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1讲论述类文本第1题——同用“比对法”难度在加大讲义(含解析).doc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1讲论述类文本第1题——同用“比对法”难度在加大讲义(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1讲论述类文本第1题——同用“比对法”难度在加大讲义(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 1 讲 论述类文本第 1 题同用“比对法” ,难度在加大题干设问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 年以前这样考选项 (2016全国卷T1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对应信息 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 ,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词语比对 原文中的“基本可靠”与选项中的“真实性”不一致。题干设问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017 年以后这样考选项 (2018全国卷T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
2、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对应信息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推理分析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原文中“使得”二字表明:“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只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而选项却把“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变成了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的原因,因果关系不当。最新变化近几年与2017 年以前相比,选项对原文信息的概括性更强了;由“文字变换游戏”向真正考查分
3、析理解能力转变,点对点的简单比对少了,思维含量增大,更强调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和概括分析。一、设误方式不变,仍采用 8 大设误方式进行“变脸”第 1 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侧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与原文信息对应,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时,常采用“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混乱”等 8 种设误方式进行“变脸” ,考生要准确定位信息区间并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2设误方式(一) 混淆时态(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混淆)设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把“未然”(还未实现)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
4、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 ,把“必然”说成“或然” 。判定技巧(1)如果文章或选项中有“目前” “打算” “预计” “已经” “将来” “了”之类表示时态的词语,要注意是否出现未然已然混淆的错误。(2)如果文章或选项中出现了“可能” “也许” “或许” “大概” “一定” “必定”“必然”等表推测判断词语时,要认真辨析是否出现或然必然混淆的错误。应用体验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为 实 现 人 的 自 由 全 面 发 展 奠 定 了 基 础字
5、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选项:(2018天津高考 T6A)信息化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实 现 了 人 的 自 由 全 面 发 展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明了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了” ;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说“已经实现了” ,将未然当成了已然。设误方式(二) 以偏概全(扩大缩小)设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6、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应用体验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 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 初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选项:(2017全国卷T1C) 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明 代 社 会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将原文中的“明初”说成了“明代社会” ,扩大了范
7、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设误方式(三) 混淆是非3设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应用体验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 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成 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
8、格 ,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融 为 一 体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选项:(2017全国卷T1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 关系。无比对分析 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混淆是非。选项用否定词“无”将原文“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世界时尚”一句肯定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意思变成了否定两者之间有关系。设误方式(四) 偷换概念设误手段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判定技巧
9、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应用体验原文: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 。具 体 的 意 义 共 同 性选项:(2018全国卷T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 。抽 象 的 意 义 共 同 性比对分析 选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选项说“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设误方式(五) 曲解文意设
10、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4判定技巧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看选项是否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应用体验原文: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 住 、 呵 护 并 活 化 乡 村 记 忆选项:(2017全国卷T1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 ,兼 顾 人 文 保 护就不
11、会留下“乡痛” 。比对分析 选项曲解文意。原文强调的是在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要想不留下“乡痛” ,应该做的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而不是“兼顾人文保护” 。这里是故意更换了某个说法造成的曲解文意。设误方式(六) 张冠李戴设误手段命题者命制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判定技巧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原文中是否有此类情况。
12、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应用体验原文: 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时 间 是 参 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选项:(2017天津高考 T7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 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
13、程的 。指 时 杆 、 日 晷 、 漏 壶 等 作 为 参 数比对分析 选项张冠李戴。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说成“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这里属于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设误方式(七) 无中生有5设误手段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判定技巧要判断“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应用体验原文: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
14、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选项:(2017山东高考 T7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这种观点不可信。比对分析 选项无中生有。 “这种观点不可信”对应的原文的信息区间为语段的第二、三句话,作者对于谷
15、鲁斯等人的观点可信与否并无明确说法,选项“这种观点不可信”无中生有。设误方式(八) 关系混乱(1)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示。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2)因果关系混乱: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倒置,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当选项的表述出现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恰当。(3)条件结果混乱:一是条件结果不对应,即本来是甲条件造成甲结果,乙条件造成乙结果,却错误地说成甲条件造成乙结果或乙条件造成甲结果;二是条件结果颠倒。当选项的表述出现条件关系时,要注意其是否
16、恰当。应用体验原文: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象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宗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选项: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6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比对分析 选项因果混乱。文中的意思是说,信奉禅宗的贯休的丑人画得力于庄子道家美学观。该选项却表述为“因为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 ,所
17、以“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明显强加因果。二、文意理解更加隐含, “比对法”不再聚焦“三比”在 2017 年以前,题干关键词是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的命题相对直白,命题人主要采用玩“文字游戏”的方式考查考生的检索比对能力,考生只要细心就能做对;2017 年以后,题干关键词变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在选项命制上已经超越了“区间比对信息”的简单化思维,而转换成一种“区间文意转换”的复杂化思维,综合能力强,使考生对选项的理解更加困难。所以,单纯运用传统的“三比”(比对词语、比对关系和比对结论依据),就不再那么“得心应手”了。归根
18、结底,还是要综合概括句意、段意和文意,不能再简单比对,需要有推理分析。典例 (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所谓“被遗忘权” ,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
19、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
20、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7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
21、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命题分析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文 意 转 换 表 述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综 合 概 括 , 需 理 解 文 意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20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二 板块 专题 论述 文本 难度 加大 讲义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13301.html