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6 T 1051-2023 绿道系统建设指南.pdf
《DB3206 T 1051-2023 绿道系统建设指南.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06 T 1051-2023 绿道系统建设指南.pdf(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93.080CCS P513206南通市地方标准DB 3206/T10512023绿道系统建设指南Guidance for greenways construction2023-09-12 发布2023-10-01 实施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 3206/T10512023I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建设原则.25绿道分类.26系统构成及建设内容.27绿道构成要素配置要求.38智慧化建设.149安全要求.1410管理要求.15附录 A(资料性)绿道系统组成要素及建设内容.17附录 B(资料性)绿道标识系统详图.18附录 C(资料性)绿
2、道立体标识.24参考文献.27DB 3206/T1051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南通市市政和园林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通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南通市质量技术和标准化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季瑞元、张辉、袁俊俊、韩丹、孙琪、秦强、朱伟军、杨晓琴、赵金萍、陈川、杨帅、严文波。DB 3206/T10512023III引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科学设计、建设绿道,充分发
3、挥绿道的休闲、健身功能及生态作用,展现绿道生态化、人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有效指导全市绿道设计建设,提升绿道设计建设水平,依据国家、省、市相关行业标准,在总结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指南。本指南本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安全连通、经济合理”的原则,保障切实可行。DB 3206/T105120231绿道系统建设指南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绿道建设原则、绿道分类、绿道构成要素、绿道构成要素配置要求、智慧化建设、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绿道系统建设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
4、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433-2018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T 5080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 51038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CJJ 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4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JGJ/T 16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LYJ 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绿道greenways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
5、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3.2游径系统traveling path system绿道系统中供行人、自行车通行的道路,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游径。综合游径即步行道、自行车道的综合道路。3.33.4绿道设施greenway facility满足绿道综合功能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标识设施等。3.5DB 3206/T1051202323.6绿化保护带green protection belt用来保护绿道非通行空间的生态环境,具备生态保护和维育功能的绿化带。3.7绿化隔离带green isolation belt用来隔离步行
6、道与自行车道、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具备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化带。3.83.9绿道连接线greenway connector主要承担连接和通行功能,是对步行或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路线,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和人行天桥等。3.103.11驿站posthouse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4建设原则4.1生态优先绿道应尊重生态基底,顺应自然肌理,遵守生态最小干预原则,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影响,避免大拆大建。应保护天然植被,保留、利用原有树木;应避开生态敏感和生态脆弱区。同时应符合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和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4.2
7、因地制宜绿道应保护、展示和弘扬南通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满足康体健身、休闲游憩、科普宣教、文化展示等功能需求,并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4.3安全连通绿道应与公共交通系统相连通,完善交通衔接设施,形成便捷、通畅的绿色开敞空间。同时应满足防灾避险、通行安全、生态安全等,营造舒适、安全的环境。4.4经济合理绿道应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严格控制新建规模,降低建设维护成本。鼓励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材料、设备等。5绿道分类5.1根据绿道所处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绿道分为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两种类型。5.2城镇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依托和串联城镇功能组团、公园绿地、广场、防
