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集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专项培优训练7.doc
《双休集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专项培优训练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休集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专项培优训练7.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双休集训: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专项培优训练 7 单选题 下列各种现象,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食物腐烂、钢铁生锈 B.汽油挥发、木炭燃烧 C.水分蒸发、滴水成冰 D.蜡烛熔化、白磷自燃 答案: A 比较归纳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若以下的物质转化都由一步反应完成: ZnZnCl2 Zn(OH)2ZnCl2 ZnCO3ZnCl2。则 ( ) A.三种转化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 B.三种转化都必须加入盐酸才能完成 C.只有 发生了中和反应 D.三种转化的生成物中都有水 答案: C 把足量铁粉分别加入到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只有一种溶质的是( ) A.ZnSO4、 Cu
2、SO4 B.H2SO4、 CuSO4 C.HCl、 H2SO4 D.Mg(NO3)2、 Hg(NO3)2 答案: B 现有四种白色固体: 氯化钠 氯化钡 无水硫酸铜 硫酸钠,不使用其它试剂 (可以用水 )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区分出的先后顺序是( ) A. B. C. D. 答案: D 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序号 A B C D B.B项 C.C项 D.D项 答案: A 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 “南酸北碱 ”。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土壤的酸性,在下图中符合冲洗过程中土壤中液体 pH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 B 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
3、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为了鉴别黄铜和黄金,一下方法可行且简便的是( ) A.观察颜色 B.放在水中 C. 加稀硫酸 D. 磁铁吸 答案: C 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KOH + CO2 = KCO3 + H2O B.2NaOH + SO2 = Na2SO4 + H2O C.FeCl3 + 2NaOH = Fe( OH) 2+2NaCl D.K2CO3+Ca( OH) 2=2KOH+CaCO3 答案: D 下列不属于氢氧化钾的化学性质的是() A.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 B.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C.能和 CO2反应 D.能和硫酸反应 答案: A 若金属锰 (M
4、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 A. Mn+2HCl =MnC12 H2 B. Mg +MnSO4= MgSO4 Mn C. Mn Cu( NO3) 2=Mn( NO3)2+Cu D. Fe MnSO4 =FeSO4 Mn 答案: D 多数食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潮,并与空气中的 O 2 反应腐败。生产上多在食品上放入一包 CaO 粉未,使食品保持干燥。现已研究成功在食品中放入一包铁粉(包裹在多孔泡沫中)铁粉吸收水分和氧气变成铁锈,从而保护食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两干燥剂袋上都要有明显的 “勿食 ”字样 B.CaO 干燥剂保护食品的效果比铁粉干燥剂好
5、 C.铁粉干燥剂能与水和 O 2 发生化学反应 D.生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答案: B 下列几组物质按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 ) A.HNO3、 KOH、 CuSO4 B.Ca( OH) 2、 HCl、 NaCl C.H2SO4、 Na2CO3、 Ba( OH) 2 D.KNO3、 NaOH、 HCl 答案: A 同学们在做实验时发现,将镁条放入某 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对于这一 “异常现象 ”产生原因,同学们设计了以下探究方案进行讨论。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 A.甲同学推测该气体可能是 H2,于是收集气体并检测该气体 B.乙同学猜想该 CuCl2溶液呈酸性,并用 pH试
6、纸检测 C.丙同学用锌粒与该 CuCl2溶液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丁同学用镁粉与该 CuCl2溶液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答案: D 家庭厨房中的很多日常用品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你认为下列哪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A.铝锅比较耐用,是因为金属铝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铝锅一般不用来盛放醋、酸梅汤等物质 B.为防止菜刀生锈,通常将菜刀用完后洗净、擦干 C.铜有光泽,铜制的火锅看起来美观,所以尽管它易产生少量有毒的铜锈,但由于铜的传热能力仅次于银,所以铜还是做炊具的首选材 料 D.用不锈钢制成的汤勺不易生锈,是因为在普通钢中添加了铬、镍等元素 答案: C 许多物质都有俗名。下列各
