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01.020 CCS A 2214山西省地方标准DB14/T 28712023石窟寺病害与图示2023-12-04 发布2024-03-04 实施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14/T 28712023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病害类型.2 5 病害图示.4 附录 A(资料性)石窟寺常见病害及对应照片.7 附录 B(资料性)石窟寺病害图示使用范例.27 参考文献.29 DB14/T 28712023 II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
2、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西省文物局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文件由山西省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 03)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冈研究院、山西云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云冈文物保护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润平、卢继文、范潇、闫宏彬、樊尧、孙波、王家鑫、温晓龙、郝健枫、马佳翼。DB14/T 28712023 1 石窟寺病害与图示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石窟寺病害与图示的术语和定义、病害类型和病害图示。本文件适用于石窟寺病害识别、认定、分类、评估等保护实践工作。摩崖造像、摩崖题刻、大型露天碑刻等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
3、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0237 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WW/T 0021 陶质彩绘文物病害与图示WW/T 0063-2015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规范3 术语和定义WW/T 0063-2015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石质文物以天然岩石作为建造材料的,或以自然岩体作为赋存基础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来源:WW/T 0063-2015,3.1石窟寺开凿于山崖上洞窟式的寺院遗迹。来源:WW/T 0063-2015
4、,3.2石窟寺病害指石窟寺在长期保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营力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外貌形态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不利于文物安全或有损文物外貌的变化。结构失稳石窟寺主体结构或其所依存的岩土体所产生的局部或整体不稳定的现象。注:一般包括危岩体、破碎带等。水害指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或凝结水等在石窟寺岩石内部充盈或表层出现的现象。DB14/T 28712023 2 表层劣化石窟寺岩石表层所产生的破坏文物表层结构完整性、改变表面形态或影响文物价值体现的破坏现象。注:一般包括剥离、差异风化、表层污染、盐害、生物病害、刻画等。4 病害类型裂隙4.1.1 构造裂隙:系受区域地质构造影响,
5、在应力作用下,岩体沿一定方向开裂,或使原来的节理、层理开裂形成裂隙的现象,一般来说裂隙面平直,延伸的距离长,影响的范围大。参见图 A.1;4.1.2 卸荷裂隙:因自然地质作用或洞窟开凿导致岩体应力平衡被破坏而产生的裂隙。此类裂隙大多接近平行于崖壁面或洞窟壁面,裂隙面较粗糙。参见图 A.2;4.1.3 风化裂隙:由于风化作用导致的裂隙。主要在岩石浅表层发育,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沿岩石层理、节理或原有裂隙发育,延伸进入岩体内部较浅,多呈现内小外大的“V”字形,参见图 A.3;另一种是接近平行或垂直于崖壁面、洞窟壁面或窟顶的表层开裂,延伸较短,往往形成鳞片状、片状、层状、块状或板状等剥离病害。参
6、见图 A.4。危岩体4.2.1 石窟寺所在边坡、围岩或洞窟(洞室)岩体由于各种结构面互相切割,形成的可能顺结构面坍塌破坏的分离体。4.2.2 此类病害按破坏形式分为滑塌式(参见图 A.5)、倾倒式(参见图 A.6)、坠落式(参见图 A.7)及悬臂式(或顶板梁折式,参见图 A.8);按表观形态又可分为块状(体)、板状(体)、楔形(体)等。破碎带石窟寺所在边坡、围岩或洞窟(洞室)岩体由于多组裂隙与层理等互相交错切割形成的带状或面状分布的严重残损现象,往往形成数量较多、规模不等的破碎岩石。参见图A.9。缺失4.4.1 石窟自身结构、构造不完整,对洞窟结构或者文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参见图 A.10;4
