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 T 2871—2023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pdf
《DB14 T 2871—2023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4 T 2871—2023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pdf(3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01.020 CCS A 22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 28712023石窟寺病害与图示2023-12-04 发布2024-03-04 实施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14/T 2871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病害类型.2 5 病害图示.4 附录 A(资料性)石窟寺常见病害及对应照片.7 附录 B(资料性)石窟寺病害图示使用范例.27 参考文献.29 DB14/T 28712023 II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
2、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西省文物局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文件由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 0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冈研究院、山西云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云冈文物保护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润平、卢继文、范潇、闫宏彬、樊尧、孙波、王家鑫、温晓龙、郝健枫、马佳翼。DB14/T 28712023 1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石窟寺病害与图示的术语和定义、病害类型和病害图示。本文件适用于石窟寺病害识别、认定、分类、评估等保护实践工作。摩崖造像、摩崖题刻、大型露天碑刻等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
3、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0237 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WW/T 0021 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WW/T 0063-2015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3 术语和定义WW/T 0063-2015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石质文物以天然岩石作为建造材料的,或以自然岩体作为赋存基础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来源:WW/T 0063-2015,3.1石窟寺开凿于山崖上洞窟式的寺院遗迹。来源:WW/T 0063-2015
4、,3.2石窟寺病害指石窟寺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营力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外貌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损文物外貌的变化。结构失稳石窟寺主体结构或其所依存的岩土体所产生的局部或整体不稳定的现象。注:一般包括危岩体、破碎带等。水害指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或凝结水等在石窟寺岩石内部充盈或表层出现的现象。DB14/T 28712023 2 表层劣化石窟寺岩石表层所产生的破坏文物表层结构完整性、改变表面形态或影响文物价值体现的破坏现象。注:一般包括剥离、差异风化、表层污染、盐害、生物病害、刻画等。4 病害类型裂隙4.1.1 构造裂隙:系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
5、在应力作用下,岩体沿一定方向开裂,或使原来的节理、层理开裂形成裂隙的现象,一般来说裂隙面平直,延伸的距离长,影响的范围大。参见图 A.1;4.1.2 卸荷裂隙:因自然地质作用或洞窟开凿导致岩体应力平衡被破坏而产生的裂隙。此类裂隙大多接近平行于崖壁面或洞窟壁面,裂隙面较粗糙。参见图 A.2;4.1.3 风化裂隙:由于风化作用导致的裂隙。主要在岩石浅表层发育,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沿岩石层理、节理或原有裂隙发育,延伸进入岩体内部较浅,多呈现内小外大的“V”字形,参见图 A.3;另一种是接近平行或垂直于崖壁面、洞窟壁面或窟顶的表层开裂,延伸较短,往往形成鳞片状、片状、层状、块状或板状等剥离病害。参
6、见图 A.4。危岩体4.2.1 石窟寺所在边坡、围岩或洞窟(洞室)岩体由于各种结构面互相切割,形成的可能顺结构面坍塌破坏的分离体。4.2.2 此类病害按破坏形式分为滑塌式(参见图 A.5)、倾倒式(参见图 A.6)、坠落式(参见图 A.7)及悬臂式(或顶板梁折式,参见图 A.8);按表观形态又可分为块状(体)、板状(体)、楔形(体)等。破碎带石窟寺所在边坡、围岩或洞窟(洞室)岩体由于多组裂隙与层理等互相交错切割形成的带状或面状分布的严重残损现象,往往形成数量较多、规模不等的破碎岩石。参见图A.9。缺失4.4.1 石窟自身结构、构造不完整,对洞窟结构或者文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参见图 A.10;4
7、.4.2 石质文物本体局部或全部被盗凿,有明显盗凿的痕迹。参见图 A.11。水害4.5.1 渗漏水: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地下水在洞窟壁面、窟顶等渗出的现象。往往是由于裂隙、破损等原因联通石窟与外界水源造成的。参见图 A.12;渗漏的类型可参照 WW/T 0063-2015 执行。4.5.2 面流水:大气降水或渗漏等原因造成的水在崖壁面或洞窟壁面漫流的现象。参见图 A.13。4.5.3 积水:窟龛地面、窟顶或壁面上部、壁面或造像等凹陷处积水的现象。其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山体渗水)。参见图 A.14。4.5.4 毛细水:岩石孔隙及裂隙毛细作用而形成的水害。参见图 A.15。4.5.5 凝结水
8、:空气中水汽过饱和,凝结在洞窟壁面表面及内部的液态水。参见图 A.16。DB14/T 28712023 3 剥离4.6.1 粉状剥离(粉化):劣化层呈粉末状剥离的现象。岩石中胶结物或矿物风化后产生的各种细小的矿物颗粒、岩屑及矿化产物等,一般小于 0.06mm,更多的是微米级别的粉末。参见图 A.17。4.6.2 粒状剥离:劣化层呈颗粒状剥离的现象。多发生在中粗粒砂岩、花岗岩等矿物晶体较大的岩石中,根据矿物晶体大小一般在 10mm 以下,个别会达到 10mm 或更大。参见图 A.18。4.6.3 鳞片状剥离:劣化层呈鱼鳞状剥离的现象。大小一般在 1cm22cm2左右,厚度一般小于 0.5mm,多
9、数只有微米级,常伴有卷曲等形态。参见图 A.19。4.6.4 块状剥离:劣化层呈块状部分与母岩脱离的现象。参见图 A.20;4.6.5 空鼓:劣化层表层鼓起、分离形成空腔的现象。该类病害往往周边没有破损,或破损很小,肉眼观察难以发现。参见图 A.21。4.6.6 片状剥离(起翘):劣化层呈片状与母岩部分脱离的现象。一般边缘开裂的长度大于其周长的50%;厚度多小于 10mm,集中在 0.5mm8mm 之间,多呈现中间厚边缘薄的现象;一般接近平行于所在壁面或窟顶;强度较低,人力按压可以轻易折断或破损;与母岩之间往往夹杂岩屑或风化产物等,有时会有低等动植物生存在其缝隙中。参见图 A.22。4.6.7
10、 层状剥离:劣化层呈多层片状剥离的现象。外部特征与片状剥离类似,但层数较多,一般 35层或者更多,外层相对较厚、强度大,内层则多小于 1mm,且强度极低;层与层之间多互相交错叠压,内部片层多小于外层。参见图 A.23。4.6.8 板状剥离:劣化层呈板状与母岩部分脱离的现象。一般抗压强度较大,人力按压不会发生变形或破损,厚度多在 8mm25mm,薄厚相对均匀,面积较大,有的接近 1m2或更大。参见图 A.24。差异风化由于岩体结构、物质组成等不均一性造成抗风化能力不同或相同材质而风化强度不同所形成的病害。依据风化形态可划分为孔洞状(风化孔洞)和沟槽状(风化凹槽)。4.7.1 孔洞状差异风化(风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4 28712023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 2871 2023 石窟 病害 图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