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桂林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题.doc
《2010年桂林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桂林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桂林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初中生活是转瞬( shn )即逝的,也是绚丽多姿的。 B看到地震后学校成了一片废虚,总理声音哽咽( yn ),老泪纵横。 C “近乡情更怯( qi),不敢问来人 ”,再踏上故乡的路,老兵步履蹒跚,心情复杂。 D鸟儿在枝头歌唱,孩子在母亲身边呀呀学语,这是多么恬 ( tin)静、温馨的画面啊! 答案: B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共 6分) 江 南 春 山 行 杜牧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停车坐爱枫林
2、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题 1】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 A “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在山行中,诗人以 “枫叶 ”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小题 2】对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 “千里 ”的 “千 ”字实为 “十 ”字之误用,因为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
3、这是很有见地的。 B山行用一 “生 ”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 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小题 1】 C【小题 2】 A 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出师表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一句相关的情节是( ) A七擒孟获 B赤壁之战 C火烧连营 D水淹七军 答案: A 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背景的了解。七擒孟获是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和 “五月渡
4、泸,深入不毛 ” 一句情节相关。赤壁之战在在长江赤壁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火烧连营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水淹七军在湖北团山镇关羽大战庞德、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和曹仁。都和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 一句情节不相关。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和谐、和睦、和 顺、和煦 “ 和 ”能构成一系列美好的词语。 B 2009年 6月 6日的新闻晚报上,有一篇介绍 “国嘴 ”罗京的文章。 C现代汉语的通用语 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D “过来。 ”他对我说: “这边看得清楚些。 ” 答案: D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
5、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 ”和 “听取 ”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缺主语,删掉 “使 ”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 (主谓不搭配, “改革 ”换为“提高 ”)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 “整整 ”改为 “足足 ”) 答案: D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到世乒赛上中国女队的失利,他黯然神伤,离开了座位。 B熊猫美仪、美凤憨态可掬,正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嬉戏。 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
6、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共 12分)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 “为什么呢? ”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 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 主张打个问号 。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
7、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 “灰尘 ”的 “尘 ”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 “鹿 ”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 “鹿 ”的两旁各加一个 “土 ”字。这是一个 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 “土 ”字写成了 “ ”,后来又去掉两个 “鹿 ”字写成了“
8、m”;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 “繁 ”,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 “尘 ”。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 “小土为尘 ”,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 舍 “尘 ”字不用而恢复到 “m”甚至是三 “鹿 ”两 “土 ”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 “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 学 字,只要写八画的 学 ,不必再写十六画的 W”。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
9、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a至于以繁体字 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 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 “以字促统 ”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 。 c事实并非如此 。 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 。 e 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
10、字,“台湾 ”写成 “/u”,结果被他哥哥传为 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 “迂老夫子 ”。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 “弃简投繁 ”,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 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 “削去冗繁留清瘦 ”的美感 。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
11、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 “黄四娘家花满蹊 ”是美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 ”同样也是美的。 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 (选自咬文嚼字 2009年第 4期,有改动) 【小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 A千万别折腾汉字。 B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C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 D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 【小题 2】 第 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的 “这种主张 ”指的是( )( 2分 ) A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B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C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
12、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小题 3】给第 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 a/bcd/ef B ab/c/def C a/bcde/f D a/bc/def 【小题 4】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B第 到第 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 明了 “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 ”这一分论点。 C “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 ”一句中加点的 “简 ”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桂林市 初中 毕业 升学考试 语文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