7、.4.2 石质文物本体局部或全部被盗凿,有明显盗凿的痕迹。参见图 A.11。水害4.5.1 渗漏水: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地下水在洞窟壁面、窟顶等渗出的现象。往往是由于裂隙、破损等原因联通石窟与外界水源造成的。参见图 A.12;渗漏的类型可参照 WW/T 0063-2015 执行。4.5.2 面流水:大气降水或渗漏等原因造成的水在崖壁面或洞窟壁面漫流的现象。参见图 A.13。4.5.3 积水:窟龛地面、窟顶或壁面上部、壁面或造像等凹陷处积水的现象。其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山体渗水)。参见图 A.14。4.5.4 毛细水:岩石孔隙及裂隙毛细作用而形成的水害。参见图 A.15。4.5.5 凝结水
8、:空气中水汽过饱和,凝结在洞窟壁面表面及内部的液态水。参见图 A.16。DB14/T 28712023 3 剥离4.6.1 粉状剥离(粉化):劣化层呈粉末状剥离的现象。岩石中胶结物或矿物风化后产生的各种细小的矿物颗粒、岩屑及矿化产物等,一般小于 0.06mm,更多的是微米级别的粉末。参见图 A.17。4.6.2 粒状剥离:劣化层呈颗粒状剥离的现象。多发生在中粗粒砂岩、花岗岩等矿物晶体较大的岩石中,根据矿物晶体大小一般在 10mm 以下,个别会达到 10mm 或更大。参见图 A.18。4.6.3 鳞片状剥离:劣化层呈鱼鳞状剥离的现象。大小一般在 1cm22cm2左右,厚度一般小于 0.5mm,多
9、数只有微米级,常伴有卷曲等形态。参见图 A.19。4.6.4 块状剥离:劣化层呈块状部分与母岩脱离的现象。参见图 A.20;4.6.5 空鼓:劣化层表层鼓起、分离形成空腔的现象。该类病害往往周边没有破损,或破损很小,肉眼观察难以发现。参见图 A.21。4.6.6 片状剥离(起翘):劣化层呈片状与母岩部分脱离的现象。一般边缘开裂的长度大于其周长的50%;厚度多小于 10mm,集中在 0.5mm8mm 之间,多呈现中间厚边缘薄的现象;一般接近平行于所在壁面或窟顶;强度较低,人力按压可以轻易折断或破损;与母岩之间往往夹杂岩屑或风化产物等,有时会有低等动植物生存在其缝隙中。参见图 A.22。4.6.7
10、 层状剥离:劣化层呈多层片状剥离的现象。外部特征与片状剥离类似,但层数较多,一般 35层或者更多,外层相对较厚、强度大,内层则多小于 1mm,且强度极低;层与层之间多互相交错叠压,内部片层多小于外层。参见图 A.23。4.6.8 板状剥离:劣化层呈板状与母岩部分脱离的现象。一般抗压强度较大,人力按压不会发生变形或破损,厚度多在 8mm25mm,薄厚相对均匀,面积较大,有的接近 1m2或更大。参见图 A.24。差异风化由于岩体结构、物质组成等不均一性造成抗风化能力不同或相同材质而风化强度不同所形成的病害。依据风化形态可划分为孔洞状(风化孔洞)和沟槽状(风化凹槽)。4.7.1 孔洞状差异风化(风化
11、孔洞):多数是由于沉积岩中夹杂的大小不一的泥粒(泥岩、泥质粉砂岩等)等软弱结核而形成的,泥粒的抗风化能力弱,在风化过程中率先破碎而导致原来的位置出现孔洞。孔洞直径一般为 10mm50mm,部分可达 100mm 以上。参见图 A.25;4.7.2 沟槽状差异风化(风化凹槽):多由沉积岩中的软弱夹层(泥岩层、泥质粉砂岩层等)率先风化而形成,多呈条带状。也存在由于水害等风化条件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同材质岩体差异风化的现象。参见图 A.26。表层污染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石窟寺石质文物表层的各种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烟熏黑垢(参见图A.27)、泥渍(参见图A.28)、锈迹(参见图A.29)、水渍(参见图A.3
12、0)、粉尘(参见图A.31)等。盐害石窟寺石质文物表面或浅表层析出的白色或灰白色的结晶状物质的现象,多呈细小颗粒状、絮状或针状等。参见图A.32。生物病害生物原因造成的各种病害。包括植物病害、动物病害和微生物病害:4.10.1 植物病害:树木、杂草、苔藓等生长在石窟寺石质文物表层或裂隙中,造成表层污染或破损的现象。由于根劈作用导致的裂隙属于风化裂隙、导致危石的归入危岩体或破碎带。参见图 A.33;DB14/T 28712023 4 4.10.2 动物病害:鸟类、昆虫、鼠类等在石窟寺石质文物表层、裂隙或孔洞等各部位筑巢、繁衍、排泄等造成的污染或损害的现象。参见图 A.34;4.10.3 微生物病
13、害:地衣、藻类、真菌等微生物在石窟寺石质文物表层、裂隙或孔洞等各部位繁衍生长,导致表层劣化的现象,具有活性的腐殖质属于微生物病害。参见图 A.35。刻画4.11.1 表层刻痕:人为利用尖利的工具或器物在石窟寺石质文物表层留下的痕迹,一般深入表层数毫米或更深,属于不可逆的破坏。参见图 A.36。4.11.2 表面涂画:人为采用墨书、粉笔、碳棒、油漆等各种书写工具或涂料主要在石窟寺石质文物表面留下的各种痕迹。参见图 A.37。不当修复采取缺乏科学依据的工艺、材料等修复石窟寺石质文物,带来文物原貌改变、价值降低的现象,比如水泥修补、没有依据的补全等。参见图A.38。古代表面颜料病害石窟寺石质文物古代
14、颜料层病害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照WW/T0021相关规定执行。参见图A.39。古代彩塑壁画病害石窟寺古代彩塑壁画病害的定义及其分类,按照GB/T30237相关规定执行。参见图A.40。5 病害图示原则石窟寺病害图示体系制定了适应于石窟寺的常见病害图示及相应的RGB配色参数。其中病害图示直接绘制于石窟寺病害分布的相应发生区域,闭合曲线标识病害范围(裂隙除外);病害图示及闭合曲线均应采用相应的RGB配色。参见附录B。注:附录B给出的病害图是在石窟壁面正射影像图的基础上绘制的,根据本文件规定的病害图示,也可在相应考古线图等图件基础上绘制病害图。病害图示5.2.1 石窟寺病害图示用于标识、记录石窟寺病害