8、护绿地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出行的绿道。5.3郊野型绿道。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连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乡村等,供市民休闲、游憩、健身和生物迁徙等的绿道。6系统构成及建设内容DB 3206/T1051202336.1系统构成绿道包括游径系统、景观绿化、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和标识设施)。6.2组成元素及建设内容绿道系统组成元素及建设内容见附录A。7绿道构成要素配置要求7.1绿道游径系统7.1.1游径系统最小宽度宜遵循表 1 的要求。表 1游径宽度控制表绿道类型宽度标准城镇型步行道单独设置时,不宜小于 2m;改造的步行道,不宜小于 1.5m
9、自行车道单向通行不小于 1.5m,双向通行不小于 3m;改造的自行车道不小于 2.5m综合游径不建议设置郊野型步行道不小于 1.5m,改造步行道结合现状条件,原则上不宜拓宽自行车道宜 2m-3m,结合用地条件尽量满足两辆自行车的错车需要综合游径不小于 3m7.1.2游径系统的横坡、纵坡应满足排水要求,两边可设排水井、排水沟等。坡度设置要求见表 2。自行车道和综合游径坡度大于等于 2.5%时,应按表 3 规定限制坡长。表 2游径的坡度控制表游径类型纵坡坡度横坡坡度步行道小于 2.5%为宜,大于 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不应大于 4%自行车道小于 2.5%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8宜 2%-4%
10、综合游径小于 2.5%为宜,最大不宜超过 8宜 2%-4%表 3绿道游径坡长规划设计要求一览表绿道游径类型纵坡坡度(i)限制坡长自行车道、综合游径2.5%i3%300m3%i3.5%200mi3.5%150m7.1.3游径系统路面材料应尽量选用经济、环保、生态的地方材料。现状路面条件较好的区域,不宜重新铺装。铺装材料宜透水防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游径系统路面材料选择建议见表 4。DB 3206/T105120234表 4游径系统路面材料建议表路面材料选择城镇型郊野型总体要求选择能承受较高使用强度且生态环保的硬质铺装选择能承受中等使用强度的铺装;与自然环境协调且易于维护材料选择步行道彩色沥青、透
11、水混凝土、木材、透水砖、石材等步行道彩色沥青、透水混凝土、木材、透水砖等,可保留原有裸土路面自行车道彩色沥青、透水混凝土等自行车道彩色沥青、透水混凝土等,可保留原有裸土路面色彩选择色系自行车道宜采用红色系(饱和度不宜过高);步行道宜采用灰色系;沿江绿道自行车道宜采用绿色;沿海绿道自行车道宜采用蓝色自行车道宜采用蓝色系;步行道宜采用灰色系;沿江绿道自行车道宜采用绿色;沿海绿道自行车道宜采用蓝色推荐色卡红色系CMYK 41-96-87-6灰色系CMYK 55-45-42-0绿色系CMYK 90-55-58-8蓝色系CMYK 62-27-50-0蓝色系CMYK 62-27-50-0灰色系CMYK 5
12、5-45-42-0绿色系CMYK 90-55-58-87.1.4路面和路基要求包括:a)各类型绿道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 CJJ37 中的相关规定;b)绿道路基和路面应根据筑路材料、路基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确定结构层组合和厚度,应满足整体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以及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和耐久性;c)路面面层应满足抗滑和平整的要求,确保安全、舒适及连续通行;d)绿道应根据道路排水总体设计的要求,结合必要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设施,形成合理、完整的排水系统。7.1.5绿道连接线要求包括:a)绿道连接线兼具游径连接和城市交通功能,应保障安全使用并有效进行交通组织和功能衔接,包括利用道路交通标志
13、标线、绿道标识设施、安全隔离设施等;应符合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要求,保证使用安全;b)绿道连接线不应直接借道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及快速路、主干路等道路,宜借道县道、乡道、村道等非干线公路或城市次干路、支路等道路;DB 3206/T105120235c)绿道连接线不宜过长,城镇型绿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 1km,郊野型绿道单段绿道连接线长度不宜超过 3km。累计长度不超过当地绿道总长度的 10%;d)绿道连接线应全线禁止停车,并设置禁止停车标志。若沿线有车辆或行人出入口时,应在绿道连接线两端及沿线出入口设置警示标识;e)绿道游径的安全隔离设施:绿道游径应设置与机动车道实现有效隔离的设施或标识
14、,包括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和交通标线;隔离绿带宽度应大于1m。当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隔离宽度小于 1m时,应设隔离墩或护栏作安全隔离,其形式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无法设置硬质隔离的路段,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必须设置交通标线,绿道游径与机动车道之间应采用白色实线分隔,禁止机动车压行绿道游径;当通行车速为大于50km/h的机动车道路不具备隔离绿带、隔离墩、护栏等隔离设施的设置条件时,绿道游径不应共板设置。7.1.6交通衔接要求包括:a)绿道与快速路、城市轨道、高架桥交叉时,宜用立体交叉形式,并设置无障碍坡道;b)绿道与城市主次干路、支路交叉时,宜用平面交叉形式,交叉路口可设斑马线、交通信号灯、限速
15、设施、安全护栏、安全岛、减速带、警示标识等,确保通行安全,优先利用城市现有交通信号设施;c)绿道沿线有轨道交通时,应协调好交通站点或换乘点的衔接,提高绿道的通达性;d)绿道与河流交叉时,应配合码头、桥梁设计,合理确定交叉方式,减少占用桥梁的面积。若需新建过河设施,应符合水利、交通等管理规定;e)绿道与停车场衔接时,应在距离出入口 150m-200m 处设置标识;绿道与广场、公园等衔接时,应在距离出入口 30m 处设置标识,并设置缓冲区;f)绿道非机动车停放点宜结合驿站、公共交通接驳点、广场和人行天桥等设置,并设置标识;g)道路交叉口或路段过街处,宜用不同铺装和标线区分自行车道和人行道;h)绿道
