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吉林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学年吉林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学年吉林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学年吉林松原市扶余一中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注意抓住儒、墨、道、法各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再进行比对即可得出结论。儒家提倡 “仁爱 ”,注重自身修养和伦理道德,希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爱的关系,与君子对应;墨家主张 “兼爱、非攻 ”, 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
2、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与侠客对应;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与隐士对应;法家主张 “法治 ”,强调依法治国,与英雄对应。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思想主张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 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 B明初的南京 C北宋的东京 D唐末的长安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识记和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这一古董商所出售的文物中,最晚文物出现的时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商周时代;楷书书写的道德经最早出现于汉末;行书书写
3、的关汉卿窦娥冤最早出现于元代;隶书刻写的竹简最早出现于秦代。据此可以判断,这一古董商最有可能是明初之人,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艺术 书法和戏曲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恋爱因法海和尚作梗终酿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行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识记和迁移的能力。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杭州一带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正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价值
4、取向,材料所含的“自由 ”“正义 ”诉求,这正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前景下市民文化生活中反映的价值取向,故 D符合题意。僧人在故事中只是一个意象,两个故事表达的是市民争取自由、伸张正义的愿望,无关乎对僧人的爱憎交加,故 A 项不正确;B项未能反映出要表达的本质意图; C项这两个故事都在杭州流行,没有其他地域作对比,不能反映出地域性,故 C项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宋代时代特征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 “据乱世 升平世 太平世 ”的规律发展的,最终达到 “政府皆由民造 ”,实现 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陈独秀说: “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
5、会为不适于生存。 ”康有为标榜孔子和陈独秀批判孔子所运用的共同思想武器是 A民主共和说 B社会进化论 C君主立宪论 D经世致用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比较的能力。由题干中的康有为的 “人类社会是循着 据乱世 升平世 太平世 的规律发展的 ”和陈独秀的 “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 ”可以看出其共同之处是都主张社会要不断进化的进化论思想;A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C 项只是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但与题干无关; D项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与题干无关;故选 B。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追寻生命的起源 进化论 “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
6、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予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所能梦见矣。 ”该观点的核心是 A抨击西方制度礼仪 B强调传统制度优越 C认可西方经济强大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 “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可知属近代洋务派的观点,既强调维护封建统治和纲常礼教,又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作辅助之用。因此 D符合。 C不对,材料无从体现; AB不对,只是涉及材料的片面意思。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思想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
7、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 年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 年郑观应说: “西 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 年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 年梁启超说: “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归纳能力。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维护清朝统治;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同外国商战;章太炎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主张用
8、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 A项仅反映李鸿章、郑观应的观点, B项仅是章太炎的思想, D 项不符合四人主张。近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社会思想理性化;李鸿章和郑观应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章太炎和梁启超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希望中国实现近代化。 C项全面反映了表中不同人物的共同思想倾向。故选 C。 考点:史学理论常识 史观 现代化史观 某校研究性习小组确立了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的研究课题,拟分五部分搜集资料:第一部分,中为体,西为用;第二部分,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欲变社会,先变思想;第五
9、部分,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应该是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民主共和,三民立宪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根据题干可知第一部分为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第二部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君主立宪;第四部分为资产阶级激进派的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第五部分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类推可知第三部分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故选 B。 ACD均在时间上不对应。 考点:史学理论常识 史观 现代化史观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
10、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根据题干可知 :将政治型态分为三类,一为君主之国,一为民主之国,一为君民共主之国;作者认为其中最理想的型态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君民共主制,首先可以排除 A,魏源还没有这种认识水平,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也不可能有。这是向西方学习的 “制度 ”层次,而且是 “君民共治 ”,即仿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所以应该选择早期维新思想家 B王韬。 CD项均主张共和制。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顺乎世界
11、之潮流 早期维新思想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 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为了不让这棵大树 “树墩 ”继续 “萌发 ”,有识之士掀起了 A维新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新文化运动主张解放人们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15年,陈独秀高举 “民主、科学 ”两面旗帜,批判旧文化、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道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