15、,具体病害图示见表 1。表1 石窟寺病害图示编号病害类型图示说明RGB配色参数1裂隙绘制于病害图中裂隙发生部位,随裂隙走向标示。255,0,0DB14/T 28712023 5 编号病害类型图示说明RGB配色参数2危岩单个图形大小以边长为2mm的正六边形为宜,间隔不小于1mm。0,191,2553破碎带水平线填充,间距不小于2mm。127,31,04缺失沿病害发生边界闭合曲线标示病害范围。0,0,2555水害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88,140,1266.1粉状剥离绘制于病害发生部位,点的直径以0.5mm为宜。255,0,2556.2粒状剥离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
16、,间隔不小于1mm。同上6.3鳞片状剥离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同上6.4块状剥离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同上6.5空鼓沿病害发生边界闭合虚曲线标示病害范围。同上6.6片状剥离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同上6.7层状剥离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同上6.8板状剥离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同上7差异风化沿病害发生边界闭合曲线标示病害范围。255,255,0DB14/T 28712023 6 编号病害类型图示说明RGB配色参数8表层污染沿病害发生边界闭合曲线标示病害范围。255,15
17、0,09盐害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204,204,20410.1植物病害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0,255,12710.2动物病害单个图形以长度以2mm为宜,间隔不小于1mm。同上10.3微生物病害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同上11刻画左斜45斜线填充,间隔不小于2mm。255,127,15912不当修复单个图形大小以4mm2 为宜,间隔不小于1mm。160,0,25513古代表面颜料病害按照WW/T0021相关规定执行,表面颜料丰富的壁面应绘制独立的病害图。14古代彩塑壁画病害按照GB/T30237相关规定执行,彩塑壁画
18、丰富的壁面应绘制独立的病害图。注1:表中“图示”栏填充图样为示意图,非实际大小。注2:“说明”中数值均为建议值,实际中可依据图纸图幅及病害面积大小做相应调整。5.2.2 野外调查或采用移动设备绘制病害图时,可直接采用 RGB 色彩线标示病害范围并采用相应颜色填充。DB14/T 28712023 7 附录A(资料性)石窟寺常见病害及对应照片图A.1 构造裂隙图A.2 卸荷裂隙DB14/T 28712023 8 图A.3 风化裂隙 1图A.4 风化裂隙 2DB14/T 28712023 9 图A.5 危岩体(滑塌式)图A.6 危岩体(倾倒式)DB14/T 28712023 10 图A.7 危岩体(
19、坠落式)图A.8 危岩体(悬臂式)DB14/T 28712023 11 图A.9 破碎带图A.10 缺失 1DB14/T 28712023 12 图A.11 缺失 2图A.12 渗漏水DB14/T 28712023 13 图A.13 面流水图A.14 积水DB14/T 28712023 14 图A.15 毛细水图A.16 凝结水DB14/T 28712023 15 图A.17 粉状剥离图A.18 粒状剥离DB14/T 28712023 16 图A.19 鳞片状剥离图A.20 块状剥离DB14/T 28712023 17 图A.21 空鼓图A.22 片状剥离DB14/T 28712023 18
20、图A.23 层状剥离图A.24 板状剥离DB14/T 28712023 19 图A.25 风化孔洞图A.26 风化凹槽DB14/T 28712023 20 图A.27 烟熏黑垢图A.28 泥渍DB14/T 28712023 21 图A.29 锈迹图A.30 水渍DB14/T 28712023 22 图A.31 粉尘图A.32 盐害DB14/T 28712023 23 图A.33 植物病害图A.34 动物病害DB14/T 28712023 24 图A.35 微生物病害图A.36 表层刻痕DB14/T 28712023 25 图A.37 表面涂画图A.38 不当修复DB14/T 28712023 26 图A.39 古代表面颜料病害(彩绘层起翘)图A.40 古代彩塑壁画病害DB14/T 28712023 27 附录B(资料性)石窟寺病害图示使用范例图B.1和图B.2提供了两幅根据本文件规定的病害图示绘制的病害图。图B.1 XXX 石窟第 X 窟病害图DB14/T 28712023 28 图B.2 XXX 石窟外崖壁病害图DB14/T 28712023 29 参考文献1 GB/T 17412.1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2 GB/T 17412.2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3 GB/T 30688 馆藏砖石文物病害与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