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西医综合-338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西医综合-338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西医综合-338及答案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西医综合-338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37,分数:74.00)1.下列哪种物质是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分数:2.00)A.ANPB.AChC.DAD.NA2.关于静息电位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是稳定的负电位 B.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是相同的 C.静息电位总是比 K+平衡电位略小 D.大多数细胞钠平衡电位为-90-100mv(分数:2.00)A.B.C.D.3.用做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通常是(分数:2.00)A.阈刺激或阈强度B.动作电位幅度C.动作电位频率D.组织反应强度4.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共
2、同点是 A.都有 Na+通道的激活 B.都有不应期 C.都可以叠加或总和 D.反应幅度都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分数:2.00)A.B.C.D.5.当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对 Na + 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 K + 的通透性时会出现(分数:2.00)A.局部电位B.锋电位C.动作电位上升支D.动作电位下降支6.细胞外液 Na + 浓度降低可导致(分数:2.00)A.静息电位不变、锋电位减小B.静息电位减小、锋电位增大C.静息电位增大、锋电位减小D.静息电位和锋电位都减小7.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为(分数:2.00)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B.绝对不应期相对
3、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恢复正常C.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D.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正常8.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分数:2.00)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低常期D.超常期9.局部反应的空间总和是(分数:2.00)A.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10.具有“全或无”特征的可兴奋细胞的电活动是(分数:2.00)A.锋电位B.静息膜电位C.终板电位D.突触后电位11.在骨骼肌神经-肌接
4、头处,对突触小泡内 ACh 的释放至关重要的是 A.接头前膜处 Cl-的外流 B.接头前膜处 Ca2+的内流 C.接头前膜处 Na+的内流 D.接头前膜处 K+的外流(分数:2.00)A.B.C.D.12.关于微终板电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自发释放 ACh 量子B.每个微终板电位的幅度平均约 0.4mVC.微终板电位的幅度总是比终板电位小D.微终板电位是由个别 ACh 分子引起13.肌丝滑行理论的直接证据是骨骼肌收缩时(分数:2.00)A.明带和 H 带缩短,暗带长度不变B.明带缩短,暗带和 H 带长度不变C.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 H 带不变D.明
5、带、暗带和 H 带长度均缩短14.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分数:2.00)A.兴奋性B.初长度C.收缩性D.收缩力量和缩短速度15.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分数:2.00)A.B.C.D.16.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主要由 Na+、Cl -产生 B.血浆渗透压约为 300mmol/L C.血浆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质颗粒的大小 D.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同(分数:2.00)A.B.C.D.17.决定血浆 pH 的主要缓冲对是(分数:2.00)A.蛋白质钠盐/蛋白质B.KHCO
6、3/H2CO3C.Na2HPO4/NaH2PO4D.NaHCO3/H2CO318.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 A.葡萄糖 B.尿素 C.Na+和 Cl- D.氨基酸(分数:2.00)A.B.C.D.19.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分数:2.00)A.血浆蛋白含量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D.红细胞的叠连20.红细胞叠连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影响(分数:2.00)A.血浆B.血小板C.淋巴细胞D.中性粒细胞21.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分数:2.00)A.红细胞脆性增大B.血浆中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C.血浆中自蛋白和卵磷脂含量增多D.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2.调节红细胞生成
7、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是(分数:2.00)A.EPOB.雌激素C.生长激素D.甲状腺素23.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分数:2.00)A.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B.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C.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D.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24.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分数:2.00)A.腺垂体B脾C肾D.骨髓25.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高于女性的原因与下列哪项因素关系最密切(分数:2.00)A.促红细胞生成素多B.骨骼粗大,骨髓造血较多C.体重大D.雄激素多26.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分数:2.00)A.铁和叶酸B.蛋白质和维生素 B12C.蛋白质和内因子D.铁和蛋白质27
