% 答案: A 试题分析: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由于混合物是由 NH4NO3和 KH2PO4组成的,故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就是 NH4NO3所含氮元素的质量。 由于 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35%,而在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8%,
19、则硝酸铵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则为 28%35% =80%, ,所以固体混合物中 KH2PO4的质量分数为 1-80%=20%,故选 A 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点评:正确把握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利用 N 元素的质量的关系来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比较下列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元素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因为电子层数 2 时,当最外层电子数为 8,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得失电子,所以其化学性质也最稳定,故可知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B项氖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故选 B 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点评: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
20、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A H2 B 2H C 2H+ D 2H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分析判断。 A、 H2表示: 氢气, 一个氢分子, 每个氢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故错误; B、 2H表示 2个氢原子,正确; C、 2H+表示 2个氢离子,错误; D、 2H2表示 2个氢分子,错误。故选 B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熟悉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 B硅 C铝 D铁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铝,铁,因
21、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故选 C。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练掌握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排序,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 A氧气 B氮气 C氢气 D甲烷 答案: D 试题分析:天然气、煤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选D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组成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
22、同,所以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故选 A。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元素的概念,并能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 B元素名称 C元素符号 D中子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 A、原子序数是 16,正确; B、元素名称是硫,正确; C、元素符号为 S,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是 32.066,不是中子数,错误。故选 D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具有:能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元素周期表的
23、特点及其应用。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气体验满 C检查气密性 D加热液体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领分析解答。 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于试管口上方 1cm处,故 A是错误的; B、用燃着的木条对气体验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故 B是错误的; C、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紧握烧瓶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故 C是正确的; D、加热液体时,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约 1/3 处,且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 ,故 D是错误的。故选 C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北京市 东城区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