12、础。 A项维新变法属于砍断枝叶, C项辛亥革命属于砍断大树, D项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影响 下列图表是 19131923 年间某学校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造成崇拜孔子票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和分析比较表格所给信息的能力。从1913年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孔子位次为第一,而在 1923年的表格中,孔子的位次为 17位,同时孙中山和陈独秀分列一二位;从中可以得出,正式由于新文化运动的 “打倒孔家店 ”对于孔子等儒家文化
13、的否定,使得孔子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也是其他人物上升的原因。故选 B,其他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影响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 “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 ”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来源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人们对新青年持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漠视态度,可以得出新文化
14、运动的局限性在于仅有知识分子参与其中,而人口众多的底层民众并未积极响应,故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表述正确,也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实际,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 义的品格。 ”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A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C使民主、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D为反对袁世凯复辟提供了有力武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的 “猛烈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
15、文化传统 ”, “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 ”,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倡导者们提出了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将斗争矛头直指传统的儒家思想,所以会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 A。 BC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科学理论是 A生物进化论 B经典力学理论 C电磁学理论 D量子力学理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识记和迁移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 18世纪 60年代 19 世纪中期,根据时间可以判断。生物进化论是 1859年,电磁学理论是 19世纪 30年代,量子力学理论是 20世纪
16、初。 17世纪经典力学理论的建立,推动了瓦特发明改良型蒸汽机。故选择 B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经典力学来 “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 A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C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识记和迁移的能力,较为简单;注重分析历史事物的原因和影响是高中历史区别于初中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分析一直被命题人所青睐。科学革命尤其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理性
17、的产物。这对启蒙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其结果是启蒙思想普遍把自然科学中发现的理性原则运用于社会科学,确立人类社会同样存在客观规律的信念,从而将一切置于人类理性的审视之下加以考察。 C、 D两项和材料不构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A项是错误的,很明显选 B。考生如果联想科学类学科属于理科就很简单的选出 A,科学革 命带给人类的是理性思考。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专制下的启蒙 启蒙运动的背景 阅读表格 ,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 ,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 ”、 “为政以德 ”、 “有教无类 ” 孟子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 “施仁政以民 ,省刑罚
18、 ,薄税敛 ” 荀子 “君者舟也 ,庶人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 “制天命而用之 ”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位思想家都是早期儒家学派著名代表。根据题干信息孔子 “仁者爱人 ”、孟子 “民贵君轻 ”、荀子 “君舟民水 ”可见都是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获得民心。因此 C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和早期儒学 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的理念,同时又认为 “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
19、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 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的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可以看出为儒家的民本思想;同时根据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可以看出 “无为 ”的主张,得出为道家思想,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学派 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说: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
20、处其当,皆穷理也。 ”下列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 本心 C知行合一 D心外无理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根据题干的 “须是穷致其理 ”“皆穷理也 ”可以看出是穷尽事物的本源或者本质;故选 A。 B项为陆九渊思想; CD为王阳明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学说和陆王心学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
21、在格物。 ”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知识迁移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大学中三纲八目的八目的内容,即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思想理念,同时通过修正自身,格物致知等,说明了提倡知识分子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方能担当治国人才,故 A项符合题意。 B、 D两项片面理解材料; C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朱熹学说 彼特拉克认为做学问应当以研究人本身为主,他反对把飞禽走兽当作研究的主
22、要对象。据此可知 A希腊先哲强调人的价值 B智者学派反对探索自然的奥秘 C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 D启蒙思想歌颂理性和科学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简单的知识迁移能力,较为简单。联系所学知识,彼特拉克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注意材料信息 “做学问应当以研究人本身为主,他反对把飞禽走兽当作研究的主要对象 ”,可知体现了彼特拉克人文主义的思想, AB发生在古希腊时期的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等, D发生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时期,因此选 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神权下的自我 文艺复兴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 “有个故事说,德行 /住在难攀登的高山 /由纯洁女神们
23、掩护 /凡人眼睛看不见 /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 /求知,智慧,向善 /才能攀登这人性之巅。 ”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人最为契合的是 A普罗塔哥拉 B梭伦 C彼特拉克 D苏格拉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从本题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可以了解到作者论述 “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 ”对每个人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古希腊的先哲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 ”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学年 吉林 松原市 扶余 中高 上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