8、.参与血小板黏附最主要的糖蛋白是(分数:2.00)A.GPaB.GPbC.GPbD.GPa28.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 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B.防止血小板激活 C.中和酸性凝血因子 D.螯合血浆中的 Ca2+(分数:2.00)A.B.C.D.29.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主要是(分数:2.00)A.FVBFCFDF30.关于机体抗凝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血小板和抗凝血功能 B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体内抗凝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c临床上常用的枸橼酸钠主要通过螯合血浆中的 C a+ 发挥抗凝作用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分数:2.00)
9、A.B.C.D.31.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抑制 FX 的激活C.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D.增强抗凝血酶活性32.关于抗凝血酶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是血浆的正常成分C.由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D.只有与肝素结合后才具有抗凝活性33.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分数:2.00)A.抑制纤溶B.抗凝血C.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D.抑制血小板聚集34.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分数:2.00)A.降解 F和 FeB.降解 F、F和 FC.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D.抑制蛋白质 C 系统35.献血者为 A 型血,经交叉配血试
10、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应为(分数:2.00)A.O 型B.A 型C.B 型D.AB 型36.关于 Rh 血型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抗原性最强的是 E 抗原B.红细胞上存在 D 抗原者称 Rh 阴性C.Rh 抗原可存在于白细胞表面D.Rh 阴性的人第一次输入 Rh 阳性血液,一般不会产生溶血反应37.Rh 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分数:2.00)A.A 抗原B.B 抗原C.C 抗原D.D 抗原二、B 型题(总题数:4,分数:16.00) A.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B.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C.电解质 D.蛋白质(分数:4.00)(1).机体组织液和血浆基本相同的成分是
11、(分数:2.00)A.B.C.D.(2).机体组织液和血浆相差最大的成分是(分数:2.00)A.B.C.D. A.Na+、Cl - B.K+、Cl - C.葡萄糖 D.白蛋白(分数:4.00)(1).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分数:2.00)A.B.C.D.(2).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分数:2.00)A.B.C.D. A.F B.F C.F D.F(分数:4.00)(1).合成时不需要维生素 K 参与的凝血因子是(分数:2.00)A.B.C.D.(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共同途径起始于(分数:2.00)A.B.C.D.AF BF CF D (分数:4.00)(1).内源性凝
12、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分数:2.00)A.B.C.D.(2).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分数:2.00)A.B.C.D.三、X 型题(总题数:6,分数:10.00)38.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是(分数:1.00)A.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B.参与纤溶过程C.参与机体免疫功能D.参与生理性止血39.下列哪些情况能使血沉加快(分数:1.00)A.血沉加快的红细胞置入正常血浆B.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增加C.血液中的白蛋白增加D.血液中的球蛋白增加40.纤溶酶原激活物包括(分数:2.00)A.t-PAB.PAI-1C.TFPID.激肽释放酶41.若父亲的血型为 A 型,母亲的血型为 B 型,则他们孩子的血型可能
13、为(分数:2.00)A.A 型B.B 型C.AB 型D.O 型42.血小板聚集必须有下列哪些物质参与 A.Ca2+ B.纤维蛋白原 C.血小板糖蛋白b/a 复合物 D.von Willebrand 因子(分数:2.00)A.B.C.D.43.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是(分数:2.00)A.血液流动快B.血管内膜光滑完整C.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D.有抗凝物质存在西医综合-338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37,分数:74.00)1.下列哪种物质是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分数:2.00)A.ANP B.AChC.DAD.NA解析:解析 A
14、NP(心房钠尿肽)是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一个重要配体,是由心房肌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可刺激肾脏排泄钠和水,并使血管平滑肌松弛。2.关于静息电位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是稳定的负电位 B.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是相同的 C.静息电位总是比 K+平衡电位略小 D.大多数细胞钠平衡电位为-90-100mv(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并不是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都是稳定的负电位,如窦房结细胞就可自动去极化;不同细胞的静息电位是不同的;在哺乳动物,多数细胞的钾平衡电位(不是钠平衡电位)为-90-100mv;静息电位总是接近于钾平衡电位,但比钾平衡电位略小。3.用做