16、沿线有车辆或行人出入口时,应在绿道连接线两端设置坡道及警示标识;i)在宽度大于 3m 的绿道游径入口处,应设置阻车桩,以阻止机动车驶入绿道游径。7.2景观绿化7.2.1绿化带设置要求见表 5。表 5绿化带设置要求绿道类型设置指标城镇型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宜小于 1.2m绿化保护带单侧宽度不宜小于 8m郊野型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宜小于 1m绿化保护带单侧宽度不宜小于 15m7.2.2植物设计要求DB 3206/T1051202367.2.2.1应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合理”的原则,结合现状资源特点,根据不同绿道类型进行绿化种植设计。a)城镇型绿道植物配置:城镇型绿道宜选用高大荫浓、抗风
17、性强、深根性的乔木;城镇型绿道的活动场地、游憩点和停车场不宜选种有果实坠地和对地面产生污染的植物;植物配置宜根据其各段的景观特色和空间环境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绿化设计应注意安全性,慎用带刺、根系裸露、飞絮、剌激性气味、易滋生蚊虫的植物,以免对游人造成伤害;对于特殊人群,可在绿化中引入其他感官景观,灵活运用香景与声景。b)郊野型绿道植物配置:郊野型绿道应保留、利用原生地带性植物群落,并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恢复被破坏的地带性植物群落;郊野型绿道宜以大地景观为主,突出地域特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7.2.2.2植物配置引导包括:a)水景植物配置:园林中的各种水体如湖泊、河川、池泉、溪涧、港汊的植物
18、配置,要符合水体生态环境要求。水边宜选用耐水喜湿、姿态优美的植物品种;具备雨水滞蓄净化功能的绿化区域,宜选用耐水湿的植物品种。b)绿道游径沿线植物配置:绿道游径应注重林荫化营造,两侧植物配置要注意创造不同的景观,因地制宜。株行距应与路旁景物结合,留出透景线,为“步移景异”创造条件;绿道出入口、交通接驳口和转弯处应采取通透性种植。出入口可种植色彩鲜明的孤植树或树丛,或作对景,或作标志,起引导作用。7.2.3江堤、海堤绿道景观引导7.2.3.1江海文化是南通独有的地域特点。沿江和沿海绿道设置时,要结合并利用原始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进行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绿道系统。应符合南通市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江堤
19、海堤景观路)设计导则要求。7.2.3.2江堤海堤景观绿道生态绿化布置宜尽可能实现沿岸线的连续,以发挥其生态廊道功能。7.2.3.3植物种植不宜遮挡景观绿地沿线观光视线,总体布局宜营造通透的视觉环境。7.2.3.4沿江绿道植物配置:a)沿江绿道段进行植物配置时,要注意林冠线的起伏和透景线的开辟。b)沿江绿道植物应多选择适合水边环境生长的湿生或水生植物,发挥其涵养水源、护土固坡的功能。7.2.3.5沿海绿道植物配置:a)同时根据立地特征选择耐盐碱植物,如中山杉、池杉、柽柳、红叶李、朴树、紫穗槐、海滨木槿、高干女贞、合欢、黄山栾树、榉树、西府海棠、夹竹桃、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狗牙根等。做到因地制宜、
20、适地适树;b)沿海绿道绿化种植可采用原土改良、客土种植等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环境。7.3配套设施DB 3206/T1051202377.3.1服务设施绿道服务设施包括管理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服务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其中管理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应结合驿站设置。服务设施应结合绿道分类、区位、现状等综合条件设置。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有效补充完善,保障市民安全、便捷地使用。服务设施应配套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计应符合GB 50763中相关规定。7.3.1.1驿站设置要求驿站是服务设施综合载体,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驿站是绿道管理和服务中心,承担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功能;
21、二级驿站是绿道服务次中心,承担售卖、租赁、休憩和交通换乘功能;三级驿站作为使用者休息场所。a)一级驿站宜结合交通接驳点设置,二级驿站宜依托重要串联节点设置,三级驿站根据功能需求灵活设置。具体设置要求见表 6;b)驿站应优先利用现有设施及合法建(构)筑物,严禁设置破坏环境和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和项目,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要求见表 7。表 6绿道驿站设置要求驿站类型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设置位置结合大型公园绿地、文化体育设施等结 合 公 园 绿地、广场等根据功能需求灵活设置结合景区或旅游 区 服 务 中心、大型村庄等结合村庄、观光农业园等根据功能需求灵活
22、设置间距(km)5-83-51-215-205-103-5建筑面积()50-10030-50-100-200100-150-表 7驿站基本功能设施设置要求设施类型基本项目城镇型绿道郊野型绿道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一级驿站二级驿站三级驿站管理服务设施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配套商业设施售卖点-餐饮点-自行车租赁点DB 3206/T105120238游憩健身设施活动场地休憩点眺望观景点科普教育设施解说展示安全保障设施治安消防点-医疗急救点-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厕所垃圾箱停车设施公共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点-注:必须设置可以设置 不做要求驿站建筑应根据所处地段城市风貌,采取相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06 1051-2023 绿道系统建设指南 1051 2023 系统 建设 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