7、组中,物质化学名称、俗称和化学式都相符的是( ) A.石灰石、氢氧化钙、 Ca(OH)2 B.大理石、碳酸钙、 CaCO3 C.烧碱、碳酸钠、 Na2CO3 D.食盐、硝酸钠、 NaC1 答案: B 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常用的金属材料,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曾记载有炼锡方法: SnO2+2C Sn+2CO。上述反应属于(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答案: A 根据事物的某些相似性类推其他的相似性,并预测类似的可能性,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与实际相符的是 ( ) 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饱和溶液不
8、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 饱和溶液也不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 OH一 ,能与酸反应 氢氧化钾溶液中也有 OH一 ,也能与酸反应 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 NH4NO3中没有金属离子,不属于盐类 A. B. C.只有 D. 答案: C 植物缺钾容易倒伏,这时需施用的化肥是() A.KCl B.NH4HCO3 C.CO( NH2) 2 D.Ca( H2PO4) 2 答案: A 现有一含有多种溶质的无色溶液关于该溶液中所含溶质有以下几种猜测,其中合理的是() A.H2SO4、 NaOH、 NaCl B.KNO3、 NaCl、 CuSO4 C.AgNO3 NaCl、 HCl D.H2SO4、
9、 Na2SO4、 KNO3 答案: D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 50g,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 26.5%的碳酸钠溶液。他们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出下图,其中纵坐标 m是实验得到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横坐标表示的是碳酸钠溶液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order=0 A.图中 oa段表示生成的沉淀量 B.c点表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 C.与 50g废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碳酸钠的质量为 30g D.最终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2.2g 答案: D 填空题 某科技活动小组为了制取 SO2,查阅资料发现,产生 SO2的途径很多。在老师指导下,他们根据实验室条件,选取足量锌与适量的浓硫酸反应
10、,其化学方程式为: Zn+2H2SO4(浓 )=ZnSO4+SO2+2H2O。反应一段时间后,老师指出还可能生成另一种气体。同学们都很好奇,这是什么气体呢 请你根据锌的化学性质,推断此气体可能是 _,其理由是 _ _。通过该实验 ,你对物质变化规律,会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的观点是 _。 答案: H2|浓硫酸随着反应的发生逐渐变成稀硫酸 |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 本草纲目记载珍珠具有解毒生肌、润肤祛斑等功效。最近发现有人以贝壳粉冒充珍珠粉销售。外表又黑又脏的贝壳,经过工业用氢氧化钠漂白处理后,被加工成所谓的 “珍珠粉 ”。工业用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误服可造
11、成消化道灼伤,出血和休克。小明为检验某 “珍珠粉 ”配成的液体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加入了一种无色的指示剂,结果出现红色,则他所用的指示剂可能是 _。珍珠粉和贝壳粉功效不同,是由于两者的 _不同引起的。 答案:酚酞(无色酚酞) |成分(组成或性质) 综合题 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某氧化铜样品的纯度 (杂质不与氢气反应 ),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准确称取 15克干燥样品进行实验。 ( 1)在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 _。 ( 2) 准确称取 完全反应前后装置丙和丁的质量如表: 小明根据装置丙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元素质量,求得氧化铜的质量为 11.5克,纯度为 76.7。 小丽想根据装置丁的质量变
12、化进行计算,请帮小丽求出氧化铜样品的纯度 (写出计算过程 )。 ( 3)比较两种计算结果,请分析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B.空气中的水分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C.通入的氢气量不足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丁处浓硫酸吸收 装置丙 装置丁 反应前 48.8克 161.2克 反应后 46.5克 163.9克 答案:( 1)检验氢气中的水分是否全部被吸收 ( 2) 解:生成水的质量:163.9克一 161.2克 =2.7克 设参加反应的氧化铜质量为 m。 H2 + CuO Cu + H2O 80 18 m 2.7克 M=12克 CuO%= 100%=80%(4分 ) 答:氧化铜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双休 集训 浙教版 科学 九年级 上册 专项 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