15、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通常是(分数:2.00)A.阈刺激或阈强度 B.动作电位幅度C.动作电位频率D.组织反应强度解析:4.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共同点是 A.都有 Na+通道的激活 B.都有不应期 C.都可以叠加或总和 D.反应幅度都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很弱的刺激只引起细胞膜产生电紧张电位,当去极化的刺激稍增强时,引发的去极化电紧张电位会激活细胞膜上一部分钠通道,由此产生的 Na + 内流会使膜进一步去极化,这部分 Na + 内流很快被因去极化而增加了驱动力的 K + 外流所对抗,因而不能进一步发展,只能与电紧张电位叠加,形成局部反应。
16、当增加刺激强度使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膜电位时,Na + 的内向电流超过 K + 的外向电流,从而使膜发生更强的去极化。较强的去极化又会使更多的钠通道开放和形成更强的 Na + 内流,如此便形成钠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促使动作电位的发生,可见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都有 Na + 通道的激活。选项 B 为动作电位的特点;选项 C、D 为局部兴奋的特点。5.当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对 Na + 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 K + 的通透性时会出现(分数:2.00)A.局部电位B.锋电位C.动作电位上升支 D.动作电位下降支解析:解析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离子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细胞膜内的 K + 浓度
17、是膜外的 30 倍,而Na + 的细胞膜外浓度是膜内的 10 倍。静息状态下膜对 K + 的通透性最大,对 Na + 的通透性小(细胞膜对K + 的通透性是 Na + 的 10100 倍),当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时,膜对 Na + 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了对 K + 的通透性,出现 Na + 向膜内的易化扩散,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处于锋电位时,大多数被激活的 Na + 通道进入失活状态。当 Na + 通道失活,K + 通道开放时,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6.细胞外液 Na + 浓度降低可导致(分数:2.00)A.静息电位不变、锋电位减小 B.静息电位减小、锋电位增大C.静息电位增大、锋电位减小D
18、.静息电位和锋电位都减小解析:解析 由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 Na + 的通透性很小,其静息电位主要与 K + 平衡电位有关,因此降低细胞外液 Na + 浓度对静息电位的影响不大。细胞外液 Na + 浓度降低将导致去极化时 Na + 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降低,锋电位减小。7.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为(分数:2.00)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恢复正常C.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 D.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正常解析:解析 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间,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大约相当于
19、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8.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分数:2.00)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低常期D.超常期 解析:解析 由于超常期的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值在整个动作电位的周期中最小,所以阈值最低。9.局部反应的空间总和是(分数:2.00)A.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解析:解析 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只要在彼此的电紧张传播范围内,就可以发生叠加或总和,称为空间总和;连续发生的局
20、部反应,当频率较高时,后一次反应可以在前一次反应尚未完全消失的基础上发生,这种形式的叠加称为时间总和。10.具有“全或无”特征的可兴奋细胞的电活动是(分数:2.00)A.锋电位 B.静息膜电位C.终板电位D.突触后电位解析:解析 “全或无”是动作电位的特征,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选项 C、D 均是局部电位,不具备“全或无”特征。11.在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对突触小泡内 ACh 的释放至关重要的是 A.接头前膜处 Cl-的外流 B.接头前膜处 Ca2+的内流 C.接头前膜处 Na+的内流 D.接头前膜处 K+的外流(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骨骼肌
21、的神经-肌接头是由运动神经末梢和与它接触的骨骼肌细胞膜形成的。当神经纤维传来的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造成接头前膜的去极化和膜上电压门控 Ca 2+ 通道的瞬间开放,Ca 2+ 借助于膜两侧的电化学驱动力流入神经末梢内,使末梢内 Ca 2+ 浓度升高。Ca 2+ 可启动突触小泡的胞吐作用机制,使其与接头前膜融合,并将小泡内的 ACh 排放到接头间隙内。12.关于微终板电位,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自发释放 ACh 量子B.每个微终板电位的幅度平均约 0.4mVC.微终板电位的幅度总是比终板电位小D.微终板电位是由个别 ACh 分子引起 解析:解析 在骨骼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西医 综合 33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