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T 4685—2023 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技术规程.pdf
《DB37 T 4685—2023 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T 4685—2023 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技术规程.pdf(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27.140 CCS A 45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6852023 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idal prism in sea bay2023-12-28 发布2024-01-28 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 DB37/T 4685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程序.1 5 资料收集.2 岸线与水深.2 5.1 海流与水位.2 5.2 6 二维潮波数值模型.2 控制方程与数值算法.2 6.1 计算域
2、的确定及网格剖分.2 6.2 边界条件.2 6.3 基本参数确定.2 6.4 验证计算及精度控制.2 6.5 7 纳潮量计算.2 平均纳潮量计算.3 7.1 潮周期纳潮量计算.3 7.2 8 成果与报告.4 成果要求.4 8.1 报告编写.4 8.2 附录 A(资料性)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结果汇总表.5 附录 B(资料性)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报告格式与内容.6 B.1 文本格式.6 B.2 报告章节内容.6 参考文献.8 DB37/T 46852023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3、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局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DB37/T 46852023 1 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的基本程序,规定了资料收集、二维潮波数值模型、纳潮量计算、成果与报告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管辖海域内的海湾纳潮量计算。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 第2部分:海洋水
4、文观测 HY/T 147.7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第7部分:卫星遥感技术方法 JTS/T 231 水运工程模拟试验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湾口 bay mouth 海湾两个岬角之间的出口。3.2 纳潮量 tidal prism 由于潮汐涨落引起的海湾水体体积的变化量。3.3 潮差 tidal range 在一个潮汐周期内,相邻的高潮与低潮之潮位差。来源:GB/T 396192020,6.2.5 3.4 单宽流量 flow discharge per unit width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断面的水体体积。4 基本程序 纳潮量计算宜按下列程序进行:a)收集模
5、型建立与验证资料;b)进行海湾二维潮波数值模拟与验证;c)基于二维潮波数值模拟结果计算海湾纳潮量;DB37/T 46852023 2 d)按照成果与报告要求编写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报告。5 资料收集 岸线与水深 5.1 岸线资料来源于遥感影像的解译,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成像时间和图像质量等要求按照HY/T 147.7的规定执行。水深资料来源于数字化海图或现场实测水深资料,水深测量年份应与岸线资料年份相近。海流与水位 5.2 海流与水位资料来源于海上现场观测,海流、水位观测原则上同步进行。海流与水位观测方法和资料处理按照GB/T 12763.2的规定执行。6 二维潮波数值模型 控制方程与数值算法
6、 6.1 模型的控制方程按照JTS/T 231的规定执行。方程的离散求解方法可采用有限体积法、有限差分法或有限元法等。计算域的确定及网格剖分 6.2 模型计算域应足够大,并使开边界附近的水文要素不受海湾岸线、水深变化等的影响。海湾内部网格应加密,在疏密网格镶嵌界线上的加密度不超过3倍,并能够概化海湾岸线边界,网格结点水深应能够反映水下地形特征。边界条件 6.3 模型的边界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a)固边界条件:垂直于陆地边界的法向速度为零;b)动边界条件:潮间带宜采用“干、湿”滑动边界;c)开边界条件:开边界水位采用潮位或潮汐调和常数形式给出,在采用潮汐调和常数形式给出时,至少包括K1、O1、M2
7、、S2等分潮。基本参数确定 6.4 曼宁糙率系数由实测潮位、流速和流向资料确定,应考虑水深、海床组成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糙率平面分布不同。水平涡流粘度宜采用Smagorinsky公式计算。验证计算及精度控制 6.5 模型应不少于2个站位的潮位、3个站位潮流观测资料验证。模型应选取与岸线数据年份对应的观测资料进行验证。潮位验证时长不少于1个月,潮流验证时长不少于25 h。模型验证精度控制按照JTS/T 231的规定执行。7 纳潮量计算 DB37/T 46852023 3 平均纳潮量计算 7.1 对潮波计算结果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调和分析,得到潮汐调和常数,半日潮海湾平均潮差可依据潮汐调和常数进行计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46852023 海湾纳潮量数值计算技术规程 4685 2023 海湾 纳潮量 数值 计算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